铡判官, 三侠五义戏,是我国京剧中的传统剧目之一,净角(铜锤花脸)唱工戏,戏曲取材于《三侠五义》中“五鼠闹东京”三吃鱼、三试颜查散、颜白结义、颜查散故事改编而成,人名同,而情节不同。京剧又名《探阴山》,金少山,裘盛戎等擅演。

裘盛戎唱腔精选铡美案(听裘盛戎大师铡判官)(1)

该剧一名《普天乐》,讲述的是宋天子正月十五大放花灯与民同乐,少女柳金蝉随父母元宵节御街观赏,与未婚表兄颜查散相互爱慕,赠凤钗一双以示心迹。突然狂风骤起,柳金蝉与家人失散,恶棍李保劫财害命于喜鹊桥边,恰逢颜查散行至桥边被官差发现误认为是凶手而捉捕,颜查散受刑不过,屈打成招问斩,柳金蝉魂魄至阴曹向判官张宏告状,张宏为救其外甥李保私改生死簿并将柳压在阴山,命油流鬼看守。颜母至开封府申冤,包拯查其有疑,至森罗殿与阎王辩理,阎王袒护及张宏的隐瞒,包拯亲至阴山查访实情,柳金婵哭诉冤情,油流鬼揭露张宏了枉法行径,阎君无奈将张洪交出,包拯亲挟之还魂,又将柳金蝉等救治回生,铡判官。

裘盛戎唱腔精选铡美案(听裘盛戎大师铡判官)(2)

裘盛戎唱腔精选铡美案(听裘盛戎大师铡判官)(3)

这是一出铜锤花脸的重头戏,不仅主演包拯由花脸应工,其他如阎王秦光辉、判官张宏、一至五殿的五位阎君及王朝、马汉也皆由净行应工,后台光勾脸的有十几位。

《铡判官》的欣赏点很多:青衣柳金蝉的行路及哭诉、架子花脸张宏的“跳判”、开口跳油流鬼的表演、包拯与阎王争辩时两个花脸的对唱,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最令人难以忘怀、听后绕梁三日的是那段堪称是咏叹调的“扶大宋保华夷赤心肝胆”这一段成套的二黄唱腔了。这出因当时被指内容涉及宣传迷信,因果报应而时禁时演,以致于裘忍痛割爱,自1963年以后,再未演出过这出戏。

整出戏的戏核,即包拯在探阴山时唱的“扶大宋保华夷赤心肝胆”这一段成套的二黄唱腔,可以说看《探阴山》这出戏就是来听这段唱。

这段唱腔是铜锤花脸唱段里中是唱词最多,整段唱激昂顿挫,起伏跌宕,气势浑厚,韵味浓郁,感情丰富,佳腔迭现。唱腔由[二黄导板]、[回龙]、[原板]和[散板]组成,其中有高腔、有长腔、有立音、有悲音、有迭句、有垛句,旋律富于变化,表现丰富多彩,在花脸的唱腔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唱段的第一个层次刻画了包拯上忠心报国,下体惜民情,操劳国事,忧心如焚的清官形象。唱词是:“[内唱二簧导板]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回龙]为黎民无一日心不愁烦”。其中“愁”字要“提(音滴)溜”起来唱,给观众以“冲”的感觉,犹如炮弹出膛,产生使观众听来“解气”、“过瘾”的艺术效果。“烦”字一出口,猛收而一顿,再痛快的一放,帅劲十足,顿时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裘盛戎唱腔精选铡美案(听裘盛戎大师铡判官)(4)

“为黎民无一日心不愁烦”,是这段唱腔中最有技巧的一句,其中“不”和“烦”字需使用“闪板”的技巧,落在板前,这也是每到此处必能得到满堂喝彩的关键所在。据裘盛戎的弟子赵致远著述回忆,当年求艺《探阴山》时,裘盛戎只向他亲授了这一句,足见这一句唱腔的重要性和演唱难度。不太了解这句演唱技巧的戏迷朋友不妨再去多听几遍裘盛戎大师的录音,仔细领略裘盛戎大师是怎样使用闪板技巧的。

第二个层次讲述了包拯亲探阴山的缘由,以及在望乡台上所看到的阴间景象,唱词是:“[二簧原板]都只为柳金婵屈死可惨,错断了颜查散年幼儿男。我且到望乡台亲自查看,[二簧垛板]又只见大鬼卒小鬼判,押定了屈死的亡魂项戴铁链,悲惨惨,惨悲悲,阴风绕吹得我透骨寒”。特别是其中的长垛句,其词意、旋律与演员的情感、人物的特定处境融为一体,艺术造诣相当高,听之不能不动容。

演唱时“绕”字与“寒”字要唱软,“寒”字用波浪音延长,并把音量尽量控制在很小的程度,前边的“绕”字吐字软,为给后面铺垫,等“寒”字出口延长行腔,而“骨”字由上声改唱阴平,发“故”字的音,突出了“寒”字的瑟瑟之感,因此艺术感染力极强。

据观当年观看过裘盛戎演出的专家评述,裘大师演唱的这个垛句能“使观众听来即使虽在伏天,也有遍体生凉之感,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当可想见”,大师的艺术造诣之高后人已无法超越,

裘盛戎唱腔精选铡美案(听裘盛戎大师铡判官)(5)

这段唱腔的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以致对此后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裘盛戎大师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数出剧目中都将其中的唱腔横向移植,反复运用,如:20世纪50年代创编的《将相和》中“想起了这件事好不愁烦”就脱胎于“为黎民无一日心不愁烦”;《将相和》里的“怨君王,心太偏,不明鉴,埋没功勋、赏罚难分辨,心儿想,叫老夫不得安然”,《赤桑镇》里的“弟若徇私,上欺君下压民败坏纪纲我难对嫂娘”,以及《赵氏孤儿》里新创的“汉调三眼”末一句的“不知真情”均脱胎于“又只见大鬼卒小鬼判,押定了屈死的亡魂项戴铁链,悲惨惨,惨悲悲,阴风绕吹得我透骨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