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设想一下,你在河中央凭栏而立,河水在脚下奔流不息,微风轻拂,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除了两岸原始森林中的鸟儿啼叫,四周一片静谧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互联网的聒噪喧嚣,没有职场快节奏的你追我赶,更没有人际关系的困惑与烦恼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湖边小屋为什么消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湖边小屋为什么消失
来源:经济日报
设想一下,你在河中央凭栏而立,河水在脚下奔流不息,微风轻拂,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除了两岸原始森林中的鸟儿啼叫,四周一片静谧。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互联网的聒噪喧嚣,没有职场快节奏的你追我赶,更没有人际关系的困惑与烦恼。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
如此人间仙境并不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塞尔维亚人的河中小屋就是如此。
塞尔维亚境内有一条绵延340多公里的德里纳河。在巴塔小镇附近河段,河道中央赫然矗立着一块巨岩,岩石上建有一座“遗世独立”的小木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德里纳河小屋”。划着橡皮艇来到小屋的访客们尽可以在这片小天地中坐看晨光暮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空大脑。
在青山绿水间,明明是人工修筑的德里纳河小屋却显得毫无违和感。无论是在姹紫嫣红的春天还是在枝繁叶茂的夏天,无论是在水流湍急的丰水季,还是河水退去后“水落石出”的时节,小屋总能与周遭的景致保持和谐。
这可能与小屋的建造理念有关。
据说,大约半个世纪前,建造者曼迪奇开始搭建小木屋。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不求豪华,但求舒适,而且不能仅仅留给自己独享,和伙伴们一起分享才是最好的。
上世纪60年代,水质清澈、景色宜人的德里纳河已经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游泳天堂”了,对17岁的曼迪奇来说也是如此。每次游得筋疲力尽时,曼迪奇和朋友们总是爬到岩石上稍作休息。可是岩石粗糙的表面很硌人,于是他们决定游回岸边,带上几块木板铺在身下。当时正是夏季,正午强烈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们只得把木板立起来遮挡阳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曼迪奇突发奇想,干脆在这块大石头上盖个小房子!
曼迪奇和小伙伴们说干就干。他们划着皮划艇把建筑材料运到巨岩上,一块木板、一块木板,一颗钉子、一颗钉子,很快就把小木屋建起来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德里纳河脾气“暴躁”――每逢汛期,小屋都会被河水冲毁。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小屋先后被毁坏了6次。
塞尔维亚谚语有云:“没有人可以让弯曲的德里纳河变直。”这句话的本意是指,没有人能驯服喜怒无常、躁动不安的德里纳河,其寓意是劝诫人们不要尝试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塞尔维亚人却不信邪。坎坷的历史造就了塞尔维亚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他们始终坚信:当道路充满荆棘,就要去锤炼勇气;当内心已无所畏惧,就要去征服天地;当站稳脚跟,就要去追寻梦想……
德里纳河小屋每一次被毁后都会迎来“重生”。小镇居民们总是自发到河流下游,把较为完好的木板捡回来重新安装,并且踊跃加入到加固小屋的队伍中去。可以说,德里纳河小屋已经成了小镇居民们共同的“执念”。作为人类与自然数次交手的“成果”,它在一次次重建与加固中顽强地留存下来,成为“塞尔维亚精神”最有力的佐证。
如今的德里纳河小屋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小屋成了小镇居民们休闲的最佳去处。每年夏季塞尔维亚德里纳河帆船赛期间,数百名选手和观众汇聚于此。比赛之余,除了参加派对、烧烤活动和露天音乐节,他们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到小屋一游。
不仅如此,2012年8月份,一张关于德里纳河小屋的摄影图片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者将小屋誉为“令人遐想”的建筑杰作,小屋自此名声大噪,全世界的旅行者纷纷慕名前来,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段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蔡 淳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