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长安做“京漂”之前,杜甫是一个有着丰厚家产、生活富足而又才华横溢的富家少爷。这个时期的杜甫是豪迈雄健、意气风发的,他踏上去往大唐长安之路时,心中揣着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彼时的目标是做造福大唐的宰辅之臣。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过十年长安“京漂”生涯的摧残,十年之后坚决要逃离大唐帝京的杜甫,不断遭遇的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境况。彼时的他早已对入京时的宰辅之志不做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只求妻小能得饱餐的最低生存愿望。

01 长安十年恍如梦:从衣食无忧的才俊,变成了凄凉、落魄的寒士

事实上,杜甫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是很不错的,家境完全可以称得上非常好,祖上三代都在唐朝为官。曾祖父杜依艺做过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在武周时做过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做过盛唐的奉天县县令、兖州司马、朝议大夫。

杜甫和家人因战乱离散(为了在长安求官)(1)

这些官虽然并不算多大但胜在世代延续,而且唐朝官员的待遇是非常丰厚的,一旦做了官便有职田、禄米、俸钱三大项收入,即便是六七品的县令、八九品的末流也是领着钱粮、当着地主。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出生正赶上“开元全盛日”那个无与伦比的时代,生在盛唐官宦世家的他注定在生活上是优渥无忧的。

他祖籍在湖北襄阳,老家在河南巩县,但从小就在大唐的东都洛阳长大,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时便经常随长辈出入达官贵人宅邸,观赏过公孙大娘、李龟年等大咖艺人的表演。到了十九岁,意气风发的杜甫便开始长达十多年的优游四方之旅,他先后南下游历江南吴越、北上游历齐鲁燕赵,在江宁瓦棺寺捐资百万钱,在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早年的游历一直从十九岁时持续到三十四岁入长安之前,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年杜甫的支持是相当给力的。不仅如此,杜甫的祖辈父辈也为他留下了一份产业,比如他家在洛阳首阳山下有一处陆浑庄园,还有他诗作中提到的“两京犹薄产”、“杜曲幸有桑麻田”,能在盛唐的长安、洛阳置办田产的肯定不是寻常人家。

但这样一个颇有财力的家庭,却在杜甫入长安后的十年求仕生涯中,逐渐过成了衣食无着、一贫如洗的境况,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杜甫和家人因战乱离散(为了在长安求官)(2)

自从天宝五年(746年)入长安后,杜甫的生活可谓是每况愈下,一年更比一年惨。在天宝十年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意思是我经常一饿就是十来天,身上穿的短衣都是用碎布缀成。在天宝十二年,他又写了一首诗说“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意思是我真的快要饿死了。

作为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诗中对自己境况的描述是非常写实的,在他“京漂”长安的最后几年中,维持生计主要靠兼职做小商贩、到朋友家寄食、领朝廷的救济粮。他在天宝十年写《进三大礼赋表》时,直接向唐玄宗诉说自己“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惨状。

天宝十四年,他又在诗中诉说生计,“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意思是我这副衰样经常被人讥笑,每天都要去抢官仓发放的减价救济粮,只有老郑不嫌弃我。

这样的杜甫已经不仅仅是穷困潦倒了,而几乎是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了。

02 命运急速跌落的十年:被紧紧扼住的长安求仕之路

事实上,凭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气概,杜甫在初入帝京曾一度活跃于达官显宦的交际圈中,他与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人有着频繁的交往,并意气风发地写过《郑驸马宅宴洞中》、《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等诗篇。

杜甫和家人因战乱离散(为了在长安求官)(3)

与此同时,心怀大志的他更主要的目标是求官,他在十年中一直为此不断地通过参加科举、投诗干谒、投献礼赋等途径寻求入仕做官。但结果却很不理想,参加科举,落榜;投诗干谒,不起作用;投献礼赋倒是在天宝十年泛起一点浪花,但旋即是彻底的失望。

也就是说,大诗人杜甫在那个最推崇诗人的时代里,为了求个一官半职在长达十年中的努力几乎是一无所获,更不幸的是他自己也从官宦富家少爷混成了一贫如洗的落魄穷光蛋。

要说在唐朝长安的官圈交际圈里混,花费肯定是小不了的。要想混得久,要么家底足够厚,要么生财足够有道,要么就是有大金主赞助。杜甫的家境虽然不算差,但他用了十年都没有混成官,靠吃老本吃成穷光蛋一点也不奇怪。

事实上在他入长安不久后,他的做官的父亲就去世了,失去经济支持而又不善经营家业、没有金主赞助的他只能吃老本,这是他“京漂”十年中生活越过越惨的直接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源于他的迟迟求官不得,那么抱有大才的杜甫为什么十年都求官不得呢?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扼住了他,前明后暗的唐玄宗时代扼住了他。

杜甫和家人因战乱离散(为了在长安求官)(4)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告天下征召“通一艺者诣京应试”,身在长安的杜甫参加了这场唐皇亲自发起的制举考试,结果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应试者全都落榜了。来自全国的应试者没有一个人考中,这大概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操纵这场“野无遗贤”闹剧的人正是李林甫,他要用这种奇葩的方式达到吹捧唐玄宗和阻止人才入仕的目的。

所以杜甫参加的这场制举考试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应试者不仅不可能以此达到入仕的目的,更会因为参加过这次考试而彻底失去做官的机会。这些人作为李林甫用于证明所谓“野无遗贤”的牺牲品,他们想做大官在李林甫当权乃至唐玄宗在位的时代都是不可能了。所以此后的杜甫,无论是向达官贵人投诗干谒,还是向唐玄宗投献礼赋赞歌,都没能改变他的官运被扼杀的命运。

03 时代的玩弄:去长安时志在二品宰辅,离长安时委身八品兵曹

天宝十四年(755年)是杜甫入长安的第十个年头,已经穷等十年的他在这一年意外得到了河西县尉的任命,这真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一年前,面对已经极度难以为继的生计,杜甫不得不先行把家小送出长安到陕西蒲城寄身。现在且不说河西县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县尉这个从九品的小官更是对他宰辅之志的极大讽刺。

杜甫和家人因战乱离散(为了在长安求官)(5)

但是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就此结束,迟迟没去赴任的杜甫不久后又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负责管理门禁锁钥和看守兵甲器仗的从八品小官。一个人要想在唐朝成为宰辅,必须官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才能算是宰相,而这些都是二品的大官位。虽然没有人能够做到一步登天,但从八品兵曹参军对已经四十四岁的杜甫而言,未免起点也太低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带着十年“京漂”生涯的挣扎、辛酸和穷困,杜甫毅然踏上了离开长安的行程,他要去往陕西蒲城与寄身在那里的家小相聚。然而,在那里等待他的却是无比残酷的悲剧,“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幼子已经饿死了!

从满怀远大的理想到接受残酷的现实,杜甫用了十年时光,这十年为他整个后半生的困顿,涂抹上了难以擦掉的悲剧底色。同样,杜甫的这十年也是整个唐朝命运的缩影,杜甫在这十年中过得有多挣扎和艰辛,此后的大唐就过得有多混乱和衰败。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