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1)

影片评分:8.5(大幅超越全部国产科幻电影,超越绝大多数欧美科幻电影,真正值得50亿票房)

重要提醒:本文章含有轻微剧透,不喜勿看,电影片尾有彩蛋,别着急走。

一、有利流畅观影的概念解释。

如果你是专家,或者学识超过了99%的人,这部分可以略过。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2)

太空电梯假想图

月球电梯:其实不应该叫月球电梯,应该叫太空电梯。如果你看过《三体》,应该对这个概念很熟悉,是的,就是用汪淼制作的纳米材料飞刃建成的快速航空航天通道。

太空电梯是不能直达月球的,电梯的尽头,能且只能到达地球的同步轨道,也就是距离地面3.5万公里的太空,而且只能建设在赤道面上,因为同步轨道要求轨道倾角为零,轨道偏心率为零。

而对于《流浪地球2》中月球电梯的说法, 影片中少了一个场景,就是既然要在月球上大搞建设,月球同步轨道上也应该建立一个真正的月球电梯,以方便从地球太空电梯向月球太空电梯快速接驳物资。

综上,连接太空电梯的不是硬性材料, 而是类似绳索的软质材料,所以才会出现电影的场景。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3)

九章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影片中出现的550A到550W,都属于量子计算机的范畴。量子计算机对比传统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量子的叠加态,也就是一堆纠缠光子能够同时叠加两个自旋方向,解决2的n次方的数学计算问题。这对比传统计算机的线性计算,简直就是从石器时代到了航天飞机。说人话,就是量子计算机在某些数学问题上的计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快上万亿倍,同一道数学题,最快的传统计算机算个结果可能需要几亿年,量子计算机只需要几十秒。

你可能要问,光会算术有什么用?悄悄告诉你,传统计算机底层运行方式,也是算数!

但具体怎么利用这种优势,人类到现在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比如我国的量子计算机,只不过是利用量子叠加特性,解决了高斯玻色取样的问题。什么是玻色取样?看下图。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4)

高尔顿钉板

行星发动机:第一部里已经是主角,按照刘慈欣的说法,这是一种依靠重元素聚变来产生高温等离子体流的推进器。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弄明白: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5)

行星发动机

一是点火能量,也就是火石,人类目前实现核聚变的办法只有一个,方式有两种。办法是一亿度高温环境,诱发氢的同位素阐释核聚变。方式一是通过引爆一颗核弹(核裂变)制造高温环境,二是实验室通过托卡马克装饰,用磁场加速等离子体,创造高温环境,实现可控核聚变。

剧终行星发动机点火的火石,无疑就是一颗核弹,创造高温环境,诱发轻元素核聚变(极有可能是月球上的氦3),进而创造更高温环境,诱发目前仅在理论阶段的重元素核聚变,产生高温等离子体,达到推动目的。

二是推进方式,确定无疑是有工质推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要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人类要向太空扔出去不少东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当然,扔的这些东西,自然也不是什么传家宝,肯定就是地球上随手可得的矿石。不然,地球还没动弹,燃料没了,你说尴不尴尬。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6)

氢弹示意图

炸掉月球:剧中,人类全部核弹当量才3000多枚,这简直就是个不(jiu)可(niu)思(yi)议(mao)的数量,且不管这个数据了。科学家说了,用这个当量的核弹去炸碎月球,简直就是拿着鱼竿去钓鲸鱼。

这个时候,急需作者脑洞大开,这一开不要紧,结果天灵盖都给掀开了。在月球上模拟氢弹爆炸,也就是用核弹定向爆破,形成上亿度的高温高压环境,引发月球上的氦3元素产生链式核聚变反应,说人话就是,点燃月球,让他自己炸掉。

不得不说,科幻就是科幻,这一点确实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达不到向心压缩物理条件;第二,月球山没有氘,氦3和谁发生核聚变?

但是为了剧情需要,不用考虑能不能实现,哪个科幻片没有点扯淡的剧情呢?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7)

洛希极限:屏幕上有两个倒计时,一是月球突破地月洛希极限的时间,二是核弹布设倒计时。

洛希极限是个啥?为什么突破了就得完蛋?

《流浪地球》第一部其实也有这个概念,地球由于行星发动机故障坠向木星,在突破洛希极限的前一秒,刘培强用生命点燃了人类的希望。这一步的惊心动魄,也来自于洛希极限。

所谓洛希极限,就是两个天体互相靠近时,突破一定的距离,一个天体就会在引力作用下瓦解,成为另一个天体的环。

也就是月球不用等着撞到地球上,突破了洛希极限,它就碎了。人类可以想办法把一整个月球弄走,但是对于亿万块碎片,却毫无办法。这些碎片相当一部分都会掉到地球上,让地球遭遇比恐龙灭亡更恐怖的生态灾难。

地月洛希极限是多少呢?大约是10万公里。地月距离是多少呢?大约是38万公里。

月球从38万公里到10万公里坠落时间是多长呢?片中倒计时好像是200多个小时。初中物理算一算,平均加速度(越近地球越大)大约0.1m/s2,地表重力计算速度是多少呢,9.8m/s2。嗯,好像也差不多。

流浪地球2硬科幻细节(帮你理解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8)

中微子探测器

中微子信息:片中极短篇幅提到了中微子传递的信息。

中微子,质量极小,电子质量千万分之一。中微子不带电,体积重量极小,极难探测,而且几乎可以无感穿透地球上所有物质。目前人类探测中微子的方式,主流是通过中微子与水分子中的原子发生碰撞,释放出电子和μ子,然后用光学探测器接受来判定中微子的方向和速度。大型的中微子探测器在南极洲冰层和地中海的海底。我国在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也完成了中微子探测器的研究,下一步可能在青海海西建立宇宙中微子观测站。

至于影片中为什么收到了中微子传来的信息,还是有关未来的预测信息?

因为有一项不被国际主流学派承认的研究表明,在一项测定光子速度与中微子速度的实验中,中微子竟然比光子提前到达。这意味着什么?中微子超光速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通过洛伦兹变换公式可得,速度越接近光速,参考系内时间流逝越慢,几乎达到光速时,质量无限大,时间流逝无限接近于0。如果一件事物速度超过光速,负数开根号,公式失去意义了,这对物流学是灾难性的。所以,光速是这个宇宙永远的枷锁,没有例外。

于是有人就说,只要超越光速,时间就能倒着走,这也是科幻电影里,时间穿越的根本。

所以,中微子比光快,时间倒流,穿越时空,《寻秦记》去吧。

二、电影本身评价。

《流浪地球》第一部,可以说是国产科电影的开山鼻祖。记得当时我观影的时候,本着谨慎表扬,寻找差距的态度去看的。确实,第一部场面宏大,特效到位,但是在某些关键点,以及剧情节奏紧凑型上,并没有达到完美。不说与《星际穿越》差距,单说与《2012》相比,还是缺乏一定的故事连贯性,某些特效细节经不起推敲。尤其是第一部的年轻演员,几乎成为了整部剧的拖油瓶。没办法,当时没钱,或许需要带资入戏。

到了今天的《流浪地球2》,从开篇到结束,完全就是一部满分级别的商业科幻大片。有钱真好!

无论从选角人设、故事主线、特效制作、氛围烘托,电影配乐,都是9分以上级别,甚至是细节考虑,也能让你感到这个剧组的用心和用力。

大的情节不介绍,影响观影,单说一个细节,宁理乘坐的月球登陆舱舱门打开瞬间,所有声音消失,可怕的宇宙静谧。

多提一句人物角色塑造,好的商业片一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盛宴,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电影里还不能过把瘾了?好的欧美商业大片,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流浪地球2》确实把个人英雄主义从广义到狭义都有所展现,为人类,为家庭,为爱人,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但是,要说但是,由于是多主线结构,要讲的故事太多,每个片段的时长限制,导致没办法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人物背景交代,性格塑造,确实还是这部电影的短板,如果这方面再提高一些,我愿意打9分。

另外,说给那些喷子们。别总是开口闭口的情节不合理,什么上海淹了还能回家,什么故事没想象力,离不开地球,什么科技这么发展了,还在用旧手机,什么蔚来植入广告破坏和谐。少些批判吧,不是所有的科幻灾难片,都要有《复联》那样横亘宇宙鸿篇巨制,《2012》也没离开地球,不妨碍它成为科幻特效的巅峰。

而且几乎所有科幻片,都有不小的硬伤,《星际穿越》是封神之作,但三维的人,进入四维世界,还能保持三维形状?进入黑洞的事件视界,还能出来?不变成夸克和射线,让霍金老爷子的霍金辐射何处安放?人类都能在太空建城了,地上就任由庄稼死去,不能在地面上盖个基因大棚?

所以,怀着去争斤论两,锱铢必较的心态,去看一部商业科幻片,开始你就输了。

最后,《流浪地球》结束了吗?并没有,月亮干碎了,地球推走了,木星弹射了,最后的主题,太阳爆发,变红巨星,还没开始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