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晋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府谷县,背依长城,腹抱黄河,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蒙汉民族的亲缘婚合,农耕游牧文化的相互交流,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艺术之花是府谷二人台。
2010年,府谷二人台艺术登上布达佩斯21世纪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源自清朝,传唱至今
“府谷二人台是集戏曲、歌舞、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演唱形式,是多元文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衍生的民间艺术品种。”6月28日,府谷县文化馆馆长温永开说。
据考证,府谷二人台在清朝同治年间形成。不过,当时并没有二人台这种称呼,只叫唱小曲儿。“清朝初年,清政府在长城以北划出了宽20多公里、长500多公里的地段作为‘禁留地’,汉人蒙人都不得进入。后来,政策逐渐放开,进入‘禁留地’的汉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劳作之余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炕头上,用自制乐器梅、三弦、板胡等伴奏,演唱家乡的小曲儿,因此这种表演形式也被称为‘打坐腔’或‘打玩艺儿’。”温永开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府谷成为陕晋蒙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知名艺人和戏班子。一些外来的戏班子为了迎合当地民众的欣赏口味,与府谷的二人台演员联合组成了“风搅雪”(既唱其他戏曲又唱二人台的演出班子)。在这种同台演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府谷二人台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1948年,府谷全县解放。由于二人台艺人都分到了土地,所以演出形式变为半农半艺,即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搭班演出。这种“团社化”的演出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演出内容以反映农村生活情趣为主,其中男女爱情、反封建的剧目占较大比例,如《五哥放羊》《打樱桃》《十爱》等。在表现特点上分为民谣体、叙事体、戏剧体三大类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二人台剧目被革命样板戏所取代,但府谷农村大部分业余宣传队的演员不会唱京剧,他们就把样板戏配上了二人台调子进行演出。这种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演出,虽然停滞了传统二人台的传播,但却拓展了二人台音乐的表现领域。
一度繁荣,人才辈出
“二人台在府谷群众中传唱了近200年,一度呈现出繁荣之势。”温永开告诉记者,“特别是1949年以后,府谷的二人台演唱组织遍及全县城乡,90%以上的乡镇都有业余二人台演出团体。据资料记载,仅1956年,全县就有83个业余二人台剧团。”
为了促进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当地政府曾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55年,府谷县就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二人台剧目50多个、曲牌40个、民歌30首。特别是失传多年的《十里墩》《恩惠子挎嫂嫂》等剧目成功地被当地民间艺人通过回忆口述的方式整理了出来。1979年前后,府谷县文化馆还编印了一本《二人台传统剧目选》。
与此同时,以丁喜才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府谷二人台演员,也为这门艺术的发扬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丁喜才出生于府谷县麻镇一个二人台表演家庭。天资聪慧、嗓音奇好的他,自幼就跟随父辈学唱卖艺,逐步成长为当地非常有名的艺人。1953年,丁喜才代表西北地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以自打扬琴、自演自唱的形式表演了《五哥放羊》《尼姑思凡》,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二人(当时被称为榆林小曲儿)这种艺术形式一时轰动京城。之后,丁喜才被特聘到上海音乐学院教民间音乐。在演唱和教学实践中,他大胆地把府谷二人台和绥蒙二人台进行嫁接,为继承和发展府谷二人台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府谷县二人台研究会会长郭侯绪统计,目前可考证的府谷二人台传承者共有110多人。
艺术之花,重新绽放
2006年,府谷二人台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年后,又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补充名录。同年,府谷县成立了府谷县二人台艺术团,开始从组织和人才等方面保障二人台艺术的发展。
“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在传统二人台的基础上,积极推陈出新,用戏曲的表演程式、舞蹈的诸多元素、声乐的演唱技巧来综合改革传统剧目,新创反映现实生活的二人台作品,并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美化舞台,把‘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改为‘旧戏新唱、新旧兼唱’,先后编创、新创二人台传统剧、小戏小品、歌舞等各类文艺节目100余个,荣获包括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第十七届群星奖在内的各类艺术奖项120多项。二人台这一地方剧种既得到传承,又有创新和发展。”温永开说,艺术团还十分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会选派一些有一定基础的演员到外地的专业艺术学校进行长短期培训和学习,再回到当地传帮带,不断壮大二人台演员队伍。
为了让府谷二人台艺术后继有人,2014年以来,府谷还以县第四完全小学、明德小学等为试点,积极推动二人台进校园。艺术团每周都会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二人台辅导教学,重点教授唱腔、动作、器乐等。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府谷县还在2014年7月举办了首届少儿二人台大赛,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准备举办第二届大赛。
“我相信,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扶持下,只要府谷二人台艺术从业者、爱好者和欣赏者共同努力,这株生于民间、长于乡土的‘艺术之花’,就一定能开得更加灿烂!”温永开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