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个父母究竟有多难(做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做呢)(1)

一名4岁的小女孩,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被小朋友的妈妈连扇耳光致整张脸红肿。

看到这个新闻,相信没有一个妈妈不愤怒!

6月24日,在宁波一家游乐园内。

两名4岁左右的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肢体摩擦,这时候,一名女孩的妈妈见自己孩子受了「委屈」,起身用手打向另一名女孩的手臂。

被打女孩的妈妈不在身边,她抬头想解释,没想到,又挨了一巴掌,被推搡得一个趔趄坐到了小椅子上,吓得捂着脸开始哭泣。

打人的妈妈并未就此罢休,她一边安慰自己孩子,一边又伸手去掐女童的脸部。

当游乐园老板娘发现不对劲儿,过去劝阻时,这位妈妈当着老板娘的面,又扇了女童一巴掌,随后带着孩子离开。

作为一个妈妈,看到这样的画面,心里异常难受,可以想像被打女童的妈妈看后该有多心痛。

与此同时,那个看着妈妈如此凶悍地欺负小朋友的孩子,真的被保护了吗?

并没有。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女孩在拉妈妈的衣服,她试图阻止妈妈。我想,她一定也受到了惊吓,她不希望妈妈打那个孩子。

这位妈妈的行为,同时伤害了两个孩子。

「孩子争抢玩具」事小,父母如何处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小觑。

记得有一次带着儿子去参加小朋友乐乐4岁的生日宴,吃完生日蛋糕后,两个小家伙就跑一边玩玩具去了。

玩着玩着,两个孩子因为一辆遥控汽车发生了争执。

儿子问乐乐:「这个可不可以借我玩?」

乐乐死命地抱着汽车遥控器,为难地看着他的妈妈,似乎在用眼神求助「怎么办」。

乐乐妈妈说:「这是你的东西,你做主。」

听完这句话,乐乐的眼睛亮了一下,他对儿子说:

「这个是姥爷从国外给我寄回来的生日礼物,不能给你玩,你可以玩我的飞船模型,那个也很好玩。」

儿子满眼的失落,但没再坚持。很快,两个小家伙就你追我赶,跑到另外一个房间玩捉迷藏了。

我非常赞同乐乐妈妈的处理方式,能让孩子自己做主,而不是因为我们是客人,就强迫儿子把玩具让出来。

只是,这种「默契」不是人人都有。

春节期间,亲戚带着3岁的女儿来我家玩,看上了一件早已经被儿子打入「冷宫」的玩具坦克。

小女孩玩了不到一分钟,就被儿子一把抢了过去,宝贝似地藏在了身后。

坦克被夺,小女孩「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亲戚一边给孩子擦泪,一边对说我儿子说:「你是哥哥,让一下妹妹好不好?」

儿子解释道:「妹妹没有经过我同意。」最终还是没有让给妹妹玩。

儿子的行为我并没有阻止,讲真,他的回答我很欣慰。

我家俩娃,所有玩具都有区分是谁的,哪怕是弟弟拿自己姐姐的玩具,我也从来不觉得姐姐就该让着弟弟,而是鼓励弟弟自己去和姐姐商量,经过姐姐允许才能玩。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很重要。一个从小「物权」明确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更清晰的界限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2岁多的孩子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多家长都误以为自家孩子自私、小气,甚至财迷,其实,这只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规律大致是这样的: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拿;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3~4岁,在父母的引导下可以分享;

4~5岁,集体东西也是自己的;

5~6岁,可以主动分享。

也就是说,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最好不要劝孩子去分享。

3岁以后父母可以试着建议孩子去分享,但前提条件是一定不能强迫孩子。

在孩子4岁左右时,孩子偶尔可以主动去分享,但是对于公共的东西还没有分清楚。

在孩子5岁以后,才会逐渐有意识地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

生活中,当孩子因为玩具而发生冲突的时候,无论是劝诫孩子要分享的父母,还是默许孩子抢东西的父母,亦或者擅自做主将孩子东西送人、处置的父母,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没有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且边界意识模糊。

知乎答主小鹿(璐璐)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妈妈的一个朋友带了孩子到家里玩,临走,那个小女孩看上了璐璐的一本书,于是,妈妈就顺手送给了她。

客人走后,璐璐大哭,妈妈不以为然:

「哭什么,你不是还有那么多本,给她一本怎么了,她都跟我开口了。」

她不知道,这本书是璐璐最喜欢的。

听到这话,璐璐转身去了阳台,把妈妈最爱的那盆花搬起来摔碎了,边哭边说:

「你不是还有那么多盆花,扔一盆怎么了?现在你知道什么滋味了吧?」

因为实在太喜欢这本书,璐璐只好拿了个小本子,每天去阿姨家里抄书,想把没看完的部分抄回来看……

因为这事,璐璐被妈妈揍了两顿。但自此以后,这种事情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人再想要璐璐的东西时,无论她是否在家,妈妈都会说:「这是璐璐的,我做不了主,你要问她。」

就像答主后面说的那样,她在意的从来都不是一本书,而是妈妈的态度。

父母只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才能知道孩子的底线,并尊重孩子的界限。

对于父母而言,接纳孩子不愿分享玩具,实际上比强迫孩子分享更为重要。

分享不分享,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强迫孩子分享,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去干扰他做出决定。

同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正面指引,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让他们尝试做出分享。

这一点上,谢楠的做法值得借鉴,面对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吴所谓,她说:

你可以说「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们要不要试一试啊?

父母随意处置孩子的玩具,自作主张给孩子扔了或者送人,这也是一种越界行为。

前一段时间,闺蜜跟我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

在收拾女儿房间的时候,她把一个掉了头发、衣服破烂不堪的芭比娃娃随手给扔了。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一看那个旧娃娃不见了,就开始大哭大闹。拗不过女儿,她只好跑到楼下,从垃圾桶里又把那只娃娃翻腾了出来。

「不就是一只破娃娃,至于吗?」

闺蜜没有意识到,她已经介入了孩子的界限,伤害到了孩子。作为妈妈,她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没有尊重孩子的「物权」。

只有界限感清晰的家庭,才能培养出界限意识强的孩子。

这种家庭里走出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尊重别人的界限,并且会很好的守护自己的界限。

没有被「强制」分享过的孩子,是没有被打扰的孩子,他们是一个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人。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加懂得尊重的含义,懂拒绝,更懂捍卫自己的权利。

孩子的玩具,孩子做主。尊重孩子,请从尊重和接纳他对玩具的处理方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