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琅琅上口的俗语,它们并不是出自名人之口,甚至很多都找不到出处,但却给后人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遇到困惑的事情或问题时,都习惯去询问身边的亲戚朋友,但当你抛出几个问题对方都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真是一问三不知”,这里的“三不知”代表着什么呢?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1)

历史典故

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面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清楚,不了解,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最开始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它出自《左传》,讲述的是齐国人荀寅自我反思的故事。

郑国在春秋初年时期还属于强国,后来却渐渐衰败为一个弱小无助的诸侯国。这个时候晋国想要趁机出兵攻打,占领郑国。这本是晋国与郑国之间的一场较量,但因为亲疏利弊,齐国害怕两国之间的力量悬殊太大,导致郑国被吞灭,从而威胁到自身安全,所以决定前往援助郑国。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2)

当陈成子带兵到达淄水河岸时,忽然下起了大雨。此时士兵们都不愿意冒着大雨过河。陈成子知道现在情况十分紧急,多浪费一分钟,郑国就会多一分的危险。于是,陈成子用鞭子抽打着马匹,逼迫着战士们渡河。最终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安全度过淄水,准备与晋军好好较量一番。

荀瑶在得知齐国赶来支援郑国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慌了,要知道,齐军军队严整,想要跟齐军较量,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于是,荀瑶赶忙派荀寅前往拜见陈成子,趁机挑拨齐郑两国的关系,并对身边的部将说到:“跟齐国对战,我们恐怕打不过,还是撤兵吧”。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3)

荀寅当时刚好因为一些原因投奔在齐国,他见到陈成子后说到:“我听说晋国智瑶准备了1000辆战车前来袭击我军营门,要将我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闻后,十分生气。他说道:“出发前大王下令,不惧敌方大批人马,即便兵力超过1000辆战车,也毫不畏惧。你这是什么话,战死沙场就是一个将士最基本的斗志,而你却没有!”

荀寅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说到:“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君子在谋划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先将起因、过程、结果都了解透彻后,才能上报。而我却在这三方面都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就去跟上级汇报,这样往往是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的。

荀寅在说完后,便转身走了。几天之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兵回到了齐国。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4)

“一问三不知”含义演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最开始“一问三不知”中“三不知”指的是对于事情的整个起因,过程、结果都不清楚。在《金瓶梅》中有这样一段:“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的“三不知”指的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到了今天,“三不知”指的是对于事情的所有情况都并不了解。在儒家学与道家学中,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有时候知道的少一点,懵懵懂懂才是最好的状态,也是保护自己不受牵连,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5)

现实意义

“一问三不知”,看似是一种糊涂,但其实是另外一种大智若愚。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源于我们有些时候活的太明白,对于很多事情看的太清楚,太透彻。

我们常说:“难得糊涂”,很多事情的本质其实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看的太清楚,才导致我们总会把事情想得复杂化,让自己活在痛苦之中。

人生感悟处世六知(俗话一问三不知)(6)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有晴天也会有雨天,你总不能因为今天下雨,就对着天空破口大骂,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吧。糊涂并不是真正的“傻”,而是另外的一种清醒,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获得快乐,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争抢就一定可以得到的,更加清楚的知道,人生本来就会有很多无奈。看淡一点,一切都是浮云,人这一辈子,活的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