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已经54岁了。

坐了46年皇位、亲政41年的他,再无智擒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北证塞外的威风和锐气。

江山一统,基本风调雨顺,意得志满。按照清史记载,康熙已经对执政“倦勤”,也就是懈怠了。

据说,年过半百的康熙,坚持照例“木兰秋狝”时,已经再无法轻松跨上他眷恋的马背,只能盘腿坐在轿子上,被人抬着前行。尽管他手里依然握着猎枪和弓箭,神情兴奋,猎射着野兔和牡鹿,但身手的敏捷矫健,早已不似当年。

这年秋九月,清王朝爆发皇家丑闻。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因行为“失德”突然被废。

面对从天而降的储君空位,诸多皇子再无矜持,他们拉帮结伙,拼力展开争夺,演变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政治“地震”。

康熙皇帝身体健壮,他的后妃们共给他生出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1)

储君之位竟然如此令人神往,而且局面复杂混乱,这令康熙帝始料不及也头疼不已。

一项睿智果断的康熙思衬再三,反悔了自己之前的行动。于是在废掉太子不到半年的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又决定恢复胤礽的太子地位。

不料,在康熙五十年末,太子再度被弹劾,说他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九月,震怒中的康熙帝再次下诏,宣布废掉太子。从此废太子胤礽一直被圈禁到死。

太子再度被废,原本在朝野接班呼声最高、有“八贤王”之称的八阿哥胤禩,反而遭到父皇严厉打压。此后,折断了政治翅膀的他,转而支持私交深厚的十四阿哥胤禵争位,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

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四阿哥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表明它曾属太子党。但太子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自己才开始暗中结党营派,窥视储位,并得到十三阿哥胤祥等人的鼎力附庸。

这时,朝中形成了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两大夺位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突然于畅春园驾崩。当时八爷党支持、并受康熙偏爱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征战,四阿哥胤禛则守在父皇身旁。

康熙帝病危之时并不糊涂,很清楚自己随时可能“归天”,新君需要立即无缝对接才能让局势不至于失控。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属意的十四阿哥胤禵,却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前线难以返回。

危乱之中,康熙近臣、九门提督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于是,四阿哥胤禛如愿登上了皇帝宝座。

成为雍正皇帝后,胤禛清楚政敌不会甘心臣服,便很快就对八爷党逐一作了彻底清算。

“九子夺嫡”以四阿哥胤禛完胜而告终。

这场风靡清史的“九子夺嫡”事件,数百年来经过诸多文学作品的宣扬演绎,变得扑朔迷离。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2)

口口相传中,太子“失德”被废无可争议;大阿哥和八阿哥都是祸乱朝纲的“贼党”;十四阿哥是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悲情人物”;最终渔翁得利的四阿哥胤禛始终背着“篡改遗诏”的嫌疑···。

事实上,造成“九子夺嫡”这一乱局的罪魁祸首,就是康熙皇帝本人。

作为始作俑者康熙皇帝,对此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有许多对此评述的文章认为,是康熙帝对皇子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对此,本文却不敢苟同。

因为史料记载: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常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

如果说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太子早期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表现呢?

再看看其他皇子们,素质也都都十分优秀。诸如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二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哪个素质不高?更有成为雍正皇帝的四阿哥,文韬武略、治国理政名彪青史。

从发生“九子夺嫡”事件的根源而言,康熙帝对儿子的文化教育没有什么的问题。他应在这三个方面负有重责:

01--对太子胤礽培育有加,但娇宠更甚

国本,在封建时代特指皇位的继承者,也就是太子是谁。

一直以来,古人苦苦寻求的解决方案无外乎立嫡、立长、立贤三种。但这些在清朝初期尚无明确规定。

对于让谁接自己班的问题,康熙皇帝比较草率。他出于对早逝皇后赫舍里的格外恩爱,爱妻及子,早早就把赫舍里所生的两岁儿子胤礽立为太子。

康熙不仅对这个皇太子培育很到位,宠溺也超过对任何一个皇子,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5岁的胤礽不幸出天花。天花在当时为不治之症,使人无比恐慌。

出于爱子心切,康熙帝下旨从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各部院衙门的奏章全部送到内阁处理,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

太子痊愈后,康熙帝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

隔年,康熙帝特命人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前明奉慈殿,改称毓庆宫,作为太子胤礽居住的东宫,以示恩宠。

对胤仍在学业方面,康熙要求很严,但在德育方面却几乎一片空白。

在胤礽的成长过程中,康熙对胤礽不分轻重的骄纵和溺爱,最终反而害了他。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3)

(胤礽剧照)

朝中重臣索尔图是原辅政大臣索尼的儿子,也是太子的叔外公。在他的安排下,胤礽成年后处处逾矩,甚至享受到等同于父皇的“仪仗”。

但康熙默许了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他还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

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和权威,康熙不惜罢斥重臣明珠;纵容儿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物品,皆比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满足东宫花销;太子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

令人唏嘘的,康熙还竟然默认私生活不检的太子放肆地广罗美女、豢养面首。

总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过错,在康熙那里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厌其烦地选撤太子的侍从,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没啥过错,唯有儿子身边的小人教唆坏了太子。

从有记忆起,胤礽便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将继承大统。康熙的格外宠爱也让他感到,自己和兄弟们是不一样的,这也使得他忽视了维系兄弟、臣子甚至父皇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如此下来,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逐渐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四周树敌无数。

他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其他大臣,都是奴才,太子自然没必要给奴才特殊的尊重。

可以说,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胤礽的人格分裂,贤德不再。最终,连康熙帝也无奈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对索额图这个昔日的“忠臣”忍无可忍,终以“结党”定罪,索额图死于宗人府,其宗亲家眷,要么死,要么罢官流放。

经此一事,太子失去了政治上最大“帮手”,他与康熙的父子之情也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直到后来,胤礽甚至开始图谋不轨,谋逆悖乱。这对于康熙帝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子不教,父之过”,康熙帝或许不解,自己如此注重培养的皇太子,竟然这么“缺德”、“不仁”。

康熙可能也没想到,他的百般“庇护”,都被太子当成了理所应当。致使他欲望将无限膨胀,一步步堕入深渊。

02--对诸皇子蜂拥争储,优柔寡断,没有果断制止

康熙之所以对晚年的储位之争“束手无策”,可以看到的表面原因,可能是他出色的儿子太多了,致使他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受封的诸皇子有权参与朝廷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4)

这次分封皇子爵位,相对削弱了太子曾独享的权力,应当是对皇太子的一次打击。同时,诸位成年皇子有权有势后,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即使不考虑后来被康熙废掉的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三人都可谓“人中龙凤”,客观上说都有帝王之才,哪一个继位都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前期中,康熙的态度非常明显,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大统呢?答案是:不结党营私;孝顺父亲、友爱兄弟。

因此,无论是四阿哥胤禛,还是八阿哥胤禩等人,一度在明面上几乎不敢有什么小动作。四阿哥胤禛甚至搬到到圆明园去修心养性“躲清静”。

后期,康熙帝对其他儿子觊觎皇位的野心虽然心知肚明,却没有果断加以制止。而是听之任之,使得骨肉亲情分崩离析。

有人分析猜测,这可能是康熙皇帝有意希望皇子们在彼此竞争中,锻炼出更强的治国理政能力···。

03--康熙废太子实际是不愿早早让位

后世人看历史会发现,康熙决心废掉太子,说白了,是他自己不想早早让出皇位。

当父皇的确实希望儿子优秀,但也不希望儿子接班太早,尤其是自己没病没灾的时候,就整天惦记着接班上位,这时容不得的。

清朝的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以立嫡子大过立庶子;长子大过幼子。可见,康熙帝依然是依照自古以来的皇家惯例,没有啥例外。可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

实行储君制度,康熙本应坚持储君不御政的传统。而他却让皇太子御政,这违规的举措,让他自己尝到了苦果。

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共同为国家建功立业。

令他没能想到的是,皇太子权势的增长,渐渐侵犯和威胁到皇权,朝廷里无形中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

事与愿违,本来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陷入自我矛盾旋涡,只好忍痛对太子痛下杀手。

“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可以不发生的。也因为康熙帝在位时间太长了。三十多个春秋岁月,让生下来不久就是太子的胤礽,已经失去了继续等待的耐心。

如果康熙只是在位三四十年,不和皇太子胤礽发生时间上的冲突,或许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九子夺嫡”的闹剧了。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5)

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引发的“夺嫡”,康熙有所警觉,随即用皇太子复立来予以制止,但原有的他与储君的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太子党事件。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牵出皇太子暗中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的端倪,康熙帝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再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简单看历史的人普遍认为,发生于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一定程度上就是康熙帝本人在位时间太久了的缘故。

不妨看看年龄最大的皇子胤禔,在康熙年间已经50岁了,从20多岁的年轻气盛的皇子熬成了皇叔,其他皇子也都是40多岁左右。偏偏父皇康熙的身体一直硬朗,丝毫没有衰弱的迹象。

有野心的皇子们对皇位望眼欲穿。等到康熙一驾崩,他们没有了顾虑,如同饿虎一般觊觎皇位,也终于逼迫雍正上位便对手足兄弟下手严惩。

经历了雍正王朝之后的乾隆四年(1739年),作为康熙嫡长孙的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竟然心有不甘,挑战乾隆帝的皇位,且朝中多有持“立嫡立长”的宗室成员党附之。

事发后,弘晳遭夺爵,乾隆帝令胤礽第十子弘㬙袭多罗理郡王,将弘皙除宗籍,改弘晳名为四十六,圈禁景山东果园内,致其死于乾隆七年。

弘皙逆案是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余波。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帝令将曾参与逆案的胤祀、胤禟等人复其原名,本人及其子孙复入宗室的同时,已去世三十多年的弘晳也被恢复原名,收入宗籍。

康熙帝所创的公开立储以失败告终,并不是康熙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

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也都没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康熙九子夺嫡论策略和心性(九子夺嫡太子圈死八阿哥断翅四阿哥得利)(6)

后期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都一再证明清朝已经走进穷途末路的死胡同。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