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阳城、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文物季刊》 1996年0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4年 10月至 11月,为配合《文物地图集·山西卷》的编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省境东南部晋城市辖区的陵川 阳城。沁水三县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除对原发现的各时期遗址和墓葬 30余处进行了复查外,又新发现了从旧石器晚期到唐宋各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区五十余处。其中旧石器地点和遗址9处,新石器遗址12处,夏商时期遗址8处,东周时期遗址和墓葬14处,汉以后的遗址和墓葬12处 本文仅介绍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它另文概述

一 遗址概况

三县区中的陵川暂无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 阳城、沁水二县的新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区内的沁河及其支流芦苇河和龙渠河两岸台地上 图一),共有 14处,现分别介绍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1)

1.大宁遗址

大宁村位于阳城县城北部15公里处,遗址就坐落在村子东南 200米处的台地上,该台地南部300米为芦苇河,高于现在河床约20米

遗址范围约200K 200米,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 陶片发现于表土层下的黑垆土中,比较碎小,同时发现的还有部分小石片。时代约略早于仰韶文化 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该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时代,我们于1994年9月在遗址南部边缘开 买 5米探方 4个,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掘但试掘效果不理想,四个探方仅出有半袋碎陶片,且多不成形四个探方的地层堆积情况基本相似∶表土层较厚,约50厘米左右 第二层为浅黄色土,厚度10-30厘米,土质干硬,包含有少量夏时期的陶片,有楔形点纹口沿的罐方唇口鬲 第三层为黑垆土,厚度 30-60厘米,土质硬密 成碎块状,包含物稀少,仅有少量碎陶片 第四层仍为黑垆土,较三层色更黑,质更硬密,厚度80厘米左右,出土陶片更少,三四层出土陶片同采集陶片均属同一时期,将在后面叙述

2.阳凌遗址

芹池乡阳凌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北部约20公里处。遗址处于村东部砖厂取土的台地上。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90米,遗址东侧为变电站,南部为公路和芦苇河

该遗址文化堆积不甚丰富,发现有庙底沟二期的罐口沿,另有少量东周时期的陶片,

3.贾寨遗址

羊泉乡贾寨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北部约25公里处,村子处在芦苇河与另一条小河的交汇地带 遗址被村庄分为东西二部分 东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遗址所在地形原为坡地,现在为三个小阶地文化堆积较为丰富,陶片有尖底瓶彩陶盆钵、夹砂罐 瓮等,属典型的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存 西部面积较小,约6千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灰坑陶片以仰韶晚期和庙底沟二期的为主,

4西河遗址

西河乡西河村源名西沟)位于阳城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遗址处在村东北部公路北侧的台地上,其南部为西沟河,范围东西长150米,南北宽约100米,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 断面上发现有灰坑 陶片以仰韶晚期的居多.有红陶、灰陶和黑陶 陶器的纹饰有弦纹、篮纹 锥刺纹,器类有敞口钵 侈口鼓腹罐、敛口弦纹瓮尖底瓶等

5中寨遗址

西河乡中寨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北约 12 公里处。遗址坐落在村东约200米处的台地上,其西南为西沟河遗址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100米,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

文化堆积不甚丰富,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壁很薄纹饰有绳纹、篮纹。由于陶片碎小,器形不详遗址所处时代为龙山时期

6中乡遗址

郑庄乡中乡村位于沁水县城东约30余公里处,东距端氏镇约10公里遗址在村西部约200米处沁河北岸的台地上。由于砖厂取土的破坏,遗址所剩面积不大,仅存一千余平方米 文化层厚度有25米左右,主要为仰韶中、晚期和龙山时期遗存。从陶片看,仰韶时期的以红陶为主,有敛口盆。喇叭口尖底瓶、鼓腹罐等。龙山时期的以灰陶为主,有侈口罐鼎足篮纹陶片

据砖厂工人反映,出土的完整器也较多,有红陶罐红陶盆等看来这里也有可能是一处仰韶墓地

7.八里坪遗址

由中乡村沿沁河北上5公里左右到达郑庄乡八里坪村,该村西距沁水县城 25公里遗址就处在村东北约500米处的台地上,最初发现于1982年,面积很大,文化层厚1.5一2米,据说当时发现有灰坑,房址墓葬等各种遗迹,采集遗物有石器 陶器 陶器以灰陶为主 有部分灰褐陶和黑陶。器表多有纹饰,以堆纹、篮纹、绳纹为多,器类有深腹罐盆鬲等 时代约从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

8东大遗址

由八里坪村继续沿沁河北上5公里即到达郑庄乡东大村 村东约200米处的地带当地人称“大沟”遗址就位于这一区域.遗址所处地带为沁河北岸台地,面积约有六七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 堆积丰富,灰坑,灰层随处可见,地面陶片也很多,时代包括了仰韶早中、晚三期和夏商时期

9.郑庄遗址

出东大村沿沁河西行7公里到达郑庄乡政府所在地郑庄村,郑庄西距沁水县城约20 公里 遗址坐落在村东 300余米处沁河北岸的台地上,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2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层厚2米左右堆积较为丰富 断面上有灰坑 房址等遗迹现象,如烧土块、墙壁块 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线纹尖底瓶、彩陶钵、敛口盆圈足碗、鼓腹罐等,时代约当仰韶中晚期

10.神腰遗址

由郑庄村沿沁河继续北上约5公里到达郑庄乡南郎村,村南即为神腰遗址所在地该遗址1982年被立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存范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80余米 文化层厚2米左右。

遗址内涵较为单纯,主要为龙山文化遗存。我们在断面上发现白灰面房址一座 破坏较为严重,暴露的居住面共有三层,厚薄不均,每层厚 2厘米左右,最薄处 1厘米,与白灰居住面相连的有红烧土硬结面,是为灶坑所留 采集陶片以篮纹灰陶为主,有侈口小罐、盘、小口壶

11.北湾遗址

王必乡北湾村位于沁水县东北约30公里处,坐落在沁河支流龙渠河北岸的台地上. 遗址处在村南100米的南圪 达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 断面上发现灰坑 陶窑等遗迹 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夹砂红褐陶器表纹饰有绳纹,线纹、篮纹 器类有尖底瓶、钵 罐等。时代约当仰韶中晚期。12王峪遗址

王必乡王峪村位于沁水县城北 30余公里处,东距王必乡约10公里。遗址处在村南100余米处龙渠河北岸的台地上,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较小,文化层厚2 米左右,堆积不甚丰富,陶片均为灰陶,器表纹饰以篮纹为多,器类有敛口瓮.罐碗等时代为龙山

13南王观遗址

杏峪乡梁庄村位于沁水县城西南方向 8 公里处,南王观是梁庄的一个自然村,村西的一块台地就是遗址所在地 遗址范围不大,东西和南北各为100米左右,文化层厚1米左右,断面上有灰坑 遗存堆积不丰富,采集陶片多为灰陶,有少量黑陶 器表纹饰有方格纹、绳纹 器类有鬲、豆、罐等 时代为龙山

14杏峪遗址

杏峪乡杏峪村位于沁水县城西南 12公里处 村南有杏河流过。遗址处于公路北侧的台地上,当地人称“北坡”。遗址现存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已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从公路北侧的断面看,发现有灰坑 陶窑 房址、灶面等遗迹现象。采集陶片较少,均为灰陶,有龙山时期的鬲、罐,整个遗存时代也当龙山。

二 遗物介绍

根据研究分析,我们将所有遗址采集的陶片共分为六期进行介绍

第一期 略早于仰韶早期 本期仅有町店大宁遗址

总钵看来这时期陶器基本全为泥质陶,即使有个别夹砂陶,所夹砂粒也非常细小,陶器的色泽多不纯正,以橙黄色红色为多,少量灰色、灰褐色陶器烧制火候低,陶质酥松,在水中刷洗能将陶土刷下,烧制已采用了窑外渗碳工艺 从器类看,有钵 碗、罐、壶鼎

圈足碗 数量较多,能复原者一件 其它均为底部和口部残片 形制多为圆唇、敞口、弧腹,矮圈足微凹,器壁很薄大宁0=5,灰陶,口沿部分内侧有宽 0.5厘米 外侧宽 2厘米的桔黄色带,这是窑外渗碳工艺所致,器底留有碎草末印痕。口径 22底径6高约 5厘米,壁厚03厘米(图二,1)大宁0°3灰黄陶,圈足底部有草末印痕 底径 8厘米(图二,4)大宁06,橙黄陶,矮圈足平底 底径 9 厘米(图二,5),大宁T⑫2.灰陶,矮圈足平底,器壁最薄处仅0.2厘米 底径12厘米(图二,6)。大宁T④ 23,红陶,素面 口部近直口径约25厘米(图二,2),大宁T④∶20.橙黄陶,素面,尖唇,敞口,口径21厘米(图二,3),同此件标本基本相同者还有五件,不排除有钵之口沿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2)

平底钵 一件(大宁 T恤)18),灰褐陶,底径7.6厘米 图二,7)

折腹钵 一件(大宁 T恤) 13),红陶尖唇,敞口,折腹下残。口部较厚,为0.6厘米,折腹以下壁薄仅02-0.3厘米,口径21 厘米图二,14)

浅腹碗 一件(大宁 T⑭ ∶ 6),外黄内灰 尖圆唇,敞口,浅腹,平底略显假圈足。口径12.5底径9.5高约3厘米(图二,9)罐 仅发现底部残片,数量仅次于碗 钵类 有泥质和夹砂陶两种 均为平底 大宁 0 1,夹砂褐陶 底径9残高 3厘米(图二,11).大宁T⑫∶1,泥质陶,内红外褐,平底底径12厘米图二,10)大宁T④8,泥质红陶,薄壁,底径9残高2.5厘米(图二,12)大宁T⑭∶10夹砂褐陶底径12厘米图二,13)

盆 数量少,均为口沿残片,泥质陶,色不纯 大宁 T④ ∶ 11,红胎褐皮陶,敞口、方唇外折(图三,1)大宁T霉)15,胎呈灰色,表呈灰褐色 敞口,方唇外折,沿面微凹(图三,2)同此件相似者还有三件 大宁T④19,红陶 敞口,方唇外折,沿面微凹,腹壁斜直(图三,5)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3)

壶 仅发现三件同壶有关的残片 大宁 T4 ④ ∶ 5,泥质陶,内壁灰黄色,外呈橙黄色器底转角处较为圆缓,底径9残高45底厚0.3厘米(图二,8)大宁T④2,泥质橙黄陶,壶腹部有桥形耳(图三,6) 大宁0° 4,泥质橙黄陶,鸡冠耳残片图三,3)

鼎足一件 T4④ ∶12.夹砂褐陶 残断的圆锥足,足根部直径1.6厘米(图三,4)

第二期 仰韶早期。该期遗址仅有郑庄乡东大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包含有仰韶早中、晚各期,其中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和橙黄陶为主,次有夹砂红褐陶这时期陶器烧制火候高于前期,质地也不像其那样酥松;采集陶片的器类有敞口红宽带钵、锥刺纹碗、侈口罐、盆等。

直口钵 东大0 3,泥质橙黄陶,素面方唇,直口,口径32残高10厘米(图四,1)

圈足碗 东大 0 4,夹细砂红陶,上下均已残破 器表饰戳印指甲纹(图四,3)敛口钵 东大05,夹砂灰陶,方唇,敛口,鼓腹 口径 12 残高 6厘米(图四,2)鼓腹罐 东大06,夹砂灰褐陶 方唇,口微侈,肩部饰弦纹。口径 16 残高 5厘米图四,4)

第三期 仰韶中期,包含该期遗存的遗址相对较多,堆积较为丰富的有羊泉贾寨 郑庄中乡、郑庄遗址

本期陶器同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存的陶器基本相同 以泥质橙黄陶 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和灰褐陶 陶器烧制火候较高,质地脆硬。器表纹饰有线纹、弦纹彩陶为红底黑彩,常见的纹饰有弧线,花瓣勾莲纹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4)

器类有尖底瓶、钵、盆罐瓮

尖底瓶 数量较多,均为残片 多为泥质红陶或橙黄陶,形制为双唇口,腹表多饰线纹,底部夹角较小,贾寨09,口径48厘米(图四,6) 贾寨0 10 双唇口不如前者明显 口径 4厘米(图四,5),中乡 05,底角尖锐,能看到盘筑的泥条 残高 8厘米(图四,7)

敛口盆 郑庄 0 3,泥质橙黄陶 圆唇内折 口径35残高 5厘米 图四,8)

侈口罐 复原一件(中乡 01),泥质橙黄陶 素面施陶衣。尖唇,折沿,束颈,鼓腹,平底口径9.5底径8.4高11.4厘米(图四,9)

夹砂罐 数量较多。烧制火候略低,质地较疏松。色泽不纯,多为红褐或灰褐色形制一般为侈口折沿鼓腹平底,肩部多饰弦纹 郑庄01,圆唇,折沿内凹,口径24残高11厘米(图四,10) 郑庄02,方凸唇,肩部满饰不规整的凹弦纹。口径14残高7.5厘米(图四,11),

彩陶片 数量少,特别碎小,贾寨 0 8,红陶黑彩图四,12)

第四期 仰韶晚期,含有该期遗存的遗址有西河贾寨 郑庄 中乡、北湾。

本期陶器同前期相比,无论在陶质陶色还是在装饰造型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从陶质看,泥质陶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而是同夹砂陶基本平分,从陶色看,泥质陶不再呈纯红色或橙黄色,而多呈浅黄色,且多不纯正,此外还出现少量泥质灰陶;夹砂陶同前期相比,红褐灰褐色陶下降,较为纯净的灰陶增多,从装饰看,素面陶器大大减少,纹饰较为常见,有横篮纹 戳点纹、附加堆纹等 从器形看,类别变化不大,但造型变化大,如尖底瓶钵 盆 从制作技术及工艺看,没有前期精致,器型相对粗糙、笨重,常见的有喇叭口尖底瓶。折腹钵 浅腹盆、鼓腹罐、敛口瓮等。

尖底瓶数且致多,均为我片。一破为沁顺泌欧阳喇叭口,整你爱肿,依郎头们火,器表饰极纹1乡03方源。颈郎有维纹—月口径口残雨10空米(图五,1)东火01.化的双原口。初现的口喇叭口口径7。8残高#米(国五,2)东火02四原,1。外似喇叭口口径S.通米(四五,3)世05.灰阳,农都致少残前血米(图丘。5)11乡04.定船近四。外底分贴四饰,内底火凸起。为泥系筑液迹。残前S值米(图五,)

直口钵 西河 0∶ 1,夹砂红陶 ,器表粗 糙。圆唇 ,深腹较斜直。口径 18、残高 7. 5厘 米 (图五 , 7)。 敛口钵 贾寨 0∶ 1,泥质橙黄陶 ,素面 磨光 ,慢轮修整。圆唇 ,深腹。口径 10、残高 8 厘米 (图五 , 8)。中乡 0∶ 2,夹细砂灰褐陶。圆 唇 ,口微敛 ,弧腹 ,有鸡冠耳一对。口径 20、残 高 8厘米 (图五 , 9)。 折腹钵 数量略多。 西河 0∶ 2,泥质橙 黄陶。尖唇 ,口微敛 ,浅腹。口部残留有红带、 红圆点。口径 18、残高 4. 4厘米 (图五 , 6)。北 湾 0∶ 3,夹细砂灰黑陶。圆唇 ,直口。口径 23、 残高 6厘米 (图五 , 10)。郑庄 0∶ 4,浅黄陶饰 黑彩 ,折腹钵口部残片 (图五 , 11)。 夹砂鼓腹罐 数量较多 ,形制相近。西河 0∶ 4,灰褐陶。方唇 ,侈口 ,折沿。 口径 15、残 高 4厘米 (图五 , 13)。中乡 0∶ 7,灰陶。尖唇 , 侈口 ,折沿。口径 24、残高 6厘米 (图五 , 14)。 贾寨 0∶ 6,灰黑陶。圆唇 ,侈口 ,卷沿 ,肩部饰 稀疏横篮纹。 口径 18、残高 6厘米 (图五 , 12)。敛口瓮 发现较少。 西河 0∶ 3,泥质灰 陶 ,器表磨光 ,慢轮修整。圆唇上有凹弦纹 ,口 外饰十余条凹弦纹。口径 34、残高 8厘米 (图 五 , 15)。 贾寨 0∶ 2,泥质浅黄陶 ,胎呈灰色 , 方唇。 口径 20、残高 5厘米 (图五 , 16)。 直壁缸 1件 (中乡 0∶ 6) ,夹砂红陶。方唇,口微敛 唇外贴齿状堆纹一周,器表饰横篮纹图五,17)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5)

第五期 庙底沟二期,本期遗存主要发现于贾寨北湾以及神腰遗址

此期陶器多为夹砂灰陶,器形笨重,制作不如仰韶时期精细器表一般有装饰,主要纹饰为附加堆纹和篮纹,其次为有齿状纹发现的器类主要有深腹罐浅腹盆等

深腹罐 数量较多。一般为夹砂灰陶.器表饰堆纹和篮纹。形制多为方唇、侈口、鼓腹平底 贾寨 0 3.尖唇 颈部和上腹部各饰堆纹一周,器表饰斜篮纹口径24残高12厘米(图六,1)贾寨0°5.齿状方唇,腹部微鼓,口径37残高7.5厘米(图六,4)北湾0 2.齿状方唇,颈下残留有三条堆纹口径40残高7.5厘米(图六,3),北湾0∶1,夹

砂黄陶 齿状方唇,斜折沿,腹微鼓.口径 35 残高12厘米(图六,2)神腰 0 1,夹砂灰黑陶 齿状方唇,侈口,斜折沿 口径 11 残高10 厘米(图六,5),贾寨07,齿状方唇,卷沿,腹壁微鼓 器表饰稀疏不清的横篮纹。口径19残高 8厘米(图六,6)

浅腹盆 2件,贾寨04,灰陶夹有砂和石英 方唇,敞口,斜宽沿,斜腹,器表饰堆纹一周和横篮纹。口径28残高8厘米(图六,7)北湾0*4,泥质灰陶方唇,敞口,弧腹器表饰横篮纹。口径32残高6厘米(图六,8)

山西有什么石器时代遗址(沁水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6)

第六期 龙山时期。该期遗存主要发现于中乡和神腰遗址。

本期采集陶片很少,主要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有少量泥质黑陶,同前期相比,器表纹饰减少,素面陶器较多,器形也较轻巧器类主要为深腹罐、盆、杯豆鼎等

深腹罐 数量相对较多,多为泥质灰陶,素面磨光形制较接近,一般为尖唇 侈口、折沿 鼓腹、平底 中乡 0 9,口径 24残高 8厘米(图六,9) 中乡 0· 10,口径 24残高7厘米(图六,11),

圆腹盆 1件(中乡 0 8),泥质灰黄陶,素面 尖唇,侈口,折沿,口径24残高8.5厘米(图六,10)

豆 1件(神腰 02),磨光黑皮陶 尖唇,近平沿,浅盘,底座残 口径 21盘深 2.4 厘米 图六,12)

杯 1件(神腰 0 3),蛋壳黑皮陶 尖唇,敞口,凸棱下残。口径18残高6厘米(图六,13)

鼎 仅发现鼎足一件(中乡 0= 11),夹砂灰黄陶,舌形足上附堆纹 足高10.5厘米(图六,14)

三 一点认识

本次调查尽管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数量不多,但仍能从中得到一些初步的认识∶从时代序列看,我们所分六期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山西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迄今为止,山西最早的新石器考古遗存是翼城枣园H1遗存①,这类遗存略早于仰韶文化早期,它的陶器烧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壁很薄,色泽单纯,器类较少。无论从哪方面看它都同新发现的大宁遗址的陶器相似 因此 两者在时代上约当同期 第二至六期的陶器同我们所认识的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和庙底沟二期及龙山文化的陶器没有区别,因此,可以说从大的文化序列看,这一地区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是完整的,从文化性质看,各期归属于各自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疑问的;但具钵属于某个文化的某个类型或某一期别,由于材料太零碎尚无法肯定

长期以来,晋东南的新石器考古工作做得较少,尤其是晋城辖区的几个县还是空白这次调查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还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为我们将来在这一地区展开正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执笔 宋建忠 石金鸣 杨林中 绘图 畅红霞 宋建忠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