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针对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四川高中数学各学期教学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川高中数学各学期教学内容(四川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四川高中数学各学期教学内容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针对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的前提。教研组、备课组应在教师个体深入分析研究课程内容、明确课标要求、明晰学生学习实际等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扎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学习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与钻研,深入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与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数学总课程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具体要求,数学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等内容实质,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精神,确立落实"四基",培养"四能"的途径,以学生高中各阶段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达成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育人功能。通过思考与研究,明确教师的角色及作用,做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教学方式落实于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行动与实践,引导学生掌握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教材教法

深入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和各阶段要求,教材的科学性、教学性和教育性,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弘扬数学精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编写特点,体悟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价值及评价功能,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学习任务和课型,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学习行为及现状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有必要的重构,探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研究教材结构,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读教材编写说明,全面解读教材,包括编者意图、教材内容安排、单元知识和训练、课时安排等问题,把握知识范围、知识类型。

(2)研究编写体系、结构系统及呈现方式,把握各个主题相应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教材内容间的联系及不同阶段学习材料的整体设计。

(3)全面了解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明确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技能,各章节、各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掌握教材内容的内涵与核心。

(4)以主题、单元或内容板块等为主线深入研究教材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学重点。

(5)分小节精读教材内容,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的知识,熟悉的基本技能,形成的数学能力及有待具体落实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精准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依据基本的教学和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研究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施中进行优化组合;研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科学创新教学情境,合理设置数学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分析教学实际

数学教与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认知基础、现实数学经验,而且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现实。按照数学学习进度,分析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分析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环境和个体身体及心理的差异,研究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学习生长点, 为学生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和经验积累,进行有层次、有弹性、有差异的教学设计。

(四)制定阶段计划

在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对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学月计划、周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含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等方面情况)、教学目标任务(明确需要分阶段达成的教学目标,细化每个具体时间段的教学任务)、教学具体措施(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及教学进度表(明确各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和时间进度)等内容。

(五)开展集体备课

学校教研组要按规定开展教研活动,年级备课组每周至少应开展 1 次集体备课。可采用单元式、问题式、项目式等方式,组织教师研究数学课程、教材、学情、媒体、课型、课时、教法、作业、测评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注重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实现团队合作,角色、任务分担,资源共享;广泛运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下研讨、线上远程交流、建立"线上备课研修小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集体研究;鼓励跨区域、跨年级、跨学段集体备课,实现区域内外资源、成果有效整合。教师个体要运用集体备课成果,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进行独立思考,开展二次备课,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二、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运用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成果,科学地完成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导方案,成为实施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安排师生活动方式、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指导思想,决定教学的方向和内容,是设计教学过程的指南。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科学区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应当清晰、具体、可操作,有效引导数学教学的实施。

1.落实立德树人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面育人的宗旨,体现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综合价值。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2.聚焦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应反映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致力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关注"四基""四能",体现对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善于观察、大胆猜想、严密思考,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数学关键能力和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和数学文化等数学素养。

3.结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设定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体现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在整个数学课程内容及单元教学中的特定地位,充分考虑学情恰当定位。具体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认知基础,分析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数学基础"和"需要的数学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层次。

(二)确定教学内容

充分认识数学的课程性质及其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明确数学课程阶段目标与内容,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教材体例、设计意图,熟悉章节、单元、课时和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在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

1.明晰重点难点

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立足学习实际,依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数学教学材料并进行适当的重构,保证数学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把握高中数学内容的特点,将课时内容置于单元、学段甚至数学领域进行整体思考,结合数学的广泛应用,确定适合学生数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形成的内容。把握课时教学主题的要求,准确了解学情,明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知识生长点、技能增长点,兴趣激发点、育人的渗透点,思维与素养的提升点等。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干、对学习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内容,或选取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起重要作用的数学理性思维、数学探究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难点的确定,应依据学生实际,选取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和应用的知识,或复杂的数学技能、数学思考,或难以掌握的方法等内容。

2.融入思想方法

注重在知识载体、情境创设的基础上,通过具有启发、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引入和适时建构数学思想方法。全面体现逻辑层面的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与综合法、分析法等,操作层面的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公式法、换元法等;充分展现与数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数学思想,努力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相结合,形成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在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中,密切关注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数学内容。通过实例理解和表达数学抽象与数学的一般性、逻辑推理与数学的严谨性、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展现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与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突出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三)明确教学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规律,分析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利弊和适切性,按照学情、内容、课型等的需求,明确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确立合适有效的学习方式。

1.选择教学方法

精准分析学情,根据不同数学课型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适应不同学习状况需求,注重基于情境、问题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2.注重学生学法

研究学生认知心理和行为,研究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特征,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和数学思维及方式,确定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路径,如要依据数学学习的规律指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中要厘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展现过程,课后要回顾总结、提炼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和实践探究,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做好学习笔记、选择参考书、独立完成作业、建立纠错本及开展学习反思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追求。

3.丰富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包括引起学习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性材料、再现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指导、运用反馈评价机制、促进保持和迁移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培育数学核心素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数学板书要准确无误,有条理、能示范,重点突出。作图要规范、科学,准确反映数学关系。课堂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增加直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运用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教学实际进行创新,基于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科学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应充分体现预设有序、情境科学、问题启发、互动充分、生成灵动的特点。

(一)开展课前预习

开展有效的前置学习,利用"前置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1.明确预习任务

依据数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要求,形成基于个性化前置学习的"数学问题串",提出预习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接触数学学习内容、初步探究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

2.指导预习方法

让学生针对预习"数学问题串",先粗读教材,整体把握数学内容与相关方法,再细读教材,对关键字句逐字逐句的研读,并适度演练,初步掌握学习内容、明确疑惑与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检测预习效果

"问题解决"是检验预习效果的最好办法。一是学生预习后自行选择课后练习、习题试作,看是否能够解决;二是新课前教师出示问题,也可用较短时间进行小题测试,检验

学生预习效果。

(二)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数学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规范、准确地运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重视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确保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教学。

1.运用预习结果

要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完成的情况,尤其是预习中暴露的问题,从学习任务分配、目标确定、方法指引、过程监管、行为调控、活动设计等方面及时调整课中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让预习结果的运用有效帮助教学中选择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推动学习进程的内驱力。

2.明确目标任务

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正确组织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对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领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创设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观体验,多维度深入理解数学情境,提取情境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推理、数学抽象、数学直观等素养。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促进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情境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富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情境学习材料,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现实情境、科学情境中的数学本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与求知环境。

4.开展师生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的组织及指导,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要针对具体的数学教学主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恰时恰点启发引导,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引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逻辑。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节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利用观察、提问和练习等方式发现教学问题并准确归因,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学习障碍,提高教学效益。以问题为主线,设计"问题串"促进学生思考,运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5.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科学运用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即时性测评,精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状况。应针对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层次分明的测评问题,及时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答(口答、笔练)、学生展示板演、课堂练习、小组活动和发言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或测试,也可针对当堂内容设计适切的问题进行定时检测,反馈学习效果。课堂测评应尽量避免唯知识、唯分数倾向,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杜绝机械记忆与单纯的"刷题"现象,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及时分析并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后作业

充分运用教材和教辅资源,进行课后作业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后作业,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通过作业批改与辅导,反馈学习状况、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1.注重作业设计

学校要加强学科组、年级组关于作业的统筹,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的结构和总量,体现作业对教学的反馈价值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作用;要把作业质量的提高作为统筹作业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科学、有效、合理地设计作业,作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统筹调控不同学习阶段和内容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以及针对性,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作业的设计必须关注目的性、层次性、整

体性、适度性、多样性等特点,不得使用现成的、不加选择的练习册或习题集要求学生完成。课外书面作业以 40—60分钟内为宜,要在思考深刻、表述科学、格式规范、总结提

炼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加以合理指导。

2.加强批改辅导

教师应全面掌握作业完成情况,强化作业的批改及课后辅导,对学生作业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原则上当天批改完毕。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准确、细致,应明确错误,留有批改痕迹,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题。重视作业的二次批改,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实施面批讲解。作业评价宜采用等级制度,以激励为主,除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可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写上激励性评语。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对典型错误的摘录、归类和整理,建立学生错题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对作业中有共性的错误,应在全班讲评,指导纠正。要根据作业批改结果认真进行反馈,把作业设计与批改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科学评价、诊断学情、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作业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要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战胜困难、树立信心。作业批改与辅导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及时辅导与讲评;要重视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个别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进行个别辅导,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四、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人为本",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为依据,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态度,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形成数学的学科思维和数学精神。课堂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确立评价主体

课堂评价要多角度、有针对性地确立评价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检测学习结果为主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检测学习过程及情感与态度为主的评价,则由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教师应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多元确立评价主体,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系统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帮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不断改进,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确定评价内容

数学课堂评价内容既要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教与学双边活动在学生学习中的实效,更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施评价时,设计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和数学问题,重视学生学习中"生成",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为通性通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而且要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过程、行为、能力等进行精准量化分析和质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如评价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投入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数学能力与数学理性思维的形成,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等。

(三)选择评价方式

教师应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注意评价的即时性,采用口头评价、行为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给予准确的把握、评价和建议。应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建立数据分析微模型,运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丰富学习记录证据的形式,真实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从积极的态度、优化的行为、有效的方法、科学的过程和可感知的成效等角度,多元展示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引导性,帮助学生清晰地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改进、自我发展。

(四)呈现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情况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等级和分数外,更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评价结果要通过客观描述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显现出教师鲜明的态度和立场,有破有立,给予学生在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发展中的正确影响和导引。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回答的数学问题,要给出清晰明了的判断,不能含糊其词,要尽量避免无立场的完全肯定或否定,注重挖掘数学思考的积极因素激励学生学习。

(五)发挥评价作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习有动力,学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使教师教得有成效,教得有成功感。应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明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诊断出现问题的根源,进行有效指导。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学习潜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建议,使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六)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应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系统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做到及时评价、及时研讨、及时总结,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要根据课堂教学实施和学生作业等情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理性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形成撰写教学叙事、感悟反思和典型案例等的习惯,不断完善教学规程和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和行为,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