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浔阳楼反诗严重不合逻辑,背后隐藏了"不破不立"的深刻寓意
——《水浒传》各阶段的典型诗词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对招安的态度
诗词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特有的养分,也是小说中有滋有味的调料。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评价、定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倾向性。
《水浒传》从开篇到结束,有几首很有代表性的诗词,这些诗词代表了作者对梁山好汉不同阶段的态度。
其中,宋江在浔阳楼题所题的一诗一词被定性为"反诗",与其它诗词相比,这一诗一词的内容及表达的意向非常的不符合逻辑。仔细分析,这应该是作者故意而为之,背后隐藏着作者"不破不立"的深刻哲学寓意。
宋江因误杀阎婆惜事发,被刺配江州服役,结识了戴宗、李逵、张顺、李俊等好汉。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
一天,宋江寻戴宗等人不着,独自一人去浔阳楼喝酒,酒醉后,乘兴在墙上题了一首词《西江月》:
《水浒传》39回: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填完词后,还不尽兴,又写了一首诗在后面:
《水浒传》39回: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就是这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被黄文炳认定是反诗,汇报蔡九知府,捉了宋江要问斩,引出梁山泊好汉劫法场,宋江走投无路,真的造反了。
我们分析一下,这一词一诗中,确实有反意。但是这个"反意"表现得非常突兀,非常非常不合常理,严重不符合逻辑。
一、《西江月》的"报冤仇"对象不知所云先分析一下《西江月》:
第一句"自幼曾攻经史"——是说宋江是读书人出身,宋江是文吏,在郓城县当押司,属于基层公务员。宋江出身地主家庭,小时候宋太公肯定请了私塾老师来教宋江读书。宋朝是文官治天下,并且是以儒家为根本。宋江学的肯定是儒家的经史,儒家讲究入世,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宋江对国家应该是忠心的,对父亲是孝顺的,有孝义黑三郎的美誉。但宋江应该没考上进士,进士出身一般最小的官都是县令,宋江只当个押司,估计连举人都没中过,只当刀笔小吏混日子。
第二句"长成亦有权谋"——是宋江自我评价,自己是个有权谋的人。这一点属实,他在郓城县的口碑应该和他权谋分不开。晁盖案发,宋江也是用权谋稳住何涛,然后抓紧给晁盖报信。第一次逃难时,在清风寨被刘高夫妻陷害,从他的一系列策划可以看出来权谋很深。后来上梁山,更是将权谋发挥到极致。在梁山上带队出征,几乎每战必捷,这也说明宋江胸中是有点韬略的。
第三四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是说宋江生不逢时,有才能没处施展,只能像猛虎一样潜伏待机。宋江自比猛虎,说明志向不小。
宋江在江州服刑
下阙第一句"不幸刺文双颊"——是说宋江犯罪,被判了黥刑,就是在脸上刺上字,纹上图案。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身体特别爱惜,头发胡子长了都不愿意剪,在脸上刺字纹上图案,相当于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辱,是非常屈辱的事。刺字纹面,就相当现在有前科的人,比如盗窃罪,出来后走到哪里,脸上都有"小偷"两个字一样。让人抬不起头来,宋江也是觉得非常屈辱,后来梁山来了神医安道全,宋江让安道全想方设法把刺字纹面给洗了。
下阙的第二句"哪堪配在江州"——表明了宋江对刺配江州心有不甘,虽然在江州并没有遭罪,但毕竟是服刑,对以囚徒身份服刑,宋江感到很难堪。
下阙的前两句充分说明,宋江对犯罪的感觉是很羞耻的,屈辱而又难堪。对于刺字、纹面、流放服刑这样的小罪来说,宋江都觉得屈辱难堪,不愿意接受。那么上梁山落草、带领一帮强盗造反,更是大逆之罪,会让宋江更加羞耻、更加屈辱。两害相权取其轻,宋江宁愿到江州服刑,也不愿意上梁山。这两句也充分说明宋江本心并不想落草,更不想造反。
最后两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就显得非常突兀了,并且不可理解。这个"报冤仇"是什么意思?宋江和谁有冤仇?我们把宋江题反诗之前的相关人员梳理一下:
- 其一、晁盖、吴用等7人,宋江怒杀阎婆惜最终丢掉公务员的铁饭碗,被刺配江州,起因是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晁盖为报恩给宋江送来金子和书信引起的。但这是宋江自己主动通风报信放掉的人,书信落在阎婆惜手里惹出事端,是宋江自己不小心,怪不得晁盖,晁盖与宋江没有冤仇,这个"报冤仇"的对象肯定不是晁盖、吴用等7人。
- 其二、阎婆惜、阎婆、张文远。阎婆惜恩将仇报,已经被宋江怒杀了,有冤仇的话也已报了。阎婆、张文远更是翻不起浪,宋江不会对阎婆和张文远再介意的。
- 其三、郓城县令,也谈不上,县令是帮助宋江开脱的,要不然宋江岂止是刺配这么简单?
- 其四、朱仝、雷横,这两人都争着要放宋江,是宋江的恩人,宋江对他们俩,只能报恩,不能报仇。
- 其五、赵能、赵得两个捕快抓了宋江:这是人家职责,谈不上冤仇。
- 其六、王英、燕顺、郑天寿,这三人不都成宋江小弟了,并被宋江送上梁山。
- 其七、花荣、秦明,同王英等三人一样,都是宋江养在梁山的马仔。
- 其八、就是刘高夫妻,但这个仇早报了。
- 其九、李立、张横、穆弘等打劫的人,这些人现在也都是宋江的小弟。
- 其十、戴宗、李逵,这两人也是宋江的小弟。
梳理完所有的人,我们发现,在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以前,与宋江有冤仇的就是只有阎婆惜和刘高夫妻,但这三个狗男女都被杀了,冤仇已报,何来再报冤仇?
所以,这首词中"报冤仇"三字最突兀,不知道仇家是谁。
再看最后一句"血染浔阳江口",就是说宋江要在浔阳江口报冤仇,并且要让仇家血染浔阳江。从这里来看,这个仇家就在江州。可是宋江在江州没有仇人啊?
劫法场后黄文炳被活捉
想来想去,这个仇家只能是黄文炳,但宋江题词的时候,黄文炳还没有出场呢?难道宋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二、反诗中的"黄巢"严重不合逻辑说完这个"很突兀"的词,再来说说这首"很突兀"的诗:
诗的前两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表达的是宋江三十多岁了还在江湖漂泊,功未建、业未立的感叹,更悲凉的是宋江是以让他羞耻万分的囚徒身份在江湖上漂泊的。
第三句"他时若遂凌云志,"——表达了宋江是有大志向的人,这个志向用"凌云"来表达,说明志向不小。
第四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一句表达得非常"突兀",也严重的不合逻辑。
黄巢起义
为什么是黄巢?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难道宋江的凌云志是学黄巢造反吗?如果是造反,和《西江月》的刺配犯罪感到很羞辱就矛盾。
也许有读者会说,宋江本来是要上梁山造反的,是在上山前被宋太公喊回去教育一顿才自愿认罪而刺配江州的。如果是这样,那宋江上梁山以后为什么要招安呢?一直当个逍遥自在的山大王岂不好?
所以,宋江一直不想造反,造反不是他的凌云志向。既然"造反"不是他的志向,那为什么要用黄巢来对比呢?
从小说后来的情节发展我们知道,宋江的志向是到边关保国安民。那完全可以把"黄巢"替换成卫青、李广、霍去病、甚至诸葛亮、郭子仪等。敢笑卫青不丈夫、敢笑孔明不丈夫……等等,都比黄巢来得正面。
所以,宋江没来由地诗中出现"黄巢",是一种既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宋江理想志向的"突兀"行为。非常非常不符合逻辑!
仔细品读这一诗一词,您会发现,这一诗一词其实是一个"预言",预言即将要发生的事。《西江月》预言的是黄文炳告宋江谋反,反诗预言的是宋江上梁山以后的事情。
但是不符合逻辑的是,预言诗一般是通过别人的嘴来发布,比如红楼梦中预言那些红楼女子命运的诗词,是通过警幻仙子来发布的。鲁智深圆寂是通过智真长老的偈语来预言的。
自己写诗预言自己后面的事情,很少见,宋江好像是唯一的。
三、"反诗"其实表达了作者"不破不立"的深刻哲学寓意:《水浒传》作者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是不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既然这么写,一定有他的深刻寓意。
这种深刻寓意就是北宋王朝当时已经腐败透顶,需要通过一个激烈的手段来打破这个令人窒息的牢笼,而这个激烈的手段就是造反。
所以作者故意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引出黄文炳吹毛求疵,从而达到逼宋江上梁山的目的。
宋江上梁山以后,先轰轰烈烈地和朝廷对着干,等到把朝廷打疼了,朝廷真正反省了,再通过招安手段让这群替天行道的人回归朝廷,挽救即将倾斜的大厦。
这种思维就是哲学上"不破不立"的思维!
作者设置的不破不立的"度"就是打破这个旧世界,再挽救这个旧世界。而不是砸烂这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出来。
后来发生的招安,为什么不是在大聚义以后就立即招安,而是要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以后才招安成功,就是因为童贯、高俅是六贼之二。
六贼是宋徽宗的代表,宋徽宗代表大宋王朝的神器,所以六贼合在一起变相等同于大宋王朝的神器。打败其中两人,相当于打破这个神器的三分之一。
一件东西,坏了三分之一是可以修的,要是坏了一半以上,一般就是换了!
而施耐庵的态度并不希望改朝换代,而是希望大宋王朝修正错误以后继续前进,因为后面不久,"靖康之耻"就要来了。如果可以穿越,施耐庵肯定希望靖康之耻不要发生。
而要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大宋内部必须先团结起来。各种造反行为都要停止,团结一致,枪口对外。所以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宋江不去征,自然会安排其它人去征的。
因为不先"安内",后面就无法"攘外"!毕竟民族矛盾大于大宋朝内部的矛盾。
宋江招安以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其实都是修补大宋神器的行为,而最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死在征方腊的战场上,那也是寓意这些人其实是修补大宋神器的材料。材料用了,还能生吗?
四、《水浒传》不同阶段的诗词也是"不破不立"寓意的有力诠释首先,开篇诗词将108将定性为"妖魔",这是预伏了"破局"的力量。
水浒传第一回题目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也就是说,108将出生以后,基本上都是以"妖魔"面目出世的。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借住持真人的口,说出"妖魔"的情况,并引出一首诗:
《水浒传》2回: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这首诗通俗易懂,几个关键词很能说明作者的态度:
第一,"本为禳灾却惹灾"的"惹灾",说明108将诞生是给清平世界惹来的灾难。108将中,有一部分人上梁山前就是流氓、恶霸、黑社会,地地道道为祸一方灾星。典型的就是几个开黑店的,像孙二娘、李立、朱贵等,经常把人麻翻宰了,做人肉包子。还有像王英这样抓了人挖心做醒酒汤的。有些军官上梁山前也许还算正派,但上梁山以后,也没少参与打家劫舍,一样的扰民。所以,108将招安以前对梁山周边的百姓、商旅来说,就是灾难。
第二,"洪信从今酿祸胎"的"祸胎",有两个寓意:一是寓意洪太尉放走妖魔,这108个妖魔都下世投胎去了,他们的父母怎么也想不到怀的是"祸胎"。二是寓意这108人是未来大宋王朝的"祸胎"。
"惹灾"、"祸胎"预示"破局"的力量非常强大。
其次,智取生辰纲时白胜唱的诗,表明了作者对"官逼民反"而诞生的"破局"力量的同情。
《水浒传》第16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一节里,白胜作为酒托、挑着两桶酒出场,出场时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其实是一首诗:
《水浒传》第16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诗把酷热的天气描写得非常形象,晴空万里,烈日高悬,35-40度的高温,坐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的。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但是农田里的水稻因为缺水,快被太阳烤焦了,农民急得心里上火,往往顶着烈日去引水浇灌稻田,否则水稻一旦枯死,秋后就可能饿死。
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王孙公子们却在荫凉地里,悠闲地摇着扇子。和心里如汤煮的农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农村呆过、并且在炎炎烈日下不得不去农田干活的人对这首诗一定有深刻体会。
施耐庵的这首诗写得非常有生活,后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表明了作者对"官逼民反"的一种深深同情的态度:
您想想,农民们宁愿在酷日下去辛苦耕种也不愿意造反的,这么辛苦的工作都能忍受,那不能忍受的一定是比烈日暴晒下辛苦耕耘更让人走投无路的绝境。
而智取生辰纲的三阮是典型的渔民,紧靠梁山泊却无法依靠水泊谋生,要铤而走险来劫这个生辰纲,也是说明了冒险精神是被逼出来的。虽然表面上水泊是梁山封锁了,但王伦这帮人也是官府给逼上梁山的。
而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十万贯生辰纲,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这些民脂民膏竟然被堂而皇之、明目张胆地送礼,这么严重的腐败朝廷也不过问,可见,北宋王朝腐朽到什么程度了。这个被腐败笼罩得严严实实的牢笼急需有外部力量予以打破,否则笼子里的人要窒息而死的。
水浒传的作者在智取生辰纲的场合用这么一首小诗,既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希望看到平民铤而走险当强梁,但对官逼民反而不得不反的人抱以深深同情。
同时,唱这首诗的白胜成功地当了一回酒托,其背后的寓意就是"破局"的力量从这一刻开始向梁山汇聚。
其三,宋江重阳节写的《满江红》词清楚表达了"立"的内容。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以后,不管排位是否合理,108将终于各就各位。那年重阳节,梁山照例大排酒宴,宋江在宴会上作了一首词《满江红》:
《水浒传》71回: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词的上阙第一句"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描写了宋代重阳节的习俗,酿制菊花酒,留待重阳喝。
第二句"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描写了梁山的秋景,水是清的,山是红的,非常的美。"黄芦苦竹"有点比兴的手法,暗示梁山的强盗生活外表光鲜,心内却有苦说不出。
第三句"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头上生白发,是对建功立业的理想还没实现的感叹。
第四句"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强调了108将是如同兄弟般关系紧密的一个团队,梁山作为一种破坏性力量依靠的就是兄弟般团结的团队,而不是个人。
下阙就是明确地点明了"立"的内容:
"统豺虎,御边幅。"——说明宋江这个团队要是"立"的话,就要带着一帮健儿去边关保卫国家安全。
"号令明,军威肃。"——说明宋江统率的军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虏"指的是当时的北方几个政权,包括西夏、辽,也包括后来的金和蒙古。"保民安国"直接和忠义呼应,点明了"立"的目的。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前一句表明了宋江团队的忠心可昭日月,后一句说明当前还是奸邪当道,招安时机还不成熟!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句不解释,谁都懂!
宋江重阳节赋词《满江红》
这首《满江红》大多数人只记得最后一句,然后对宋江的招安政策大加鞭笞,而对前面的内容忽略。
其实前面的内容才是宝,才是真正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表达的"立"的内容。
其四,《水浒传》结尾的诗表明了作者对"立"的结果的充分肯定。
《水浒传》的结尾,宋江因为被奸臣陷害,饮了毒酒,和李逵一起葬于楚州城南的蓼儿洼,托梦吴用、花荣,也来坟前吊死。后来宋徽宗皇帝下旨在梁山为108将修庙,一年四季享受祭祀。作者有五言绝句一首,对宋江团队的结局盖棺定论:
《水浒传》120回: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这首诗比较浅显,比较关键词"神"、"青史"、"英雄",再对照开场诗的关键词"惹灾"、"祸胎",这说明"惹灾"的破坏力量已经进化成"神",而"祸胎"最后却成长为青史留名的"英雄"。
梁山英雄庙
这已经清楚表明,作者对"不破不立"的梁山团队真心地肯定与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