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忠群

过年了咱也做个小买卖(老伙计咱也要上)(1)

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还在排队,别人却已结账走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里,快节奏是生活的主流 ,到处都用卡和手机代替传统方式是大势所趋,它带给人们崭新的生活方式,处理各种事变得方便快捷了,这是时代的快车道。

过年了咱也做个小买卖(老伙计咱也要上)(2)

周六下午,笔者去文化路一家银行办理业务,在大厅里坐下等待叫号,正碰上一位老年人和一位年轻人关于存折的对话,颇有些社会上的热议话题的代表性。

一位老哥讲:“现在取钱和存钱不大用存折而改用银行卡,我们老年人真是太不适应了,用卡看不见摸不着的,实在让人心里不踏实,用卡操作起来精神紧张,生怕弄错,有些受不了。” 旁边一位年轻人讲:“大爷,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用存折多麻烦,用卡取钱存钱付钱又快捷、又方便,一卡在手,万事皆有。”

这一段对话的确反映出近期不少人对用卡和用存折的真实想法,何况工资和医保等大部分均用卡代替存折。为此笔者专门询问了来这里的9位老人,“还是想用存折的有5位老人,可用可不用的2位老人,用卡最好的有2位老人”。

过年了咱也做个小买卖(老伙计咱也要上)(3)

为此笔者想起多年前曾撰写了《老年人还是青睐用存折》在《齐鲁晚报》上发表,那时还真正代表了大部分老年人的心思。作为老年人,对存折的怀念是有历史渊源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物资不大丰富的艰苦岁月,对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非常看重,对来之不易的财富倍加珍惜。对手中每月转来的现金存折,看得十分清楚,有多少心里明明白白,每次取钱和存钱付钱的余额也一目了然,亮亮堂堂。

对于现在换成用卡取钱存钱付钱,看不见摸不着,心中不踏实。原来取钱存钱付钱是人对人的温馨操作,现在是人对机器,加上操作不熟练,总是心有余悸,生怕点错了,钱财就“不翼而飞”了,这些都是老年人对存折的怀念的原因。

过年了咱也做个小买卖(老伙计咱也要上)(4)

为了尽快走上“快车道”,前些日子,我在银行取款机前,让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我学,很快就走上了“快车道”。紧接着,我独自走进密闭的取款机室,当插上卡,动手轻点屏幕,虽手有点抖,但我屏气凝神,较顺利完成全部动作,当机器里点钞声哗啦啦响起,出票夾门一开,一大沓人民币呈现在我面前时,甭提多兴奋,大功吿成,“三军过后尽开颜” 。

后来,每当我“独来独往”在人机面前办完每一笔交易,走出取款机室时,在外等候让别人帮忙的老年人,总会有羡慕的眼光,“老哥!您真行!” 我总会热情地回敬道“咱们这些老年人都聪明,一学就会!”

当下,快捷办事的新鲜事多了去了。微信付款正当时,那日,我和几位老伙计去齐村赶大集,在几个地摊上买了几袋新鲜蔬菜后,又来到卖红薯的地摊前挑红薯,包起一大包,上电子秤上一称,15斤,15元,就它了,我正要付现金,看见装山芋的大筐旁挂着一张“二维码”,噢!挺时尚!“自卖头”的地摊上也可用微信付款。

过年了咱也做个小买卖(老伙计咱也要上)(5)

可算得上“阳春白雪”。好吧!昨天孩子刚教给我用微信付款,今天“一试身手”,我打开手机,点一下,15元,我楞一下神,自认为未划出去,又点了一下,“真方便”吆,正要拿红薯走,地摊“老板”开了腔:“大叔,您点二次手机,多付了一倍的钱呀。”话音刚落,中年人又找给我15元票子,“现场兑现”,在一旁看我“笑活”的老宋头说:“没‘毕业’,就敢‘走江湖’,出‘丑’了吧。”大伙开心地笑了。

用卡和手机代替传统方式支付是真的方便,好处是很多的,咱们夕阳红们也要认真学习。也希望有关部门为老年人开开绿灯,多做宣传,消除顾虑,手把手地教老年人真正掌握用卡方法,让老年人尽快融入社会的“快车道”。

2021年12月14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原作者﹚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