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1)

伏羲八卦次序

系辞传曰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邵子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说卦传曰易 逆数也 邵子曰 干一 兑二 离三 震四 巽五 坎六 艮七坤八 自干至坤 皆得未生之卦 若逆推四时至此也 六四卦次序放此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2)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前八卦次序图 即系辞传所谓八卦序列者 此图即其所为因而重之者也故下三画即前八卦 上三画则各以其序重之 而下挂因亦各衍而为八也若逐爻渐生 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 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 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阳统阴,干三,坤六,三六成九也,故而阳爻奇数用九,阴爻偶数用六,凡此通例,谓各卦六爻之名也。自下而上,每卦六爻,一爻用初,六爻用上,各为其名。

天地者,乾坤配也,创生万物,落实欲适应变动之演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凡六十四卦,释创造演化之力也。下三爻谓下卦,以言物质也,上三爻谓上卦,言以能量也。上两爻者,言天道之阴阳变化也。下两爻者,言地道柔刚之配也。人居中位,布施天地之德,仁心中正,和合物性之理,以言人道也。乾坤者万物之源,易之门也,入而窥究,明天地自然人间万象也。

若言居位者,唯二、三、四、五也,故《系辞》唯论此四爻。初、上虽无正位,统而论之,爻亦始末之位,故云“六位时成”。二、四阴位,阴居得位,阳居失位;三、五阳位,阳居为得位,阴居为失位。故《略例》云:“阳之所求者阴也,阴之所求者阳也”。一与四,二与五,三与上,若一阴一阳者有应,若俱阴俱阳者无应。凡此六爻之大略,其义具于《系辞》,于此略言之。

筮卜之结果灵与不验,视其配合相关,合而行者必有灵验,逆而行者不有验也,是以隐幽在前。明卦理知时势,趋吉避凶而直行,筮者之要也。卜而自解,适时定位,亦勿事皆占之。因应自然之时变也,循物性去异端,行天地之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筮而理顺,当以行之。易理通人事明矣,天地万物循自然的规律运行,即卦之理也,故而夫子云:“不占而已。”也。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3)

后天文王八卦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4)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5)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6)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7)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8)

昼夜阴阳变化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9)

文王八卦次序

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 后天之学也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10)

洛书

易经第二题(易经导读二)(11)

河图

上下经卦变歌

讼自遯变泰归妹 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 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 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 咸旅恒丰皆疑似

晋从观更睽有三 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 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有巽变渐涣旅 涣自渐来终于是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