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

传说几千年前,仓颉在“谷雨”时节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为纪念仓颉造字,联合国将每年谷雨前后的4月20日定为“中文语言日”。汉语言之美集大成者,莫过于诵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今天,来认识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古诗词研究大师之一的叶嘉莹先生,随她一起,品味中国文字的魅力。

叶嘉莹: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词?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2)

篆体“诗”字,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之”字下画一个“心”。

“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说出来,那就是诗啊!”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3)

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正如钟嵘《诗品》:“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总之,“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4)

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5)

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6)

和那些思接古今、与诗人们神交的时刻,读诗的人是沉溺的,也是幸福而幸运的。

叶嘉莹:穿裙子的中国“士”

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毕生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她力量,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一生多难、真实而审美。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7)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8)

△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后排右二为叶嘉莹,前坐者为顾随先生。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去世。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但叶嘉莹从未中断读书,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9)

△年轻的叶嘉莹在给孩子们上课。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如今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她,后成长为汉学专家。

1966年,叶嘉莹赴美国讲学,先后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0)

△改革开放之初,叶嘉莹(前排右三)回国讲学。

1974年,分别近三十年后,叶嘉莹再次踏上祖国故土。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1)

△叶嘉莹90岁生日,温家宝手书

年少丧母、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备尝大悲大苦,诗词是她唯一直抒胸臆的出口,正如她写道“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即便如此,叶嘉莹也不拿诗词作慰藉,她说她不是一个弱者,不需要慰藉,“诗词是理想”。

回顾九十余年人生,她说自己不是才女,而是一位“一个穿裙子的‘士’”。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2)

叶嘉莹:中国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与诗歌交朋友

作者/叶嘉莹

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

从小就喜欢读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70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一直有“诗教”之说。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3)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4)

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青少年编选一册古诗的读本,而且教给他们怎样去诵读和吟唱古诗,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常存在心中的一个愿望,我抱有这个愿望,还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而已,而更是想藉着教导他们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

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时代,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这样不仅能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富于联想和直观的能力,无论是在文科方面或理科方面,都可以因此而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5)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早在钟嵘的《诗品·序》中,就曾经对诗歌之创作的原动力,提出了他的看法,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前—段话,说的是自然界四时景物之使人感动;后一段话,说的是人事界的离合悲欢种种情事之使人感动。

诗人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厚的感情,透过了文字,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美丽的诗歌,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小朋友们若从小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那自然也从小就培养了他们对宇宙万事万物之观察感受的能力,以及赏爱和关怀的感情。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6)

古人作诗,有感而发,这种生命力传递千年,生生不息。

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7)

本文选节自《与诗词交朋友》、《把诗词送给孩子》

读诗,你才能懂中国语言的魅力

只有中文,才有吟诵

中国语言文字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其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吟诵。

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比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8)

中国古典诗歌的深邃美感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辛弃疾有两句词: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19)

到了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藉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20)

诗的方法:赋、比、兴

所谓“兴”,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外物,是指大自然的景物。比如《关雎》这一篇就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是“兴也”。比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开头两句写的是外物;“寤寐思服”、“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不再是外物,而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这就是“兴”。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21)

所谓“比”,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比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描述的并非眼前真的有一只大老鼠,而是“我”先有了被剥削的痛苦,然后用老鼠做比喻,讽刺那些剥削者,并在诗中表达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没有剥削的安乐之所在的美好愿望。先有内心,后用外物做比喻,这就是“比”。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22)

所谓“赋”,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比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女对自己所爱的男孩子表达的一种情意。“不要跳进我家里门,不要折断我家杞树的树枝,我并非爱惜家里那棵树,而是怕我父母。”这样通过直接的叙述,把内心感情的活动表现出来,就叫做“赋”。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的话(把你的心走过的路)(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