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不破楼兰终不还所用到的典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不破楼兰终不还所用到的典故(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所用到的典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古诗出自唐代王昌龄之手,是一首极为有名气的诗词,字里行间充斥了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青海指的是现在的青海湖,位于现在的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曾在此地筑城,并且带领神威军驻守。

王昌龄这首诗的前两句便是描绘了当时青海湖和玉门关的壮丽景象,青海湖上乌云密布,压得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边塞的古城,威武的玉门,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铸成了中原抵御外族入侵钢铁长城。

守卫边关身经百战的将士,身上的铁甲已经被磨穿,但他们的壮志却不减分毫,立志不打败进犯的敌人,不破了楼兰,就永远不回家乡

楼兰是汉代时期西域的国名,古称鄯善国,位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自然也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时楼兰古国的地理位置位于汉王朝和匈奴之间,曾有一段时间是臣服于大汉王朝的,作为宗主国的汉王朝本该好生照顾这个小弟,以免他们被匈奴欺负,顺便让他们成为抵御匈奴的第一道防线,想想都美好。

可是事实上根本不是如此,当时的中原人对于楼兰充斥着满满的恨意,而守卫边疆的战士也发誓不灭了楼兰就不回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楼兰当时只是一个小国,它究竟做错了什么,让中原人对其恨之入骨,甚至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件事说来话长,楼兰被中原人记恨,也全是自作自受,我们一起来看。

楼兰险境求生存

楼兰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而说来也搞笑,当时的中原人对于楼兰这个地方或许并不熟悉,但是对匈奴是很熟悉的。

匈奴的冒顿单于为了耀武扬威,显示他们的嚣张,特意给汉文帝刘恒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主旨是警告汉文帝不要想着这块地方了,因为它已经归属于匈奴了。

《汉书·西域传》中这般记载:

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楼兰并不大,自身实力也不强,无论是匈奴还是汉王朝,都能轻易将它打得落花流水,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楼兰养成了见风使舵的习惯,哪边强大依附哪国,似乎也是生存之道。

冒顿单于收服了楼兰之后,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楼兰便成为了匈奴的前锋,并且帮助他们进犯中原。

汉王朝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鞭长莫及,毕竟自身实力有限,想要将楼兰给抢过来也颇为艰难。

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和汉王朝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的猖狂令汉武帝很烦躁,他为了打探匈奴的情况,也开始尝试着派使者初通西域,而楼兰是去西域的必经之路。

但令汉武帝郁闷的是,被派出去的使者大多一去不复返,后来汉廷才知晓,原来是这些使者都被楼兰给劫了去。

楼兰反复无常

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元封三年,汉武帝决定对这个不听话的墙头草实施报复性打击,他派出了汉朝的精锐部队出兵讨伐楼兰,楼兰小国自然不敌,连带着楼兰王也被汉王朝所俘虏。

既然如此,楼兰倒也不含糊,直接宣布臣服汉朝,汉武帝对于楼兰的听话很赞赏,为了让楼兰效忠汉朝,汉武帝还将楼兰王给放了。

可是这样的楼兰又惹到了匈奴,匈奴倒也不客气,也是直接派兵将楼兰又给收拾了一顿,这下好了,两边都没落到好处,反而落了一身骚。

不过楼兰王为了生存,他又想到了一条妙计,直接向两面一同称臣,并且分别向汉朝和匈奴都派出了质子,以表示诚意。

就这样,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楼兰又度过了战战兢兢的数年,一直到老楼兰王寿终正寝,他去世后,原本在匈奴当质子的安归成为了楼兰王,他带着楼兰再一次导向了匈奴一边,继续帮助匈奴对抗汉朝。

汉朝对于这个反复无常的小弟自然也是很头疼,好在当初在汉朝当质子的尉屠耆对汉朝皇帝表示只要汉朝能将他扶立为楼兰王,此后的楼兰就唯汉朝马首是瞻。

此时汉朝的皇帝是汉昭帝,他觉得这主意挺好,便派傅介子去执行这一计划,傅介子是个聪明人,他深知楼兰的狡猾和反复无常的习性,便决定兵行险招,直接刺杀安归

楼兰终究自食恶果

经过缜密的策划,傅介子还真成功刺杀了安归,并且扶立尉屠耆当了楼兰王,尉屠耆当了王之后,为了表示自己臣服大汉是有诚意的,还将国名改为了鄯善国,并且迁都扜泥城。

而在此后的数百年里,由于匈奴衰落,楼兰倒也没有再生什么幺蛾子,本本分分地当着小弟。

公元4世纪,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不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却逐渐没了人烟,高僧法显西行取经经过此地时,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后来北魏势大,出兵将这片荒芜之地纳为己有,楼兰古国就此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中原人之所以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确实是楼兰人自讨苦吃,他们反复无常,没有定性,更不会实实在在地效忠中原王朝。

尤其是在汉朝时期,他们甘愿为匈奴人效力,帮助他们来对付汉朝,这自然令中原人不能忍受,其实当楼兰人截杀汉朝使者时,这梁子就已经结下了,爱好和平的中原人,对楼兰这种行为是极为痛恨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楼兰只是一个小国,它在两个大国之间来回摆动也不失是一件求生存的办法,毕竟哪边的怒火它都承受不起,也妄想着当个快乐的墙头草。

只不过墙头草并不好当,中原和匈奴由敌对产生的怒火,只能由楼兰人来承受,而历史也给了楼兰一个响亮的巴掌,极力左右逢迎,却被左右逐个教训,楼兰人终究自食恶果。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