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1)

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发布消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aux)摘得,理由是:“她的勇气和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for the courage and clinical acuity with which she uncovers the roots, estrangements and collective restraints of personal memory”)这也是继2014年莫迪亚诺获得诺奖之后,法国作家再次获得该奖。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2)

安妮·埃尔诺(1940—)是法国当代女作家,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她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

她的作品多融入了历史和个人经历,她记录了她的青春期(Ce qu'ils disent ou rien),她的婚姻(A Frozen Woman),她与一个东欧男人的狂热恋情(Simple Passion),她的堕胎(Happening),老年痴呆症(I Remain in Darkness),她母亲的死亡(A Woman's Story),以及乳腺癌(L'usse de la photo)等。埃尔诺还与作家佛雷德利-伊夫·珍妮特一起写了《像刀子一样锋利的写作》 。今年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法国堕胎题材影片《正发生》便是改编自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 Happening。

2008年出版的历史回忆录《悠悠岁月》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第一部集体自传”,德国诗人杜尔斯·格林拜因称赞它是当代西方世界开创性的“社会学史诗”。安妮·埃尔诺在叙事中用集体记忆的第三人称代替了自我的自发记忆,暗示了时代精神对她生活的影响。她逐渐脱离了普鲁斯特对她的影响,呈现出大众生活是由被讲述的故事、被唱的歌曲或社会治理趋势形成的。也因此,安妮·埃尔诺意识到自己很难从曾经的个人身上认出自己,多年过去,个人和集体记忆已经融合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撰写《悠悠岁月》过程中,她曾到北京和上海游历,她在多年后表示,“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她)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3)

《悠悠岁月》,[法]安妮·埃尔诺著,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

长篇小说《悠悠岁月》曾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悠悠岁月》以埃尔诺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为基础。埃尔诺充分借鉴了莫迪亚诺、佩雷克、勒克莱齐奥几位大师的风格,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和感觉,通过对父母的贫困、学习、当教师、秘密堕胎、生孩子、离婚、患癌症、情人、衰老的种种描述,来构成一个女人60多年的成长过程。

埃尔诺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崭新的体裁。全书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法语中无人称的泛指代词on来表示“我们”。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和个人隐私,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今天的时代变迁,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

正如埃尔诺在书中所说:“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她要用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转变到今天的时代——以便在个人记忆里发现对集体记忆的记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悠悠岁月》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汲取了莫迪亚诺等人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采用“无人称自传”的体裁,无疑对创建21世纪的法国新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下文摘自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中文版序言“致中国读者”。

致中国读者

二OOO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应邀在一些大学里谈了自己的写作。你们的国家——中国,我在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一些把脚紧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着一条大辫子的男人当中。晚上,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后来,与六十年代的少数法国人一起,我以一种抽象的、没有画面的方式,经常把它“想成”一种统率着十亿不加区分的人的政治制度。当然,在最近十年里,一些影片、纪录片、书籍,改变了我简单化的观点,但只有在这个五月的早晨到达北京的时候,这种由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杜撰、虚构的描述所构成的模糊一团才烟消云散。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静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楼旁边呼吸着平房的气息。我注视着一群群小学生,被货物遮住的骑车人,穿着西式婚纱拍照的新娘。我怀着一种亲近的感觉想到“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车后部颠簸的工人,一些在公园里散步的——往往由一个祖母、父母亲和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和我当时正在撰写的、你们拿在手里的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街道上偶然与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错而过的时候,我也常常自问他们的生活历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童年、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什么样的记忆。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译成你们的语言使我充满喜悦——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一种不断地呈现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安妮·埃尔诺

二OO九年七月十六日

吴岳添 译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4)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5)

【近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2021年:

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理由:“毫不妥协但却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同时关注被夹在不同文化和地缘鸿沟间难民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天堂》《启程的记忆》《来生》。

2020年:

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理由:“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代表作品有《阿喀琉斯的胜利》《野鸢尾》。

2019年: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代表作品有《骂观众》《卡斯帕》《试论疲倦》。

2018年: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代表作品有《镜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代表作品有《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代表歌曲有《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代表作品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有《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品有《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2012年:

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有《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

综合自:文学报、出版人杂志、中国作家网等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6)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7)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