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晴空万里。天安门广场上,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雄伟壮观,在广场的正中央,耸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熠熠生辉。

天安门广场东西500米,南北880米,占地44公顷。人民大会堂与国家博物馆东西对称,毛主席纪念堂坐南朝北,大门正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整体构成宏阔大气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由前“宫廷广场”变为人民的广场,可谓换了人间。

最早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天安门广场的这些故事)(1)

最早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天安门广场的这些故事)(2)

1949年9月9日下午,北平各校学生在修建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

红迹 87

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

“宫廷广场”成为人民的广场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是明清两朝北京皇城的正门。那时,天安门前是封建帝王宫廷的前院,是一处完全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它既是封建王朝的礼法之地,也是一处“衙署林立,府部对列”的皇家禁地。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贾英廷介绍,因为位置重要,600多年来,这里目睹了封建社会几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悍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分列式阅兵,这里成了八国联军牧马屯兵的场所,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屈辱时刻。”贾英廷说,1911年后,民国政府对旧时的宫廷广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昔日的封闭格局被打破,京城百姓可以自由进入和穿行封闭了数百年的皇家禁地。从此,天安门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中国近代史上,天安门广场曾经发生过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的声援五卅运动大会,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等。

北平和平解放后,历经沧桑的古城百废待兴。天安门广场同样如此,“千步廊”虽已不复存在,但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宫廷广场的“T”字形格局。纵长狭窄的广场上,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地面坑洼不平,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的需要。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做出了整修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的决定。当时,北平市各界群众热情甚为高涨,怀着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清理整修天安门广场的义务劳动中。9月9日下午,北平各校学生6000多人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筹委会的组织下,也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他们在广场上掀起了劳动竞赛,每20个人填一个大坑,共填平了300多个大坑。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整修扩展出了一个面积达54000平方米,能容纳16万人举行集会的广场。到9月底,天安门广场平坦整洁、装饰一新。

1949年9月30日,当夜幕即将降临时,毛泽东和政协全体代表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碑文。

第二天,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他按动了电钮,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

贾英廷激动地说:“从这一刻开始,天安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集会以及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

195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听取北京市市长彭真关于改建天安门广场的汇报后,赞成要大一些的意见:6亿人口大国的集会广场,太小了不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最后确定的天安门广场规划,东西500米,南北880米,占地44公顷。

1958年8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国庆十大工程”,同时大规模改造扩建天安门广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庆10周年的到来。

如今,站在宽阔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上环顾四周,旧日作为宫廷前卫的天安门和正阳门,尽管位置依旧,功能却变化一新。两座古老的城楼,重檐飞翘,飘逸洒脱,是天安门广场南、北边界的鲜明标志;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东西两厢,气势恢宏,庄严雄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充分体现;广场中央高耸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蔚为壮观。

贾英廷这样概括天安门广场的重要性:“综观当今世界各国首都的中心广场,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宏大,影响之深远,世人之瞩目,堪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补白

毛主席首登天安门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整座城市获得新生。天安门城楼及广场,迅速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领导下,军民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贾英廷介绍,1949年的2月12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北平20多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共同欢度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个元宵节。那天,天安门城楼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画像,城墙两侧同时悬挂着朱德、聂荣臻、叶剑英等领导人的画像。这是天安门第一次同时悬挂这么多领导人的画像。也是从这次庆祝大会起,毛主席的画像就开始在天安门城楼悬挂。

1949年7月7日,北平各界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集会,纪念“七七”抗日战争爆发12周年以及新政协筹备会召开。这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莅临大会,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在天安门上高呼“中国人民万岁”,群情激昂的群众则高呼“毛主席万岁”。一时间,欢呼声和口号声此起彼伏。晚上10点半,虽然已经宣布散会,但20万群众仍然在雨中纵情欢呼。“在这个雨夜里,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最早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天安门广场的这些故事)(3)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定基石 新华/TAKEFOTO

红迹 88

人民英雄纪念碑

坐南朝北有深意

来到天安门广场,最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果留心观察,站在广场北部的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在碑的背面(南面),是由毛泽东撰文、周恩来题写的114字镏金碑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纪念性建筑,也是新中国城市雕塑史上的开篇之作。她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英雄的丰碑。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贾英廷介绍了当年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诸多细节。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傍晚,毛泽东偕同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毛泽东庄严宣读了由他亲自撰写的碑文,并亲手执锹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定基石。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奠基的一座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1958年5月1日揭幕,前后历时数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碑心石是最主要的大石料。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要刻在一块长约15米、宽3米、厚约0.6米的整块碑心石上,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为了保证碑心石不折断,开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须达到3米,到哪里去开采如此巨大的石块?经过对全国各大山脉岩石情况考察分析,专家们最终锁定了山东青岛的浮山。浮山大金顶上的花岗岩石,石质坚硬纯细,色泽大方素雅,实为碑心石的最佳选择。最后确定采用这里的石材,重达300吨的石料从开采到搬运下山,从几次“瘦身”到运到北京,历时7个半月,先后有7000多名工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碑祭性建筑的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初的设计方案也是坐北朝南,但最终改成了坐南朝北。为何方向来了个180度大旋转?贾英廷说,在建造过程中,周恩来考虑到天安门广场扩建以后,人们多是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并集中在广场北部。纪念碑正面朝北,便于人们在第一时间看到毛主席的题字。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中国不多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纪念碑。

最早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天安门广场的这些故事)(4)

人民大会堂“水天一色”的穹顶 新华社

红迹 89

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拍板定方案

每年三月份“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是人民大会堂在各种媒体上密集亮相的时候,国务院总理回答国内外媒体提问的地方,就在人民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作为当年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可谓高瞻远瞩,时隔六十余年,仍能完全满足需要。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的设计方案,就是周总理拍板敲定的。

建个大礼堂,是毛泽东早就有的想法。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七大,那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要建一个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到了1958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回忆说,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建万人大会堂是难度最大的。1958年9月7日,北京市召集30多位全国顶级建筑学家到京,10月14日拿出三套方案。一开始的设计要求把面积限定在7万平方米,其中两套方案就是7万平方米,只有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大胆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的方案。

“很多人对17万平方米的方案不满,觉得太大,不科学。但这几十年的事实证明,这套方案是最适合的。如果按7万平方米建造,人民大会堂根本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据马国馨回忆,拍板敲定方案的就是周总理。当时还有人批评大会堂是西洋风格,周总理说,古今中外,皆为我用,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我们有这个气概拿来使用。

人民大会堂广为人知的“水天一色”设计就来自周总理的建议。大礼堂厅高33米,声学专家认为体积太大,要设计成后边高前边低。有的建筑师认为人在里面会显得很渺小,而且后面有两层挑台,如果压得太低,又会使人感到压抑。周总理看完方案后,建议说:“我们站在天底下觉得天高,站在海边不觉得水远。咱们这么办嘛:天是圆的,圆曲而下,应该从舒适、开朗着眼,在尺度比例上取得协调,在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用折角,设计成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周总理虽然不是搞建筑的,但比我们搞建筑的看得更远。他多次说,要留有余地。后来大会堂又增加了台湾厅、澳门厅等,都能找出地儿来。这证明当初总理的眼光是长远的。”马国馨说。

红迹 90

毛主席纪念堂

宛如“众星捧月”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于1977年9月9日开放。纪念堂内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绿植都富含着设计团队的深思熟虑。其中,北大厅的顶棚装饰是富有民族风格的藻井形式,里面排列着110个有机玻璃葵花灯,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朵朵葵花向太阳”。纪念堂的南北大门两侧,各有两组气势磅礴的群雕,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丰功伟业。

在纪念堂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革命业绩纪念室,以及休息厅、缓步台和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大型国画作品、漆画、湘绣等。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点缀着纪念堂各个厅室,使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更加灿烂辉煌。

也许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纪念堂选址于天安门广场,而不是香山、景山、北海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盖逸馨介绍说,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工作自1976年9月14日启动,设计团队在近两个月的选址工作中,对香山、景山、北海等十几个地点作了重点调查研究,并设计出30多个方案。经过多方分析,设计团队最后提出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之间,即原中华门的位置。

“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与光彩夺目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和壮丽的国家博物馆,形成了完整的宏伟建筑群体,使天安门广场的政治内容更加鲜明突出,雄伟壮观。”盖逸馨认为,选址确定于原中华门的位置,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原中华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把纪念堂建在这个位置,使得纪念堂和天安门城楼遥遥相对。同时,纪念堂的体积相对较小,将它建在人民大会堂和原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后合并为国家博物馆)之间,宛如“众星捧月”。在此举行盛大集会,能更加充分地表达出纪念堂的重大政治意义。

甲骨文 新华社发(国博提供)

红迹 91

国家博物馆

藏品上百万件

国家博物馆有多少藏品?每年近千万的参观者中,不留意这方面资料的观众还真说不上来。

国博现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甲骨文等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 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1959年,当时的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2003年合并为国家博物馆)新馆落成后,就开始布置“中国革命史陈列”,其中一些展品饱含着周总理的心血。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杜永镇曾讲述,周总理亲自动员,说服了柳亚子的子女捐献其父亲的遗物。他们在听了周总理的一席话后,决定把遗物捐献给国家。这其中有不少是无价之宝,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与柳亚子来往的书信,还有毛主席写的诗词,大概上千件。杜永镇记得当时是用两辆人力车把两大箱子东西从柳亚子家里运到博物馆的,博物馆随即组织人力清点,造册上报。

国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自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后,共有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目前,国博的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博的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国礼、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非洲木雕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经典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

(原标题:天安门前沧桑巨变)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姜宝君 杨昌平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