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母亲和女友都落水,你会先救谁?

如果先救母亲,就是对老婆不够爱惜;如果先救老婆,就是对母亲不够孝顺。

掉下悬崖的人都有高人相救吗(有人落水该不该救)(1)

那么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可以借用孔子的回答:就不能这么问!

给我挖坑我不跳

有一天,宰予问孔子:“老师,如果告诉一个好人:‘有个好人掉井里了’,该跳下去救吗?”

如果回答跳,宰予会说水里没人;如果回答不跳,宰予会说“见死不救”。

掉下悬崖的人都有高人相救吗(有人落水该不该救)(2)

学生的小心思,被孔子看得一清二楚。孔夫子便机智地答道:“怎么能这么问呢?君子可以去拯救别人,但不能陷害别人;可以欺骗别人,但不能愚弄别人”。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

挖个坑想让人跳,就是对他人的愚弄;怎么回答都会掉里,就是对他人的陷害。这样的事,君子不做,反过来就是说,宰予不是君子,是小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不认死礼要变通

淳于髡(读如昆)也想捉弄孟子,不过主题不是“仁”,而是“礼”。

掉下悬崖的人都有高人相救吗(有人落水该不该救)(3)

和孟子确认好“男女间不亲手传递东西是礼”的大前提后,淳于髡提出了问题:“如果嫂子落水了,该不该伸手救援?”

孟子直言不讳:“嫂子落水不救,和豺狼有什么区别,男女间不亲手传递东西,是礼,人命关天伸手救援,是变通。”

淳于髡追问:“现在天下都落水了,也没见夫子变通地去救援啊,为什么?”

孟子说:“天下落水,用道救援;嫂子落水,用水救援,你难道想用手救天下吗?”

掉下悬崖的人都有高人相救吗(有人落水该不该救)(4)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本想借此讽喻孟子“在天下有急难时,坚持原则不作变通”的行为,却不料被孟子理直气壮地猛烈还击——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救天下不能用手得用道,用手不过是饮鸩止渴。

善用思维巧避坑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母亲和女友都落水,你会先救谁?

在对两难回答的审视中,每个人都在关注行为的不道德,而刻意去忽视行为的合理性。口口声声念叨着“人之初、性本善”,心理却都在肯定着法家的性恶论,本能地回避了先救母亲的孝,和先救女友的爱。

掉下悬崖的人都有高人相救吗(有人落水该不该救)(5)

不知道是谁先给出的答案,但我知道这种行为十分险恶。先不考虑问题的真实性,即使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母亲和女友还有闲情逸致去埋怨自己爱的人吗?如果有,那么男子要救的人到底还值不值得救?

两难的回答曾令人们津津乐道,无形中影响着集体潜意识,一度制造着不可理喻的矛盾,甚至压垮了一些人脆弱的内心。

人类受骗是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的受骗是权衡利弊后的自我安慰。但如果能像先贤一样善于思考,就不会被自我蒙蔽,用逻辑解决问题,思维避开陷阱,如孔子所言,再三思考,而后行动,便不会迷惘、受骗。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否则只能成为被APP利用的工具,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