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1)

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2)

古桥,连通南北西东的纽带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古代大都是横越河流、跨越山谷。现代的桥,跨越的区域可多啦,高架桥、立交桥、跨线桥,不胜枚举。

大部分桥还是建在河流上。

永州所在的南岭山区,山清水秀,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蛰伏着很多古桥。这些古桥年岁不同,造型各异,呈现出一种古朴沧桑之美。

有一座古浮桥藏在零陵古城南部,潇水河与湘江交汇处,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浮桥之一,也叫霞客渡古浮桥。

这个古渡口原名为黄叶古渡,元代就已存在,是零陵所辖区域内5座古渡之一。也是湘桂古道上的必经之处,历史上曾是出入零陵郡以及湘桂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如今更是当地老百姓及外地游客往来柳宗元景区与东山景区的必经道路景点之一,是一条连接东山和西山的历史文化纽带。石期河上的古石桥,历经300多年风雨,依然坚固挺立。可能是徐霞客往来此桥多次,在他的游记中有些记述,所以这桥与徐霞客有了关联。

  还有一座古石桥,地处零陵区石岩头镇石岩头村,横跨石期河。石桥长40米,宽5米,由“福、禄、寿”3拱组成,每拱的跨度都为12米,拱高8米。建筑所用石头均为四方 形条石,最大者重量达2吨以上。桥面由青石板铺盖,桥栏由长形条石护砌。桥的两端各设13级台阶上桥。整座石桥全部由青石干砌而成,建筑时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文物专家说,如此长度、如此大跨度的石桥,全部使用“干砌”法,在省内现存的石桥中罕见。

  据对村史有研究的唐姓老人介绍,石岩头村地处湖南通往广西的官道上,每天往来人员多。为解决过河难,村民自发修建石桥。据唐氏族谱记载,为建此桥,先后有上百族人踊跃捐款。村里精壮劳力义务投工,从河上游3公里取石,将石头系在木头上沿河而下运来,历时3年建成。至目前,石桥已经安全通行310多年。

石桥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受了上百次洪水冲击,但每次洪峰过后,石桥依然坚挺。石桥如此坚固,一是用材好,所用每块石头都很讲究,没有“偷工减料”,质量要求高;二是建筑技术、建筑水平高。再是石桥选址讲究,四个桥墩都坐落在河床的天然石头上,基础十分牢靠。建筑时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干砌技术,结构非常坚固。

  桥下河水清清,桥上青藤缠绕,河边古木苍翠,石拱倒影水中,令人流连忘返。这是古桥留给有人的极佳感受。

笔者曾亲临东安县紫溪市镇,走过另一座古桥广利桥。

广利桥横跨在湘江一级支流紫水河上,是1774年建成的,取“广济行人,万民便利”之寓意而命名。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分三拱,石墩水罩,拱角奇胜。这座历经240多年风雨的清代古桥,以其独特的“金鸡脚、豆腐腰”风雨桥造型,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国传统造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笔者还在东安县卢洪市镇,走过卢江河上的古桥斩龙桥,这座桥始建于宋庆历年间。因护桥石栏板上雕刻有持剑斩龙王像,故称斩龙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长56米,宽2.2米,高4米。桥墩上粗下细,外砌砖石,内填黄土,同样是“金鸡腿,豆腐腰”,外观秀美,坚固耐用,为典型的宋代桥梁结构形式。宋元以来,斩龙桥一直是京城经长沙通往广西的必经驿道和兵备道,为湘桂通道之要冲。2005年,专家在桥上发现碑刻女书,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江永女书石版碑刻。

经有关部门调查,永州仅零陵区,也就是过去的零陵县,至今有十处保存完好的古石桥,链接古村古院,古街古巷,千姿万景。这些古桥古路直通两广,古色古香,见证了历史的风雨

这十座古桥大都保存完好。

田家湾石拱桥 位于零陵区大庆坪乡田家湾村,唐代咸通年间修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目前没有丝毫松动迹象,石拱桥巍然屹立,实属罕见。

据考古专家全面仔细察看,这座石拱桥上的装饰图案以錾子凿雕而成鉴定该桥建于唐朝咸通年间。石拱桥做工精制,建造讲究,是永州市乃至湖南省至今发现修建时间最早、保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之一。

实地查看石拱桥,可发现桥为单拱石桥,全部使用上等青石凿雕后加桐油拌石灰硬砌而成,整个桥拱高5米,跨度为8.6米;桥面通长12.6米,宽3.2米。据田家湾村94岁唐甲善老人讲述,此桥修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一点不假,他清楚记得该桥曾刻有一块一米高左右的石碑竖在桥右边,上面刻有“大唐咸通年间修建”字样,1960年代被毁至今下落不明。据了解,该石拱桥曾是古代通往广东、广西的官道。

在零陵区水囗山镇牛塘尾村,至今保存了一座桥面平整、完好,长达110米的清代乾隆初期石板桥。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目前永州境内发现保存最长的古石板桥之一。这座名叫鼎仙庙的古石板桥平圴高于地平面约为1米,共计56座石桥墩,由48块宽0.8米、厚0.4米长短不一的长方青石板搭建而成。其中,最长一块青石板为3.1米,约5吨重;最短的一块仅1.1米。

零陵区石岩头镇大河坪村也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一”字古石桥,桥全长59.8米,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这座古石桥由8块长方形巨大青石和9座三角形青石墩搭建而成,在每一块长方形青巨石上,均可见凿有防滑细花纹的图案。其中最长一块石板长7.6米,宽均为1.2米,厚为76厘米左右,最短一块则为6米。每一块石板的左右侧上方均凿有四至八个小园孔,每块石桥板重约5吨至10吨,该座古石桥虽经几百年风霜雨打和烈日暴晒,却依然屹立不倒、雄伟壮观,可想而知当时古石匠们的工艺是如此精雕细刻,手艺超群。

零陵区水口山镇马子江村有一座保存完好、明代初期建的石拱桥,该桥长12.5米、宽3米、高约5米,保存完好的青石拱桥。桥上左侧边有一高3尺的四方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有捐款修桥人的姓名,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风化,捐款修桥人的姓名无法辨认。经文物专家按照的拱桥的造型、结构、模式和工艺初步推断,该桥建于明初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该石拱桥做工精细、建造讲究、桥面平整,拱桥全是用上等长方形青石料发拱硬砌而成,每一块青砖结构严紧,巍然屹立、坚如磐石,实属罕见。该桥自西向东排列,当时是永州零陵通往广东、广西商人经商运货的主要官道之一。

零陵区东风大桥右转往萍阳南路(湖南科技学院方向)700米左右,愚溪临潇水口,现代单拱桥下有一古代双拱石桥,叫愚溪桥。这座桥历史悠久,是永州八景之一。这桥就是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冉溪”改名的“愚溪”桥。

愚溪桥长约30米,宽5.3米,东西两端护栏宽0.35米,高0.9米,拱径为8米,桥高6米,整个桥全用大青条石砌成,始建于明代中期,在古代该桥是通往沙沟湾、荷叶塘,富家桥、黄田铺、鸟塘铺等方向的交通要道。

零陵区水口山镇马子江村发现的明末清初年间修建的三拱石桥马子江石拱桥 ,桥长31米、桥高约3.2米,有4墩3拱、跨径约18米、每拱内长约5米,两端宽4.6米。该桥自西向东排列。石拱桥当时是通往广东、广西商人经商运货的主官道,其作用和意义可想而知。

文屯汤家桥, 休闲佳地。

汤家桥位于零陵区河西的石山脚街道文屯村境内,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近370多年历史了,该石桥共2拱硬砌而成,桥长32米,宽5米,高6.5米。这里还是周末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郑家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近250年历史了,该石桥共3拱,全长30米。桥上建有休闲凉亭,凉亭由约3尺大的8根木柱子支撑而成,凉亭两旁各有一条长6的木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凉亭全木瓦结构。由于年代久凉亭上庄已两次修缮。郑家桥在古代这里是通往两广的官道之一,郑家桥东面古代有缝纫店、铁匠店、饮食店、伙铺、日杂店等各种商铺百余家。

横屋石拱桥位于零陵区黄田铺镇仪林寺村境内,迄今为止,是永州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单拱石拱桥之一。

该石拱桥引桥长18米,宽5米、高约6米,建于明代祟祯时期永历十二年(即1658年),至今已有360年历史了。石拱桥全是由上等长方青石通过精雕细凿硬砌而成,且每一块石砖上都刻有四方条型图案。

永州的古桥,远远不只是这么十几处。我跨过的还有江永上甘棠村的沐河石桥。这座三孔石拱桥,名曰步瀛桥。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为三孔石拱桥,桥全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径为8.5米,原高8米,由于河床抬高2米,现高只有6米。步瀛桥建成不久就垮掉半边,但此桥却一直矗立不倒,堪称我国桥梁史上的奇观。立于上甘棠村步瀛桥上的感受,我在后文还会详细描述。

每每我从这些古桥之上走过,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不得不从内心深处对我们伟大的祖先无比敬佩。古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在那个精进和记述不很发达的岁月里,实现天堑变通途的理想,真是太不容易了。

古桥有着让世人称羡不已的科技水平、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虽然在这些古桥,有的失去了初始的作用,有的已经陈旧斑驳,有的淹没在杂草荒野中,但它们永远是风吹不倒,雨冲不垮的明珠瑰宝。

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3)

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4)

圩场,乡村里的市场经济

湘南一带,有一种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圩场交易。这种模式起于什么年代,我没有专门研究。但可知的是,湘南广大农村的许多集镇,大都是在圩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圩场的功能并没有退化。对一些上了年岁或有些传统思维的人来说,去圩场上交易土特产品,到集市购买消费用品仍是首选。

圩场也作“墟场”,就是乡村一种定期的集市,衡阳、永州、郴州一带,也叫赶场或赶圩。

各地的赶圩日,根据历史成例约成规定,一般是三日一圩。按照农历数日,可以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也有的是五天为一轮。还有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等。两个相邻圩场,圩期不重复,这样就能让不同乡村的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

柳宗元有《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看来广西也有赶场的习俗。宋代钱易南部书写道:“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 广东亦是。其他的记述还有:宋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曰:“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宋《太平御览。郡国志》曰:窦州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三日一市。《寰宇记》谓“容州夷多民少呼市为虚。”众多古籍对圩有记载,这么说来,圩的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

圩场是湘、赣、闽、粤、桂等地区的农村集市。农家圩日赶集,即赶圩,客家人叫赴圩。人们到集市上交易,或办事,有的地方还举办文化表演。赶圩既是一项文化活动,更是经济活动。

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圩场上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类的“鸡鸭行”,卖猪牛肉的“肉行”,服装类的“布行”,卖菜的地方叫“菜行”等。各圩场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农民们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

圩日的前一天叫“圩上日”。有些从远地来做生意的商人会在这天先住在圩上的客店里,待第二天早上时把货物摆到圩场上,或许能够占一个好的摊档,希望把自己的货物早点卖完。

圩日的第二天叫“圩下日”,这天是最没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圩场里商贩都在这个时候进城采购或补货,为下一次圩日的好生意做准备。

客家人叫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圩叫做“老虎圩”,这样的圩场赶场的有上万人。圩日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而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圩早的圩叫“黄擦圩”(蟑螂,客家人叫“黄擦”),也有人戏称为“屙尿圩”。这种圩一般到中午12点前就已经散圩,在圩场上看不到多少人。

到了圩日这天,赴圩的农民,有的是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场上去进行交易,有的是带上钱往圩里赶,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则没事到圩场上转转,凑凑热闹,看看有那些新鲜的东西,有的要到政府里头办事,顺便赴圩的。旧时因交通不发达,农民买卖东西只得靠肩挑步行,前些年头是骑自行车,如今骑摩托车,或搭车赴圩,有用拖拉机或农用卡车的,自己开着载着自己的产品去赴圩。步行的大都是圩场附近的人。最近许多年,有职业赶圩的人群,是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小商人。他们从这家圩场到那家圩场轮流转,哪里有市场需求就赶到哪里去。也有不少在圩场租了铺面或盖了房子的,无论圩日还是平时,都在圩场经营。久而久之,农村集镇就这么形成了。

永州各县物产丰富,各地的圩场很多。由于历史悠久,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圩亭被留了下来,也算得上文物级别。亭子的石柱上雕花刻字,木梁上舞龙飞凤。

赶一次湖南老圩,相当于逛了一下古建,还能买到好多货真价实的东西,感受得到浓浓的乡情。如今网购已经延伸到了村镇,但不少人还是愿意会在圩日去圩场走一走。乡村圩场,不仅仅是堆积万千商品的集散地,更是连结乡村人乡音、乡情、乡土文化的最后一处集散地。

要说商品经济,乡村圩场可以说是早些年最活跃最繁荣的地方,没有之一,而随着乡镇供销社的陆续消失,如今乡下能够延绵保持商品交易的地方,只剩下圩场。尽管很多圩场今非昔比,人流减少,但毕竟保留着最原始的交易方式,保留着乡村最后一方商贾云集之地。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更是许多乡村人希望长久保留下来的一个心愿。

鼎盛时期,逢圩日子云集的人员多达四、五万人。延续了很久的逢圩传统不变,各地各圩场都是打铁的营盘,不会更改。一六小水铺,二七太平圩,三八悟桥铺,四九公平圩,五十肥田圩等等。前二字是日子,指的都是农历,后三个字是圩场地名。各圩场会错开日子开圩,很多做生意的人,常常今天赶一圩,明日赶一圩,个把月时间不会重复地方。

圩场作为乡村商品经济交易点,虽然受互联网冲击较大,但村民日常所需的产品,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圩场,特别是对一些土特产品的交易,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本地圩场。自家养的鸡鸭要卖,鸡鸭蛋要卖,山上种的果子要卖,还有诸如红薯粉皮、冬笋、莴笋等一些土特产要卖,一般人都会选择去圩场,好多人卖了这些东西,反过来又会从圩场购一些其他日常用品回家。如此循环,实际上这才是乡村圩场得以延续的主要因素。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零陵区珠山镇传统文化赶大圩的日子,吸引广西、湖南两省5县相邻周边数万群众前来。这里既有商家生意人经营的现代商品,又有当地农民销售传统农副产品,广播声、叫卖声、歌声、笑声,声声入耳,人潮涌动,共同欢度珠山“三月三”一年一次的赶圩活动节。

位于零陵城西40公里的珠山镇,与广西黄沙河,本省的冷水滩,东安、双牌、邵阳相邻,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当地农民赶圩的大日子,当地老农介绍,至今已有千年的传统。如今当地农民流传一首打油诗:“珠山有个三月三,男女老少赶圩忙,商品满目人满街,物美人欢喜洋洋”。这也是对近年来珠山“三月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这个特殊圩日前十来天,许多商家就忙碌起来,商店、超市开始储备货源,并致力于商品推销的策划与宣传。有的用最醒目的商品降价或优惠的广告来吸引赶圩人的眼球,有的请靓女用最甜的声音播放商品信息。当地农民为了得到一席经商之地,按照珠山镇职能部门规定的区域,前一天用白灰圈起地盘,搬来部分农副商品放置其中,有的从晚上守至天明。

“三月三”活动当天,圩场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让前来参加活动的观众大饱眼福、口福。圩场内,电器、食品、鲜货、干货、服饰、百货、药材、特产、土产、农具以及儿童玩具一应俱全。特别是农具市场,品种繁多,货真价实,成交火爆。有竹制的避雨遮阳的斗篷、米筛、簸箕、蓬垫、竹席、箩筐,有棕丝片编制的挡雨蓑衣,有木制的风车、木犁、木耙、木梯、扁担。这些货物,来自乡下师傅传统的手工制作,结实耐用,销售几乎无存。

珠山“三月三”油粑粑,是当地农民用糯米做成,出油锅后在圆圆的粑粑上撒上芝麻,香脆可口。传说吃了可延年益寿、祛病消食。赶圩的人无人不吃。

永州各县有名的圩场比比皆是。零陵区另外一个邮亭圩,东与祁阳县三口塘镇、大忠桥镇接壤,南与双牌县阳明山自然保护区相连,西与接履桥街道和菱角塘镇毗邻,北与冷水滩区伊塘镇交界,是几个县物资的大集散地,赶圩时盛况空前。

还有冷水滩东南部的楚江圩,民国时期号称是零陵县的小南京。一条湾湾的楚江河傍村而过,堤岸杨柳依依,圩场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有四座石拱桥,飞架两岸,方便商旅往来。楚江圩成街于明洪武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九街十八巷,至今仍未没落。楚江圩的豆腐,油炸粑粑远近闻名,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长期以来,楚江圩都是原零陵县的棉、纱布、染布贸易集散地,光染布作坊就有三十多家,工人2000多人。楚江圩还是个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宝庆府(今邵阳)东安芦洪市一带挑盐工必经之地,每天伙铺人满为患。从港子口下湘江,经梁木铺过衡阳,经接履桥过零陵、宁远、道县。所产棉布远销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各地。

另外还有回龙圩,现在叫回龙圩镇,是永州市辖的一个县级管理区,位于江永县东部。回龙圩因后山呈龙形,早年形成圩场,故名。老一点的湖南人应该记得,曾有1000余名长沙上山下乡知青在这里艰苦创业,回城的知青们亲切地称回龙圩为“第二故乡”。如今,回龙圩管理区建设有多座知青文化馆,收藏当年知青生活、生产的实物2000余件。出版有一套反映回龙圩管理区农垦精神的《回峰岭下》(上下卷)图书。作家韩少功的代表作之一《西望茅草地》,描述知青战斗栖息的茅草地,似乎就是这个地方。

永州很多地方把圩场称作“铺”,就是有铺子的地方。街铺也是从圩场发展起来的。有名的如道县祥林铺、东安黄田铺,都是大名鼎鼎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5)

永州七十二变规划图(张效雄永州传连载21)(6)

昔日湘桂铁路小站 冷水滩很是火热

永州是湘桂两省交界处,南去两三百公里,便是广西名城、旅游胜地桂林。

上个世纪初,湘桂铁路逐步建成,北起衡阳,南至南宁,后来延伸到友谊关附近的凭祥。

根据建设铁路时的技术水平和地质条件,不可能穿越南岭山脉,路线只好从永州北部的祁阳、零陵、东安三县,绕道去。零陵县当时是零陵专署的治所,很多年以后分出一个冷水滩区。祁阳已经由县改市,东安依旧是县治。

从祁阳南下,经过零陵县的冷水滩,本可以直接去广西。但铁路线转了个小弯,绕道经过东安县城。据说转这个弯子,是民国政府要员唐生智插手,为家乡谋得了铁路穿境而过这个福利。此是传说,不可当真。但湘桂铁路确实给永州北部几个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湘桂铁路在零陵县的那个小站冷水滩,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

铁路建成,交通便利带来了一方繁荣。上个世纪,湖南就有四个火车托来的城市,以前均名不见经卷,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名城、交通枢纽。

第一个是株洲,以前只是湘潭县下面的一个小镇,后来可是京广线和湘黔线、浙赣线的交汇点,新兴的工业重镇。第二个是湘西的怀化,过去叫榆树湾,当地人称只有一条扁担长的街道。湘黔线和枝柳线建成后,这里成了西南物流中心,经济地位今非昔比。还有一个娄底,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由于从这里引出一条通往邵阳的娄邵线,地位逐步改变,竟然把涟源行署的机构搬到这里来了,是湘中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再就是冷水滩,当时还不是铁路中枢,但坐火车去零陵行署,必须经过这里。后来干脆舍弃古城零陵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将地委和行署机关移到靠近铁路的小车站边了。久而久之,小车站变成了大车站、大码头啦。

老零陵县被一分为二,小车站所在的地方叫冷水滩区,是永州市委市府所在地。另外一部分改叫零陵区。

冷水滩当年虽然只是一个小车站,但以前确是一个古码头,有一个老埠头古街。

这古码头位于冷水滩区蔡市镇老埠头村,处于潇湘二水汇合处,古称铁炉步、湘口、湘口馆。唐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湘口驿,后称为老埠头。街道南伸北展,由青石板铺设或河卵石镶砌,总长500余米。有古码头一个,呈“之”字形状,有50余级台阶。最繁华时,镇上有古商铺23座。临江的渡口有碑四方,其中重修渡口碑曰:“潇水自九疑而入于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汇合,为最古之名区。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潇湘驿。驿前二水横亘,深阔若天限然,为吾乡之要渡。”

湘桂铁路择线路由此而过,也不是没有来头的。清代以来老埠头,历来为湘桂通津,永(州)宝(庆)要道,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重镇。主要由老埠头在古街、古商铺、古码头、古驿道、古碑刻等文物体构成,现存建筑多为清民时期建造。

老埠头古建筑群是永州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商业史、交通史和社会发展史价值。

就像船运时代被替代一样,到了21世纪,铁路运输再不是交通运输最重要方式,出现了公路运输和高铁、普通铁路,以及航运并举的格局。冷水滩兼备了这三者,新的铁路布局和建设规模,不再因高山大河受阻,南岭山脉早有通途,冷水滩已经成为湘西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随着永州市政治经济中心移入这里,冷水滩不再冷,城市规模日渐扩大,昔日的小车站变成了火热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胜地。

其中很为火热的的文昌阁,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文昌阁位于冷水滩城区湘江西岸的悬崖上,建成于明嘉靖十一年,原有财神殿、文昌殿、观音堂、洞宾楼等建筑群,总面积500平方米。现仅存观音堂,其余殿楼,不知毁于何年。据《零陵县志》载:文昌阁前,有砖砌牌坊“文昌阁”三个字。坊前石阶五级,两侧衬以云龙浮雕。财神殿中供赵公元帅骑虎巨像,右手执金鞭,左手握元宝,形象威武雄壮。

文昌阁二楼塑有文昌帝君之像,圆形楼顶上绘有太极图案。帝君像前,立魁执笔点斗。供桌中央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龛两旁有对联:“为士大夫十七世,作帝王师亿万年”。循文昌阁左廊至观音堂,堂前有匾,题“一片婆心”四个字。堂内塑有木刻观音大士像,两侧有对联:“好子向积善人家送去,化身从普陀海上飞来”。观音堂后的洞宾楼亦为古迹。楼下撑以木柱,楼前有“欸乃一声山水绿”匾额。登阁俯瞰有腾空之感,仰望有触天之势。楼筑于崖石上,依岩傍水,其势险峻,其景优美。现存的观音堂,有新塑观音像、释迦弁尼佛像等18尊。儒道释合一的中国文化特征,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虽然热起来了,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叫这个地方为冷水滩。或许千百年后,这里会改名叫热水滩。那是后话。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毕业,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