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非常受欢迎,大街小巷到处播放着港台剧,肆无忌惮地俘获着少男少女们的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非常受欢迎,大街小巷到处播放着港台剧,肆无忌惮地俘获着少男少女们的心。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清纯活泼的画面,比如,演员能在普通公园内发现无数乐趣,任意健身器材都能成为拍照的道具,随便一个角度便可拍出一副精美的照片。

可是,自己到了公园想拍个照片却很拘束,不知要把自己往哪儿搁。

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世界,其实就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才能?

有人说,想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请到高档的品牌店去多转转。

其实,除了多见多闻外,还可以通过看书这个最高效的方法获得,特别是专业的名家所著的书。

我们中国的画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他的漫画作品别具一格,反映现实,幽默风趣,从漫画中品读人生,广被喜爱与收藏,他的作品还多次被选入学生教材,作为教育的典范。

《美学之用》这本书,就囊括了丰子恺先生对艺术的理念,细细向我们诉说了中外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读完这本书,会让我们在艺术的修养和才能方面得到更深刻感知能力。

01 修炼艺术之眼,还你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吃穿住行,眼睛似乎不需要去关照,其实不然。

比如,食物要求色香味俱全,穿戴要漂亮,住宿要舒适,坐车也要室内宽敞。

表面上看,人皆以为是嘴要吃,身体要穿,为住行而奔走。其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种种需求,比嘴还难服侍。

如果嘴是肉体的嘴,那么,眼睛就是精神的嘴。

我们都知道,人是灵与肉的组合,肉体要棒棒的,精神也要丰盈。

食物能营养我们的肉体,眼睛看到的美图美景,愉悦心情,是精神的营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既然精神和食物都是人生存和成长的钢需,那要怎样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呢?

《美学之用》书中提醒我们,眼睛是精神养料之窗,训练我们一双会审美的眼,精神世界自然变得丰富,因为眼睛需要训练,所以比嘴巴更难服侍。

嘴巴辨别滋味不需要练习,是与生俱来的本领。而眼睛辨别美丑需要美术鉴赏力,必须练习才能习得,例如,学校特设的“图画”课。

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就在眼睛里。人的一切,实用之外还讲求趣味,好用之外还要好看。

越走进文明,对眼睛的要求越高,人没有美术鉴赏力,与禽兽没有区别。

反之,艺术之眼越修炼,美术鉴赏力越高,精神粮食越富足,人生趣味越浓。

02 欣赏绘画艺术,陶怡情操启迪心智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图画和工艺,其中绘画艺术是一切美术之本。

绘画,从所描写的题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内容,养心。另一种是注重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位置、神气,不注重意义和价值,注重画面感,养眼。

比如中国画,苏东坡评王维的画为“画中有诗”,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该类画注重内容,画中含有“诗趣”,这个“诗趣”,一种是画中题有诗的款,另一种画中含有诗意,没有题诗的款。

中国画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其表现手法都是设想、布局、象形和色彩都是清空的,梦幻的世界,与浓重色彩的现实味的西洋画不同。

中国画全不讲究人体的剖析规则,比如画老寿星,如果裸体,头大身子短,怕死人。而西洋画中讲究远近法、阴影法、权衡法、解剖法。

不懂行的人看画,会拿画与实物对比,指手画脚地说,这里大了那里小了,最后以画得不好因为不像结局。

殊不知,各行自有门道,像看古戏剧一样,戏台上演员,手提鞭子哒哒地一边往前奔跑一边往后鞭打,是骑马之意,可不懂行的人就全然看不懂。

同理,想要从绘画中获取精神养料,先要了解中外绘画的特点,然后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另外,绘画中含有很多名人古迹,需要了解此类绘画,就要了解历史渊源帮助理解。

中国画,在早唐时期有举行,后到宋朝时期规模得到扩张,如宋画院,因为当时微宗皇帝非常爱好文艺,自己又擅长绘画,故在朝廷设翰林画院,对绘画优秀者有赏,甚至以画取士,因此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

当时的画院,绘画出题非常有趣,用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发挥自己的才思,描绘出题目的诗意。比如,画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这画题的“香”字很难描出,而且不容易描得活。有个画家画一群蝴蝶逐马蹄飞着,就把“香”字生动地写出了。

中国画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文人、士大夫的一气呵成,直抒胸臆的速成之作,而西洋画讲究绘画技巧,对孩子学绘画来说,中国画不容易模仿,而西洋画比较适合低龄孩子学画。

画是文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精神需求,富有思想和趣味,是陶怡情操启迪心智之作。

绘画是一切美术之本,可用作纯粹的观赏,也可应用到实际中来。

03欣赏建筑艺术,了解古今人文历史

在建筑上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人不知道,我们人类最早的建筑不是居住的房屋,却是令人忌讳的坟墓,如古埃及金字塔。

为什么是坟墓?

如果背着行李来到尼罗河上的这个艺术殿堂,随着足迹所到之处便能找到答案,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暗藏着历史足迹。

看到木乃伊,很多人要说当时古人愚昧无知,但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可能就能理解。

在早期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阳光明媚,水流潺潺,土壤肥沃物资丰盛,当时的古人受上天的恩赐,感受四季更替,看虫草枯荣,对大自然形成了神一样的崇拜,于是有了自然神的信仰。

他们相信人也和虫一样,冬去春来,只要把死去的尸体保存好,生命还可以轮回,于是国王建金字塔保存尸体,相信木乃伊在若干年后还可以复活。

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治地位上,帝王是绝对的威权,人民是绝对地服从,坟墓造得越高、越大、越厚,暗示王位权势越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新王朝时代,国内群雄对峙,不再集强权于一人,因此金字塔营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坟墓殿堂”。

在尼罗河上行三百里处,是新王朝时代的艺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卡纳克神庙,殿堂很大,内设有世界缩图,人走进殿内去礼拜,在古埃及是崇拜自然神。

因地域环境不同,此时在古希腊,不是崇拜自然神,而是守护神。

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神庙里全供奉神像,朝拜者只能在柱堂外面空地上祭拜,所以这座神庙外观非常注重,柱列的形式非常讲究。

后来,随着人文意志而转变,崇拜神庙论又渐渐演变成教堂,其区别是,神庙是里边住着神,教堂是改为住教徒为主,前者是“异教时代”的宗教建筑,后者是“基督教时代”的宗教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教堂如: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教堂,罗马式的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及斜塔,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复兴式的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是神圣的象征,随着宗教势力的扩张,教堂的外观建筑越来越高大宏伟,其中以哥特式教堂为最,他的顶端高到直冲破云霄,可是无视建筑的构成一味贪高,以至于自灭。

随着哥特式的没落后,到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时代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复兴式的教堂,其特点是不要求高而求美,不求华丽而求调和,注重作家的个性,如圣彼得大教堂。

到了十七世纪,基督教会的权力渐渐衰落,教权被王权取代,人心开始倾向于求实,各国的君王不肯再为圣者造教堂了,热心于为自己造宫室。

于是,华丽奢侈的宫廷建筑将代替教堂建筑,比如路易十四式的凡尔赛宫,外面简洁里边富丽堂皇。

再后来,也就是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建筑最多最高大的是商业中心,摩天大楼,变成了资本家的宫殿,如纽约的摩天大厦。

各时代建筑的变迁,都随人的意志而转变,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各时代的建筑艺术,都刻上了人文历史的深深痕迹,通过了解历史去品艺术,通过艺术还原历史。

写在最后:

可视化的艺术,不管是绘画还是建筑,都以各自的美术形态向人们展示,更直观地诠释着它的意义和美。

倘若能修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间万物,会因你的智慧之眼而放出异样的光彩。

否则,物是物,你依然是你,物不会因你而赋予特殊的意义,你也发现不了物本身存在的价值。

丰子恺的《美学之用》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提高审美修养和才能的书,如果你希望收获一个精彩的世界,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