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一中 朱华
碧安乡位于今景谷县(古威远厅)西南部,东面与景谷县益智乡接壤,南面与思茅市云仙乡隔小黑江相望,西面与景谷县勐班乡、澜沧县山水相依,绿蓝相伴,北面与景谷县永平镇相接。
景谷碧安乡原名碧岭乡,意为碧岭青山,风景秀丽之地。1950年地方人民政府成立时,将勐班的安乐乡划归碧岭乡,两乡各取一个字,故得名 “碧安”。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四面青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新中国成立前的碧安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集镇。清末至民国时期,是勐主商业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当时,勐主镇共有数百户人家,城墙高筑,壁垒森严,各种商行、摊贩星罗棋布,各路马帮来往络绎不绝;夜间气灯、马灯、煤油灯彻夜通明,非常繁华热闹。是东出宁洱、思茅、北上镇沅、景谷,西到澜沧、临沧,南下车里(今景洪市)、佛海县(今勐海县)、南峤县(今勐遮镇),并经西南路到达缅甸、泰国。当时,在碧安资本在十几万至几十万银元的富商大贾不下一二十户。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碧安商贸的迅速发展,街道建设也有特点,突出勐主的“主”字,商家先后建立一些新式楼房,初步形成自北向南约一公里的一条主街,加上西门顺城一条,中间到北门一条,两条南北向的街形成“王”字的三横。正中由碧安中学到西门方向东高西低的一条正街,构成了“王”字的一竖。市场越来越繁荣,街道初步形成,但街道坎坷,与繁荣的商业贸易不相适应,结构也不完整协调,后经协商确定再建盖街头大仓房(大仓库),其意是在“王”字头上加一点,构成完整的勐主的“主”字。最终由碧安乡绅林直中承担大部分费用,又建立崭新的大仓库兀立勐主街头。勐主街道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勐主街面,这一格局保留至今。
1948年勐主全景图(龙麟提供)
一、茶马古道的“小昆明”“小延安”
(一)“小昆明”,碧安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可与国内镇沅、景谷、玉溪、昆明至全国各地,下可与景洪、勐海、勐遮达缅甸、泰国乃至世界各地,一时成为思普一带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中心,且碧安气候宜人,又处澜沧江与威远江、小黑江邻边加之水资源丰富,勐主周边水井众多,在农耕时代无疑得天独厚,造就碧光物产丰富,走商贩旅络绎不绝,经济发展较快,被称之为“小昆明”
(二)“小延安”
由于商贸繁荣,往来商旅众多,党组织活动较为便利也较为隐蔽,为开辟思普区(包括现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玉溪市、临沧市部分)地下党和革命武装斗争的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人在碧安历史上画上浓墨一笔,诸如碧安“国际联络官”——刘亚南,勐主革命斗争引路人——何宏年, 普光部队政委——昌恩泽,勐主支部武装委员——史克明,同时也有享誉中外一系列民主革命故事,归国华侨党支部,景澜六(景谷县、澜沧县、六顺)军政委员会,中共归侨党组第一批回国人员到达勐主,与勐主支部共同领导开辟景澜六一带地区工作,成立普光部队,形成在黑暗中指引和指挥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动统治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指挥部,配合全国解放的伟大使命。碧安当时被称为思普地区的“小延安”。
二、碧安茶马古道遗址及追寻
长堤缓步望春华、杨柳依依经斜。 细缕抽来堪系马、轻烟萃处漫藏鸦。留人偶尔开青眼,映水依稀护碧纱、借问先生何处去,夕阳影里两三家。此景离厅属四百里、在勐主城西门外,有堤长五里有余。两岸多植柳树。其中三注水灌田、每春夏柳色青碧,望之,若云若雾、黄鹏多集于此。
现在碧安小河边常见的杨柳树依然葱郁(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索碧安古图(猛主城图)核心区可看到,有东南西北四门,而出入勐主行成四进四出,下面古今地图谈谈各路重要情况
勐主复古图(龙麟提供)
碧安地图(龙麟提供)
(一)北路
1.从北出发途经 北门水井——“井”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与井最为关联的是水,水是与人们繁衍生息密切相关,在中国人传统文化中,重土安迁,乡土情结非常重浓郁。古语曾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可见水井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水井就这样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故土家园的象征。当一个人要远离家乡,自然是背对着那口水井而行,渐渐远去,直到最后那口井消失在视野中,所以,"背井离乡"一词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短短四个字,涵盖着无奈与对家乡的留恋。就这样,井这个概念就在故土难离的情怀中不知不觉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了。因此历史上碧安人民对挖井这件非常慎重,如挖井需注意:如选址、开挖,、时间、井口大小,深度、维护、土质等,如选址,选址前请有德才的先生沐浴斋戒三日开光算一良辰吉日…………可以说“井”是碧安人民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碧安饮水史上的重大变革。也翻开了碧安历史用水的新篇章,这也是碧安人民战胜大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如北门水井,一旁有人们平时祭祀时祈福挂愿的树,这棵树并不是很粗壮,但能寄托碧安人民积极追求幸福健康平安快乐之心,据当地老人讲,原来水井傍边有一棵需五六人合抱才能围起来的松树,树龄达千年,后来自然枯逝,现在四十岁的碧安人都还记忆犹新,现在这棵树是野生杨梅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种下,据说此树可保持,净化水源,因树叶具有清香味,当地人民用其叶作成传承至今的美食“三尖角”粑粑,此树又增加一功能——人与水的通灵。
如今井上架满了现代化气息引水工具,再现古今和谐共处,更是传承与发展之间的逻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井周围可见到速度变迁,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人们祭祀祈福的去处。永恒的生命之泉,给树带来生机、财富,井水不涸,勐主香火不断,树的勃勃生机,人民安居乐业,他们信仰自然,从而使这个偏僻小道成了神圣祭祀阵地,石梯像慈祥老者看遍时代更替……一颗颗虔诚祭祀之心,一幕幕祭祀仪式,这里已然成为勐主人民精神寄托的主要阵地,据说有求必应,故香火四季不断。
北门水井及旁边野生杨梅树(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北门水井旁边一户保留较完整的古民居(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2.出北门水井至中寨水井 ,井被岁月的风沙尘土湮没,只剩下一片蒿草在微风下摇曳,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代斗争着。古井以它的温润和朴素见证历史。填满无数的勐主勤劳质朴的故事和诉说曾经辉煌。
茶马古道遗址(中寨水井)(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3.北门途中,上寨资源丰富,也是勐主留下宝贵的财富,古井古桥留下颇多,看水井裂开的石板 ,野草倔强地从中间钻出 ,体现碧安人民不屈不挠刚毅坚强的精神。古井以它的温润和朴素见证了历史悠久。一幕幕情景再现,看勐主人民正用葫芦瓢舀水,体貌粗糙,亦绽放原始朴素的方便光芒。舀着纯净的、透明的古井水,宁静与放心须臾之间侵润全身。朴实的勐主人民与古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亲昵晨曦,享受着晚霞,时常可听到铁桶扭动时“吱吱吱……”的声音,以及铁桶落地时熟悉的“咣”的响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渐渐远离古井,但依然向古井不停的索取,它却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着,虽没有了昔日门庭若市的繁华,但它却是勐主人民深刻乡愁!
上寨水井(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碧安上寨石拱桥(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4.四庙堂
碧安四庙堂,一说在现在勐主街(如图四庙堂),另说庙堂在《道光威远厅志》中所标注位置(如图“勐主城图”)其门顶半身是拱形的,宛如邪秽向圣洁的渡口,每块砖都刻有独特的图案,使庙带上神秘的色情,庙顶的瓦成条状倾斜排列,似虔诚的门徒朝拜一般,庙前方有无数台阶,每个台阶似乎都带着百姓对殿堂和圣洁的尊敬,图案渐渐淡化,历经风霜,承载着人民的信仰,登阶,仿佛看到络绎不绝的朝拜者来到这里,她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平扑台阶,致使石板许多地方凹陷下去,穿过庙堂,感受到碧安人民的虔诚,庄严的庙堂洗涤人们的内心,化除杂念,“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眬”,夜色降临,在朦胧夜雾的笼罩下,四庙堂分外沉寂肃穆, 抬头仰望那拱形的形状,上面附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壁画,两边高大的柱体上也附有画,形状如此逼真,让人如临其境,这就是四庙堂,四庙堂与生具有传统的信仰,如求子求财求平安求姻缘,人们前来祈求他们总怀着神圣的信仰,心中埋藏着自己的愿望,对神明倾说,神明也似乎听到他们的愿望都在慢慢的为他们实现。葛然回首四庙堂依旧如此光亮。
四庙堂遗址(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5.陈家大院
开明人士陈华早的住址, 建于1947年,由一座主楼及东、西两面三座厢房构成,是典型的家居转角合院建筑风格。陈家大院是早期勐主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为地下党组织提供会议场所,帮助储备革命活动的物资,是碧安乡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地点。 一座由中西合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院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寄托着乡土情怀,承载着文化印记,也有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院落建筑。近百年来,无不经受着风雨的侵蚀,即便如此 ,它也被保护得较为完整。从它的建筑风格来看,中西文化相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了中西文化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特点,诠释了中西文化交流对双方的影响有着积极作用,促进了文化交流,也间接地促进了经济贸易的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陈家大院(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陈家大院碑注(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6.望天吼(坟前,驿站)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①赑屃(bi,xi):②螭吻(chi,wen):③蒲牢(pu,lao):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④狴犴(bi,an)⑤狻猊(suan,ni)⑥饕餮(tao,tie)⑦睚眦(ya,zi)⑧淑图(shu,tu)⑨貔貅(pi,xiu)(《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望天吼即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在古代中国民间,望天吼一般作为镇墓兽出现, 皇亲贵族的墓里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来镇墓、辟邪。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 不可欺凌的形象。置于顶端的承露盘上蹲立着神兽就是“望天吼”。其面向北方, 正对着南,称为“望君出”,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被老百姓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期盼着游子回归,保佑人民安宁,守护勐主人民健康,幸福,快乐。
碧安茶马古道遗址,陈姓大坟前望天吼局部(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茶马古道旁陈姓大坟前望天吼全图(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2. 西路
(1)水阁桥
世间事态变化万千,历经沧桑,古桥依旧屹立不倒,它们造型独特,形状千姿百态,把河的两岸连接在一起。饱经风雨的侵蚀,古桥下流水涓涓,望古桥木制的房子,溪水象调皮的孩子不时按摩着桥基。遥想在这里谈笑、 乘凉,拉家常,木桥就像把遮天大伞,僻护着桥上的人们。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历经也在变化,看似变了实则没变,饱经沧桑,古老的桥身增添更加坚固的护栏,木柱变石柱,被岁月打磨光滑圆润,而那两孔流渠就像洞察世间百态的双眼依然保留着,或许是对历史见证,两旁攀着许多苍绿的嫩植,犹如未长大的孩子说着保护妈妈之类的话语,不让洪水敌人入侵,水草也不甘示弱虽它嫩绿多娇,但也加入保护妈妈的行列,使这座桥妈妈显得更加古雅、脱俗。它依旧迎来送往,像一位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
水阁桥原貌(龙麟提供)
现在水阁桥,使用桥墩依然是原桥墩(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2)三友桥
三友桥.七律(陶士彦)“随江合流修围桥,林陈陶姓三结交。水有源头通夜,人从人口放步跑。亭中长椅相对列,坐上游客絮语陶。游客欢谈情不尽,眼看明月转家遥。”载满着历史的古桥座落在青葱的树间,它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乡村变迁的见证。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桥便是其建筑交流的产物。屋角微微翘起,给人以翼角如飞的感觉,既可阳光充分照入,又可使流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通俗嵌入宗教文化,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体现着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 现如今,桥下小溪默默奔向远方,而土木结构已然被钢筋水泥代替,周围摆放着干净整洁的垃圾桶。它静静的在那里注视着,见证勐主人民和乡村的变迁,祈祷乡村美好永恒。
三友桥原貌(龙麟提供)
修缮后的三友桥(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因由林直中,陈耀武,陶士彦三人合建,故称“三友桥”
(3)窝罗箐
美的不光是桥本身,就连桥下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河的桥底下,颇具匠心的大自然邀请水草与小树做伴,她,从不孤独,春天的嫩草刚给河床铺了张柔滑的绿地毯,夏天的花儿就迫不及待将它装点成五彩。秋天,河床里的芦花汀草茫茫一片,给你以走进花世间的错觉,连心也为之开阔。而两岸,循堤岸建起了秀丽多姿,风采迷人山水田园或红或绿的灌木被修建成美丽的造型;小路延伸出,像苗条少女一般迎马帮和客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多东西都异如从前。
窝箩箐石拱桥(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窝箩箐桥面(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4)西门水井 解放战争时期,碧安是景澜六解放战争重要据点,如今的西门水井成为了“红井”,不仅供勐主人民和农牧,还肩负着过往客商的饮用。井中的水含有淡淡的咸味,传说当时碧安人民抵抗入侵土匪,保卫家园时,将士战斗鲜血汇聚于此,迅速填满井,这样井水变咸,这体现碧安*为寻求光明、勇于抗争、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饮用此井水,能得幸福长寿,但必须沐浴更衣斋戒三日方可取水,以敬勇士斗争的伟大贡献。
石墩是当年建井时附近建筑物柱墩,(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西门水井遗址(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5)碧安茶马古道延伸——勐班(石镶路)
出了西门过了三友桥往前走就到了碧安至勐班的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和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镌刻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诉说着千秋史话,闪烁着华夏荣光,更幻化成炎黄子孙崇高的民族精神!勐班——碧安(碧安——勐班)茶马古道“石镶路”,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勐班乡与碧安乡之间,长度3千米。距离景谷县城106千米,距离勐班乡5千米,距离碧安乡3千米。194新中国成立以前,是连接勐班——碧安(碧安——勐班)的重要商务茶马古道,也是碧安通往国内外的重要商务茶马古道。据说修建此路由当时乡绅、开明人士罗正明倡导而建,为解决劳动力问题,特别是搬运石头或者石板就动用了犯罪分子,给他们建功赎罪的机会,搬运石板则根据所犯罪行的危害大小决定多少和远近,解放前,勐主街的商业、手工业最兴旺发达。当时,勐主街商行、摊贩沿街密布,各路马帮往来经商、络绎不绝,非常繁华热闹。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成为了云南省南部地区与缅甸、泰国通商的重要通道,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重走勐班——碧安(碧安——勐班)茶马古道“石镶路,是关注偏远村落渐渐流失的非遗文化,与走南闯北的马锅头围炉煮酒,在芳草连天的松涛里打马而过。也是回味古道上的游子与文人骚客的对话。“马铃蹄声静已远/松涛摇醒游子吟/石板传诵红色梦/昨日故里俏佳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朝:陆游)”特别是感受大自然与人类杰作的天人之合,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清新,释放工作与生活的劳累,敬畏劳动者改变自然的精神。
碧安至勐班石镶路(勐班中学冯校长摄于2021年4月3日)
3 南门、东门
罗正明客栈,坐落在莽莽苍苍无量山余脉的勐主小镇,依山为建,群山环绕,气候宜人,澜沧江、小黑江将它的东西南三面围成“U”字型。凭借着自然天堑和屏障,解放前的勐主远离于国民党统治势力中心,安宁详和的乡民自治环境,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经商致富的好手不断涌现,无论是在滇西南边境、昆明还是泰国、缅甸都有勐主商人的行踪,这里成为了南北物流中转站。为保护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勐主成立了以罗正明为首的商会,建立罗正明客栈,马帮和各路商人,游客必来客栈住宿,打着三角形的会旗,罗司令的威名就会让各方土匪闻风丧胆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在你眼中看似不起眼的一道大门,实则却见证了历史众多的风云变化。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古有马帮在此歇息,五湖四海欢聚一堂,细数途中的无限风光。近有无数爱国革命志士坚守在此,支撑起中国革命坚强后盾。
情报从这送出,保障革命的正确决策,现有无数游客在此游赏,红色精神流淌在人们心中,昨日的历史浮现在我们的眼脸。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风格的完美碰撞,是优秀文化成果的相互融合。
罗正明客栈(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罗正明家客栈碑文解释(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罗正明遗物(罗永摄于2021年5月22日)
罗正明同志遗物(罗永摄于2021年5月22日)
罗正明同志遗物(龙麟摄于2021年5月22日)
(2) 碧光中学
勐主,在民国时期是澜沧、六顺、思茅等县通往景谷的要塞,又是内地外出缅甸的必经之地,商业较为发达,商贾云集,殷实人家颇多,开明的绅民们认识到:地方经济之繁荣,缺的是有文化的人。为此,以罗正明为首的一些地方绅士商定,筹款每年保送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小毕业生到昆明深造(每人以600块大洋作为学习费用,1943年首批选送了刘国桢、张太康、杨春和等9人赴昆明学习)。事后,当地绅士林如标等人建议:采用保送升学的办法困难颜多,不如向外聘请教师就地创办中学方为长久之计,此建议得到绅民的赞同。1944年5月,经绅民筹商,决定开办中学。推举罗正明为校长,并成立校董事会,陶士彦任董事长,林如标任常务董事,成员由陶士荣、舒代富、刘亚南等19人组成,着手动员捐款,拟定学校组织章程,确定校址、校舍、校名、分工等问题,决定建盖两楼一底一幢正房、一楼一底两赣厢房。1945年2月,校舍落成。因罗正明在勐主及江迤一带名声影响大,故以碧岭乡的“碧”字和罗正明字“光亮”的“光”字合起来定名为“私立碧光中学”。聘请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生高杰夫为教务主任,委托常驻昆明的陶铸玛先生在昆明登报,重金聘请教师和制作校徽。第一批教师为胡文静、夏纯芝、姚家碧、刘景松、徐子龙、陈建华、陈春田(马来西亚华侨,校歌作曲者)、欧阳熙、李开运、高杰夫。同年9月份开始招新生一班32人,同时办一班高小毕业生实习班34人。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碧光中学是勐主党组织领导景澜六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党组织的许多同志即以“碧光中学教师”身份前往勐主开展革命工作的。在黑暗中指引和指挥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动统治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指挥部。圆满地完成了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录随合全国解放的佛大使命当厨励主被称为思普地区的“延安,碧光中学被誉为“民主堡垒”和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摇篮”。
碧光中学(罗永摄于2021年5月22日)
勐主革命思想之源(罗永摄于2021年5月22日)
(3)清水河 纵然风吹雨打,你依旧屹立在那,架起人们心灵的桥梁;纵然历经风霜,你依旧屹立在那,架起人们美好的生活;你是桥,却又不是桥,更像是古时外出征战的勇士,帮助桥两边的文化交流;你是桥,却又不是桥,更像是碧安人民精神的体现,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碧安儿女不屈的精神。你与桥边杂草相伴,与泥泞小路相连,与各行各业的人们打交道,展现着您的作用与精神。历经历史沉淀的你,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迁。不管过了多久,“你"依旧屹立着,依旧奉献着,依旧坚守着!
悠悠转转来到这清水河石桥旁静候,聆听岁月斑驳留下的声音,仿佛听到钉锤重击在顽石上传出的雷霆的声音,似听到人们气喘吁吁呼出的轰隆的声音,亦或是汗水打击在地的清脆的声音,思绪回转,那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桥基石,他们纯手工打造,坚硬无比,象征着一个个堂堂正正的碧安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清水河桥依旧静静地伫立在这,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帮助多少苦难中的人们度过了危难的时刻啊,这就是碧安的坚韧,这就是清水河石桥。
清水河石桥(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麻黑双拱石桥(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4)云中 远远望去,似强劲的肌肉拉拢衔接过去和今天,给云中子弟染上了瑰丽的色彩。云中的桥由青石砌成,桥边绿草如茵,阳光洒在桥面,身上像是披上一层银絮,犹如通往仙境一般,又好似历经沧桑的驼背老人,见证云中的历史,人们快乐的生活,妆点着家乡,亮丽着每户,伴随人们成长和煎煮希望,送走了贫困,迎来了富裕,或许又送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云中人
云中石桥(龙麟摄2021年5月1日)
(5)磨刀河
山水田野,村落庄影,一派与世无争的繁荣景象,环顾四野,云雾从山脚下奔向太阳,如仙居一般。这里的水清路绿土黑,滋养着世居村民,也给途经的马帮提供了丰富的解渴填肚资源。虽海拔低,但并不影响纯天然空气给人带来沁人心脾的清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养生的好地方。
回望历史,磨刀河石拱桥建筑年代已不可考,但外貌看曾是被骡马踏出深槽的古道,这里幽静美好,马铃儿响彻深谷,令人惊叹,感受历史遗留的幽静美妙和奇迹。因为马帮途经于此,为更好地前行,他们披荆斩棘,难免刀盾人疺,就此河里用石头磨刀,也借机休息片刻,故磨刀河这名由此闻名于今。现在,磨刀河的路平坦宽阔,随着曲径通幽的小径一路寻去,我们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哼唱声,这是因为这里有养蜂基地和一群勤劳的村民。他们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艰苦奋斗,创造了他们美好的生活。这里四季如春,山清水秀,水流潺潺让人们既感叹大自然的馈赠,又为历史的奇迹惊叹。
从古至今,虽是一条“羊肠小道”,却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马帮重要通商之道,也不知为多少到马帮服务,更知交流多少经济文化,总之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茶马古道是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远看它已经与田间的泥土融为一体了,近看它的砖蕴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它是一碧安创业精神,是一种碧安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
马帮行于途中 ,披荆斩棘,与兽匪贼作斗,最方便武器便是刀,常用则钝,而这里沙石更宜磨刀,故此地名称磨刀河
磨刀河路段,茶马古道遗址(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磨刀河路段,茶马古道遗址(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6)歇场
马帮长途跋涉,历经万水千山,沿途有些地方的水有毒,有些地方的草有毒,有些地方甚至连土都有毒。于是,只有靠人的聪明机警和骡马的经验,才能避开那处处隐藏的危险。如果是新骡马,仅毒草就足以要了它们的命。条件很艰苦,但对马帮人来说,人有住,马有食,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更多的时候,马帮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处,马帮人只好将马赶围成一圈,马帮就在旁露营,如此经年累月,形成马帮重要西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生起一团彻夜不息的,我想它的存在,它承载过的商贸运营,也一定为当年那些栉风沐雨、艰难行走在崎岖山道的跋涉者,铭刻上一道深厚的历史符号。
(7)渡口
接送马帮茨竹林——云仙,“一条大河波浪宽”,若无桥梁连接,景澜六三岸交通将从此隔绝。碧安光明村白云渡口就这样出现了,它连接澜沧江小黑江,(现在因糯扎渡水电站的修建而淹没)置渡船若干、渡工几名,以济往来。早前,渡口很窄,摆渡的工具仅是简单制作的小木船或竹筏,汛期时的渡口河流很湍急,每年皆有小木船被河水冲翻而造成溺水死亡的现象。随着勐主经济政治和文化卫生教育的发展,渡口一下子繁忙起来,小木船与竹筏适应不了客流与物流的需要,听老人说,多年之前就传说要在白云渡口修建一座大桥, 打通景澜六。这个传说延续了几十年终究没有实现,故白云渡口成为两岸集市货物的通道和当地人民走亲访友的联系重要纽带,渡口便成为货物集散地了。每天从这里通过的不仅仅是挑着几十斤货物和闲散访友的人们,同时也有众多东南亚朋友及版纳澜沧思茅一带的朋友同胞,他们把茶叶及其它货物运到渡口,再通过马帮等辗转于各地。渡口成为两岸经济迅速发展的见证者!!
三、碧安古道红色文化
(一)归国华侨党支部
1948年,泰国銮披汶政府在曼谷制造了“6.15”事件,逮捕、驱逐中共在泰国曼谷华侨学技、社团工作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在曼谷一带寻找共产党员的刘亚南经多方努力,并得上级决定,由刘亚南带领回国,为工作,在回国前成立“归侨党组”,共分四批先后回边区,1948年11月,第一批成员卓孟晋、许志平、李汉青等11人到达勐主、回国党组动景澜六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决定和勐主支部一起在景澜六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中共勐主支部和归国党组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组织“青年团结社”、创办《五日消息》 油印小报,大量宣传报道党中央、毛泽东的重大决策、指示, 通过政治联系,密切合作,加强了党在景澜六边区的领导力量,为开展反蒋武装斗争做了大量工作。
归国华侨支部党旗(罗永摄于2021年5月22日)
(二)景澜六军政委员会
勐主是景澜六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称为思普地区的“延安”,为边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三)中共勐主支部的建立
1947年4月,中共党员何宏车等受中共思普特支派遣到景谷建立党组织,尹桩景澜六革命边区根据地和组织武装斗鱼948年4月,何宏年到动主做罗正明的统战工作,后罗正明。傅晓楼正式投身革命。同年6月底,中共元江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支部派肖源、昌恩泽到劫主协助何宏年开辟革命工作,成立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即勐主支部前身,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书记,书记:何宏年,支委:肖源 昌恩泽 1948年8月,因墨江支部暴露,张孟希在磨黑反水,墨江、磨黑两地的党员和民青成员先后分批转移到勐主工作。至8月底,勐主共集中了党员23名,民青成员40余名;9月、元江特支批准成立了中共勐主支部
(四)景澜六军政委员会和普光部队的成立
为圆满地完成了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和配合全国解放的伟大使命。 1948年7月,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按照滇南工委的指示,决定利用罗正明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勐主成立景谷、澜沧、六顺军政委员会,建立了统领景澜六地区革命武装力量的机构。罗正明任主任委员,傅晓楼、何宏年、刘亚南及回国党组负责人卓孟晋任副主任委员,成员有肖源、昌恩泽、许志平、林直中等人。1949年2月,根据革命斗争需要,勐主党组织和景澜六军政委员会宣布成立普光部队,刘亚南任指挥员,何宏年任政治委员、昌恩泽任副政治委员,李汉青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何宏年任书记,昌恩泽、李汉青为委员。普光部队成立后,部队正式进入了解放思茅乃至车佛南的革命斗争,为解放思茅、普洱、景谷等地作出重要贡献。后来普光部队编入二纵队建制。
(五)碧安解放
碧安的解放离不开这些敢于斗争,不畏牺牲之民族精英,介绍了解走在前锋精英何宏年,男,汉族,1918年11月8日生于云南省石屏县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家庭。 1947年4月被派到思普区景谷县益香、勐主开展统战工作,开辟工作据点。1948年6月后,先后任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部书记、勐主党支部组织委员、景(谷)澜(沧)六(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2月8日任自卫军普光部队政委,2月9日在解放思茅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 1947年4月,何宏年又被派到思普区工作。他在思普特支的领导下,以《云南日报》记者的身份,以回思普探亲为名,与赵国华等到景谷益香、勐住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统战工作,开辟工作据点 。1948年6月,思普特支派何宏年、昌恩泽等同志到景谷、勐住通过争取开明人士罗正明,建立工作据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组织准备工作。何宏年以勐班区政府助理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训练民兵,并在碧光中学成立勐住支部,何宏年任书记。勐住支部后改为景谷支部、肖源任支部书记,何宏年任组织委员。同时建立了统一组织“景(谷)澜(沦)六(顺)军政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正明,副主任委员何宏年等。勐住支部和其他党组织紧密合作,利用国民党政府成立县、区乡“勘乱联防自卫队”的合法形式,派地下党员和民青成员进入各中队按人民军的组织原则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共组建五个常备中队和三个干部培训班,为开展武装斗争作了缜密的组织准备。12月,何宏年根据党组织决定,参加召开了第二次景、澜、六军政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立即发动武装斗争,战斗先从澜沦打响,积极作了武装解放思茅的准备工作。
1949年2月10日,何宏年与刘亚南等组成指挥部,率领三个常备中队共290余人从景谷、勐住出发,到六顺黄竹林集中,何宏年代表景、澜、六军政委员会宣布:云南人民自卫军普光部队正式成立,由刘亚南任指挥员,何宏年任政委并负责临时党支部工作。何宏年给部队作了战前动员,指战员群情激昂,信心百倍,决心为解放思茅而战!2月11日凌晨4时,部队进入思茅坝子马恩石桥,何宏年召开了临时党小组会和中队以上的干部会议,传达了党组织关于进攻思茅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撤退的方向以及给各中队分配进攻任务后,便于晨5时和刘亚南指挥三个中队分三路向思茅城内敌三个据点发起攻击,连续攻入两处敌据点,只有县政府的守敌负隅顽抗。何宏年在思茅南门城楼上指挥部队作战,得到情报:敌县长孙接武头天晚上带着他的弟弟孙振武、保镖李大伦在豪绅丁启凤家打麻将没有回县政府。何宏年为了活捉孙接武,便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战士到丁启凤家搜查,没有抓到孙接武。何宏年发现丁启凤家小门外菜地泥塘边有皮鞋脚印。他又跟踪追击,进了王家院子。院内发现王贵家耳房床下有一双皮鞋,何宏年带头冲时房门,这时藏在屋里的孙振武向何宏年开了枪,何宏年身中三枪,不幸英勇牺牲,时年31岁,为解放思茅贡献了他年轻的生命。 同志们看到何宏年倒在血泊中,满腔怒火,开枪击毙孙振武、李大伦二匪,活捉了县长孙接武。并令其向敌县政府据点喊话,敌保卫中队向我交枪投降,思茅遂告解放。 对于何宏年的牺牲,战友们无不悲痛、惋惜。罗正明说:“宏年眼光远大,我很敬佩,可惜牺牲太早,我失去了指路明师。” 何宏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同志爽直诚恳,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他生活俭朴,为了党的工作,把家庭困难置之度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刻苦钻研党的方针、政策,并运用到斗争实践中去,时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谈话明确扼要,对问题分析中肯,爱憎分明,斗志旺盛,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奋斗了终身。
四. 古道建筑文化
(一)镇兽
碧安大西门,建于清代,大西门又为“星华门”。“星华”意为星光。出自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碧安大西门当时取之为“星华门”,主要是该门位于西面,从五行上分析,“西方庚辛金”,西方属金,中国古代天文学将“金星”列为西方之主星,金星又称“太白金星”“启明”,作晨星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作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西门取名“星华门”,意为承接西方金星之皎洁光华,星汉灿烂,人物辉光。寓意碧安地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大西门屋脊中何物之考。大西门屋脊正中有一物,为陶制品,基本信息清楚,有边沿部分破损。有人说为独角兽。解释为制品物体与独角兽相仿,但查阅历史资料图片,从当时建筑设计者文化素质来看,不会不掌握独角兽民间惯用形式,另外,独角兽也可出现在屋脊上,应该放在飞檐上,而不是屋脊上。所以这个制品不是独角兽。再说为飞檐。准确来说是飞檐的变形体,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从一般飞檐置放位置来,应该为对称置放,不只一个,应为双数,从制品保留痕迹可看出,只有一个放置于中间。所以说飞檐也不准确。三说镇兽。“镇”在此为安定之意。镇兽有多种,水、土、墓、宅等均可放置镇兽。碧安一地,从清代到民国瘟疫盛行,在历史资料中记载较大的鼠疫流行就有三次,分别为1902年、1914年、1917年,其中1917年的勐主死亡500人。现在健在的碧安老人讲,当时西门屋脊之制品为“都天角”,是为勐主一种疾病“羊滋病”,当时碧安人谈及色变,恐怖之极,为些,当时为为祛除此病,不让其发生而置此物。另外,从中国传统建筑来看也合乎逻辑,其制品的图片与现存的镇兽形体、大小、放置位置等一致,均为通用的意念上的抽象神兽,从这个角度来说,碧安当时建筑风格与中原文化紧密结合,碧安房屋建筑人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这也可从碧安保留下来的民国时期建筑中得出。因此,可以说碧安大西门屋脊制品为镇兽。古往今来,镇兽历经了无数个日夜,见证了镇上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建筑由中式到西式的变迁,历经风雨的洗涤,形状明显,纹理清晰,可见质地较好,在当时的陶瓷艺术较成熟,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展现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学上有重大意义,历经沧桑,依旧保有完好于青瓦房上。此青瓦房位于河桥几百米处,比镇兽形如烟囱,兴许象征通食人间烟火,又形如独角兽或象鼻,别致的形态是镇上特有的象征,可视镇河之物。镇兽有鱼鳞,整体更加形如锦鲤鳍开口张,眼鼓目圆,鱼身向天翘起,尾开口,口张恰似为当地百姓及小入河,保镇上风调雨顺,向上迎天,向下为民,无论形容何物都私象征保镇上风调雨顺,镇泰民安,好运连连。
星华门(龙麟提供)
置放于屋檐顶的镇兽(龙麟摄于2021年5月1日)
(二)寿福寺:位于碧安南门外,一丘陵山包上,沿着当地的永碧公路,你便可以寻到它古老的踪迹。从字面上看,我们并不难理解这座古寺给百姓们带来的作用。“寿”字便是长寿的含义。当地百姓乃至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来到这座古庙中,祈福自己长寿安康,为家人祈祷长命百岁,健康生活。"福”字则是多福多财,健康之意。让人看到福字,就会不由自主地祈祷自己及家人健康幸福。寿福寺,寿福寺当让人幸福长寿啊!
(三)太阳庙 位于碧安东门外——先锋云山腰,勐主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从字面来理解,这肯定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给人带来了世界万物的生长,让百姓在光明之中生活劳作。“太阳庙"的建立就是人们对太阳的感谢,对太阳神的崇拜,对太阳神,对光明,对温暖的感恩而建立的。
(四)老君庙:位于碧安东门处是当地古老文化建筑之一。历史长河之中 它依然屹立于当地 仿佛诉说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又似乎承载着当地人对老君仙的祈求帮助 也承载着百姓对他的信任 ,现在依旧保留赶庙会习俗他给人一种健康上进的文化精神 浓厚多彩的文化 让老君庙这犹如一个慈祥老人一样 永远存在人们心中 。
(五)山神庙:位于碧安北门外,是给人带来平安保一方水土幸福的一种古老建筑的神庙。庙里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仔细地观看 仔细地观看这山神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山神无处不在,随处保护着这一片美丽,富饶的净土。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山神的敬畏之情 。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现象对大自然种种奇观无法解释而建立山神庙来寻找自己内心的一种答案,让自己内心得到一种安慰和寄托 。总之 这古老的伤神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我们必须保护好 挖掘好它的内在精神 。
(六)观音庙:位于碧安河上寨段旁边,现在还有几棵柏枝树,观音庙含有送子祈福之意。 观音送子在人们心中是永久的信仰 ,封建社会时期,观音庙一直是热闹之地,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是观音庙热闹的原因之一,社会需要大量男丁劳作耕地致使百姓对观音庙有着寄托的感情。
以碧安城为中心,延伸出三条路,方向分别为东南北西,通过这三条路(西南边由于澜沧江汇为一条)带动碧安的经济政治文化积极有序健康向上发展。
政治上,古道吸收民主革命思想,归侨党支部,解决了当时碧安政治方向问题,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促进了碧安与其他地区的交流融合,从而带动文化的繁荣昌盛,促使碧安的人民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
在经济上,沿古道马帮 一方面引进和改良大量高产农作物,另一方面也通过古道输出大量普洱茶及碧安土特产,带动碧安及茶马古道带经济的发展,解决当时生活上的问题,也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加强碧安与外界的认识与了解。
在文化上,碧安古镇,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丰富的商业文化和商帮文化, 这里从古至今是商邦,马邦,聚集到这里的与人们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促进当时文化的发展。更有碧光中学培育一代代碧安优秀人才, 古道上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对外交流,形成了一种精神,被人们称作为碧安精神,传承至今影响未来。
总的来说,碧安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U”字型使碧安远离政治中心,而不游离政治,古道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时又留下勤劳勇敢,敢拼敢创的碧安人文精神,更有一批又一批无私奉献的碧安儿女如:林如标、罗正明、刘亚楠等,促进了民族间的繁荣发展,为当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