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对比其他高校(不一样的logo双一流)(1)

山东大学

图案核心以汉字“山”、“大”为设计基本元素,运用现代变形手法进行变化,具有易于识别的特征。标志简洁、明快,便于制作和传播。校徽图形线条曲直结合,刚柔相济、稳中有动,向上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现代感和节奏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个图案对称、稳定、平衡,富有大家风范、名校风采。图案上部“山”字是中国象形文字“山” 的变形,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山”字变形具有上升态势,寓意山东大学不断发展,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底部是“大”字变形,像浩瀚大海,寓意学海无涯。“山”、“海”一体,极易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表现山东大学师生勤奋求知,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同时又强调“山之魂,海之韵”的大学文化。

山东大学小历史:官立山东大学堂的前身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泺源书院,由当时的山东巡抚岳睿在白雪书院的基础上迁址改建而成。1901年,光绪帝施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作大中小学堂。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泺源书院内创建官立山东大学堂。1904年改称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2年被北洋政府要求停办,1914年,正式停办'。山东大学堂历时共13年。

1926年,济南的6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8月国民政府将国立山东大学设于青岛,在原私立青岛大学(1924年建立)的基础上成立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1932年称国立山东大学。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2月23日,教育部勒令山东大学就地停办。抗战结束后,1946年10月25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正式复校。

1944年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盱眙县新埔,1945年8月份学校迁清江市。1945年8月,中共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首府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1948年11月迁入济南。1950年冬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

1958年10月,将近三分之二师资迁往济南形成同一所大学包含山东大学济南校区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办学局面。1959年-1960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整合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其余海洋科研力量,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后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1967年,将校名改为鲁迅大学,1970年复称山东大学。1970年夏-1973年,学校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分为山东大学、山东农学院和山东科学技术大学三部分,至1974年初恢复原建制。

1984年,山东大学在威海建立山东大学威海校区。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与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三校合并成为新的山东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