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王凯(饰宋仁宗赵祯)的热播剧《清平乐》,该剧以北宋为背景,不仅讲述了宋仁宗在朝堂上的雄韬大略,也介绍了他与后宫妃嫔们之间的儿女情长。作为皇帝,不仅既要心系国家子民,却也无法泯灭人性的欲望,这种情与理之间的交织也造就了宋仁宗可敬可叹的一生。
坐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也就意味着将被一切规矩、礼仪、利弊紧紧束缚。
权力并不能是一切如意,因为皇帝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决策,每一个神态,都牵动着国家大事。就如同剧中,稍有不慎,言官进谏的劄子(奏折)就像雪花一样铺天而来。
任何人,都容易看见别人的错处,难发现自己的毛病。
宋刑统•户婚律:无子去。中宫无子,国本不稳,皇嗣是帝王的责任,要雨露均沾后宫,嫡子是皇后的责任,自己不主动,还等啥呢?仁宗真可怜,你的皇后因为傲娇于是不想履行最基本的义务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俩人思维不在一条线上,官家需要的是来自妻子的陪伴和支持,前朝不缺直言善谏的大臣,回到后宫也要面对这些,一刻都不能放松,太难了,也太累了
婚前见过面,婚后也不能离,要是再没有了沟通和信任,不吵架都怪了。
要么好好当同事,要么好好当伴侣,本来两个身份就应该有个界限。偏偏皇后一边说自己要做好臣,一边又总想做官家的妻。
当臣,官家有别的女人你不高兴;当妻,官家去你那里你又往外赶人。到底要当妻还是臣从来没有个痛快。本来还有个缳儿能看清问题的关键,还给送出宫了,送出去的时候又引发了一波误会却不解释。
别说皇后出身名门有骄傲,如果出身高的就能骄傲,官家的出身是全剧最高的吧?!他的地位决定了他无需向任何人低头。封建社会地位就是这么不平等,皇后所谓的骄傲在皇权面前不值一提。她就这么骄傲着,理性着,考虑的都是朝政“对不对”而不是自己的丈夫“乐不乐”,那么她就只能一直当个同事,把他推向别人。
好在官家仁厚,依然给了皇后尊荣,给她后宫的权力,换个皇帝,估计执掌后宫的人早就换了。历史上皇后无宠过的是啥日子有多少例子。
我们来看宋仁宗曹皇后吵架那一集:宋仁宗为什么会与皇后吵架?于前面的剧情中,我们已知,看着地震之时有条不紊的曹皇后的背影,仁宗想到了大娘娘,刘太后在先帝去世时也是同样的冷静果断。
曹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点我们可以看夏竦的对曹皇后的评价,曹皇后与太后同样聪明有才华有能力。从前面剧情中我们不难得知,仁宗与刘太后的权力之争有多艰难,而曹皇后比起刘太后,有更优秀的家庭背景,更强硬的人脉势力,仁宗是绝对不愿意再看到第二个刘太后出现的。
宋与西夏战事吃紧,元昊遣使议和,仁宗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深知身在宫中的自己不如率兵亲征的元昊,可依情势灵活而变,于是派张茂则前往定州打探消息,再做计较。
此时仁宗对张茂则和皇后的关系可能已有疑心,他在张茂则离开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张茂则一眼,然后当着张茂则的面,提出“不知皇后会怎么看和元昊的议和”。
随后在坤宁宫中,仁宗故意以“不想和谈,想乘胜追击”来试探,皇后立刻拿出地图分析战事,各处情形了如指掌。那么问题来了,深居后宫的皇后是如何能够如此深入了解前线战情的?她又是为何能提前做好准备去劝仁宗不可乘胜追击的?
面对准备如此充分、如此了解前线战情的皇后,仁宗难免会怀疑,一是怀疑皇后与自己身边的张茂则有消息往来,所以可以提前准备,二是怀疑皇后结交外臣,所以可以对前线消息一手掌握。不管是哪一条都是身为一个皇帝不能忍的,于是难免会对皇后产生忌惮与愤怒。
再补充一点,曹皇后当初被选为皇后是前朝所有大臣一致推举的,平日争吵不休的大臣在此事上意见如此统一,这本身就会让官家忌惮,再加上此时曹皇后身边有赵宗实为养子,是目前唯一的皇位继承人。这些冲突与矛盾在前面都是有充足的铺垫和暗示的,看懂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仁宗会生气。
终于理解其他剧里为什么“后宫不得干政”了,后宫对于官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在前朝社稷民生的沉重压力下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短暂放松心情抚慰疲惫心灵的家,一个可以获得温暖的地方。如今官家回到了家里,结果在家里也要谈国事,前朝后宫连轴转,一刻不得放松,一刻不得休息,宋仁宗真的太难了。
宋仁宗曹皇后吵架这段剧情给我们的现实主义的启示:
一、在家不要聊工作,尤其是在单位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在家尽量让对方放松,别把家里变职场。
二、如果对方征求你的看法,分清ta是真的在问你还是仅仅是找你倾诉,家庭的作用在于让家人得到休息。
三、情感上的信任、支持与安慰,比理性的分析与建议更重要,后者同事和下属都能给,前者只有伴侣能给。
谈完了曹皇后的问题,我们再来谈谈这位宠极一时的贵妃。
这个男人工作压力山大,上下掣肘,从来没有机会任性选择他的所喜所爱。面对飞蛾扑火一样爱上他的这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年轻姑娘,他心里的很多缺失被填补了。他完全占据主动权,他感到自己被无条件地仰慕爱恋依赖着,他的保护欲,占有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官家看不同女人的神情,不得不说王凯的演技真是好。他看张贵妃的眼神是宠溺,疼惜,却不是爱,因为此时的他总是居高临下的。而他所有的惊艳,欣赏甚至畏惧和忌惮的眼神都给了皇后,他们之间相对而言是更加平等的,因为在曹皇后这里,他的征服欲总也得不到满足。
史书对宋仁宗的一句评语:“诸事不会,但最会做官家”。我觉得印象最深刻。宋仁宗最精通的,其实是制衡之术,前朝后宫,都能看出这一点。
能统治42年国家的帝王,哪有什么任性的、死去活来的爱情啊。皇后德才兼备,朝臣众口一词推举的,后宫管的严严实实。能笼络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内侍探听前朝消息,手里握着重臣逼宋仁宗立的养子——赵忠实,垂帘听政指日可待。(仁宗死后她确实垂帘过)。所以宋仁宗需要一个宠妃,让世人和朝臣都知道后宫不是一家独大,而且这个贵妃没有心机单纯好控制。这些说是赵祯的私欲,不如说是宋仁宗为了平衡后宫的选择。
大娘娘临死前说过:你从未将母子亲情置于国君责任之上。宋仁宗自己也说不把大宋放在前面不敢留,赵祯首先是一位帝王,他不能让人知道他所爱也就是软肋,也不能允许自我任性威胁江山皇权。
帝王无真爱是真的,啥真爱能比他的天下重要?
聊完后宫,我们再来聊聊前朝。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丰功圣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见者,其事有五:畏天 、爱民、奉宗庙 、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宋·范祖禹
来看看宋仁宗是怎么说言官存在的意义的?
言官之言,是百官与官家头顶悬着的剑、身边盯着的眼。
这就是宋仁宗一直坚持广开言路的道理。这道理,为人处事,时至今日,仍值得思考借鉴。
再看看,宋仁宗和晏殊讨论孟夫子所写的仁君治国只是梦想,而宋仁宗觉得辽能从曾经的好战到现在开始喜农耕,总有一天能够过上万世安宁的日子。
据《朝野杂记》载,仁宗朝至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是3680余万缗,大宋朝的GDP占当时全球的一半以上。
《清平乐》中,宋仁宗有盛世理想,也有实际行动。一、广开言路:言官存在的意义,可风闻而奏事,万事皆可奏。让所有做事之人,头上悬着一把剑,身周睁着无数眼,于是时刻警醒,不敢渎职,不敢懈怠。(有点像现在的媒体监督啊)
二、治理三冗之症:不求开疆扩土,张国掖臂,但求仁君仁政,万国来朝,四海归心。
三、发展商业,促进贸易: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官家才是认真在搞事业,期盼万世安宁。宋仁宗最爱的,其实是他的国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