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人口红利”这个词在网络上吵的热火朝天,导致很多人焦虑不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真正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真正意义(五一劳动节我想说说)

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真正意义

这几年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人口红利”这个词在网络上吵的热火朝天,导致很多人焦虑不已。

为啥焦虑呢?新生儿出生人数低于自然死亡人数,这就说明今后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很多人来说最焦虑的倒不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是自己到退休年龄能不能拿到退休金的问题。

毕竟,现行的社保制度资金来源是适龄劳动者个人和所在公司交的那部分钱,来支付退休金,如果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那交保险的人数越来越少,而领取保险的老人越来越多,即使一个小学生也能明白这道算术题是啥结果。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化,我认为完全没有焦虑的必要。作为一个资深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从制造工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人口红利”。按照官方解释,就是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也就是说年轻人的数量大于老年人的数量,挣钱的多,花钱的少,不管是从整体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个人来说,自然都是一个好事。

但是“人口红利”这个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什么好词,至少不是一个褒义词。人口红利实际上代表的意思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这个玩意,有利于资本,对劳动者是极其不公平的。

人口红利意味着内卷严重。在我的印象里,2008年之前,劳动者的供方市场大于需方市场,你工厂招聘10个工人,能来100个人面试,这也导致工资极其便宜。为啥?你不干滚蛋,后面有的是人排队呢。

那时候每个城市都有好多的劳动力市场,你有个什么活需要找人,只要一停车,呼啦围上了一群人,随便挑随便捡。价格嘛,想怎么谈怎么谈,因为有的是人跟你想跟你走。

在制造工厂表现的更为突出。毕竟在当时来说,进一家工厂上班还是比较正式的工作。我是在2005年的时候进了一家外企,是做电子零部件的。当时不仅仅是我们工厂,还是我们的上下游工厂,清一色小姑娘小伙子。那时候招工有年龄限制,理论上是35岁以下,但应聘的太多,基本上选择的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超过30岁的都基本没有。

车间工人的工资1500左右。这是在2005年的时候,当时还是比较诱惑人的一个工资。而且外企比较正规,五险一金啥的都给交着,8小时以外都算加班。这和当时的一些私企相比,条件那是相当的好了,所以很多人都挤破头的想进来。尽管工作内容很枯燥乏味,要不是组装线工人,要不是选别线工人,反正都是不需要啥思维的固定动作。

当时外企非常多。他们为什么要来中国投资建厂?很简单,就是人工便宜。资本逐利嘛。

2008年之后,我记得就开始有了招工难的苗头了,也就是人力市场上,需方市场慢慢地大于供方市场了。我当时还纳闷,人都去哪了呢?我们的合作商很多,南方北方都有,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工人不好招了。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工资开始慢慢地往上涨了。不涨?涨工资都招不到人,不涨工资你等着停工吧!

所以说呢,所谓的人工红利的消失,对劳动人民来说是善意的。我们实际上这些年都从中得到了实惠。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人工红利没有了,反而是一件好事。

但是反过来说,没有了人工红利,人工费大幅上涨,导致外企大量外迁,跑到了东南亚等国家,这又会导致大量的失业。

我也是我前几年所经常考虑的一个事。我们周边的外企就走了很多,特别是那种人工密集型的,比如说生产鞋子的,生产衣服的,走的特别多。像我们电子产品多少有点技术含量,而且对人工需求不是那么大的,还好一些,相对来说走的要少一些。

我当时就经常想,企业都迁走了,大量的人员失业,这对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过去了这么多年,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国家经济发展非但没有停滞,反而GDP一个劲的涨,不但超过了德国日本,离美国也越来越近了。

我发现走的那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低端的人工密集型企业。而这些,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本来就属于是要淘汰的那部分产能。我们国家不是一直在搞产业升级嘛?这也就是美国为啥要往死里打压中国的原因。

美国的希望,是中国一直做低端制造,一直给发达国家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我们的希望,是逐渐摆脱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强国富民,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中国大的战略方向一直都很明确。从为全世界提供廉价劳动力做代工开始,就有了淘汰低级产能转型高端制造的计划。走到今天这一步,实际上都是在按部就班的朝着目标前进。

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一穷二白的最开始,没有原始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勤劳的民族性格,把中国硬生生的变成了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一直给世界提供廉价劳动力,这只是我们的一个不得已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高科技高利润的高端制造,而不是一直生产衣袜鞋帽。

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我们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人口红利的消失,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应该更期望人口红利的消失。

第一,对劳动者来说,代表着公平公正,代表着价值的体现。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是廉价的比机器还便宜的劳动力,我们付出的劳动,能更公平的体现在收入上。

第二,对国家来说,更有利于工业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第一点不用多说了,重点说说第二点。

以我接触到的工厂来说,现在和工人人数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一半都不止,但是产量产值没有减少,甚至增加。

奇怪不?原因不复杂。本来是需要人去干的活,让机器给替代了。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自动化”。

我们这个行业之前的产品选别、产品组装,全靠人。在日本早就没有人工选别这个工作了,人工的费用比产品还贵。所以其实在日本,很多工序早就实现了自动化,也就是用设备代替了人。

但是投资设备需要钱,而且设备毕竟也不是百分百可靠,所以他们来中国投资建厂,就是看中了中国人工便宜,倒过头来用人工代替设备,效益反而更好了。

这样说挺可悲的但确实是事实,当时中国的人工费用比机器还便宜,所以工作内容干的就是机器干的活,一天重复着几个固定的动作。

现在呢?把人当机器用的工厂基本上没了,都跑东南亚去祸害那帮子便宜的人机器了。而留下来的,都改成机器人了。

我们这个行业是搞注塑的,全部用机械手臂代替了人工作业,产品组装也全部是自动机在搞。以前100个人的生产线,现在10个人用不了。

我终于发现,每天都是几个固定动作的工作,TMD这本来就应该是机器干而不应该是人干的啊。

所以说呢,人工红利的时候,是很难发展自动化的,因为人比机器还便宜,谁投资自动化设备那不是有病吗?这就导致了工业自动化很难发展。

而现在,你不用自动化用人试试?不亏掉你底裤算你衣服穿得多。

讲到这里又有人担心了,那用机器代替了人,那不得大面积的失业吗?嗨,这个还真不用担心,你如果干工厂你就知道,现在工厂招个人有多难,不用说失业,就是请人来干都没人愿意去。

那人去哪了?单纯从企业角度来说,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调试、售后,这是不是都需要人?自动化设备的管理、控制,是不是都需要人?是,用不了那么多人。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呀,快递、外卖、饭店等服务业,有大把的工作岗位等着呢。

前天见了一个在肉食加工厂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让我很是吃惊。他们公司下属的一个养鸡场,一共11个人,其中2个人还是正副厂长,再去了财务,真正干活的也就7、8个人,养了多少只鸡知道吗?70万只。这个养鸡场不管是饲料混合、输送、喂养,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这就是趋势。

在不久的将来,农业模式也会发生巨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基本上就没有年经人了。现在留守农村的都是那些老人了,还在用人工种植着那几亩地。等那些老人都没了,自然村也慢慢的消亡的越来越多,到那时候,种地也就实现自动化了。

从我国现在的技术方面来说,自动化设备搞农业半点问题也没有。为啥没有实现像国外一样,两个人种植几百亩地?

不是做不了,而是不能做。这个是由我们当前的国情决定的。城市化程度没有达到,你要实现了农业自动化,农民怎么办?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农业自动化,这必然是趋势。

最后一个问题,没有了年轻人交社保,退休金还能领到吗?

这个真不用担心。社保资金的来源问题,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在生产力不怎么高的情况下,办法不多,只好搞庞氏那套。但庞氏那套谁都懂,总有搞不下去的一天,这跟前两年的违规P2P差不多一个意思,早晚资金链得断。

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你以为机器人创造的产值,还会比生产线上的人所创造的产值低吗?只要有产值,有钱,啥都不是问题。这跟用什么创造出来的关系不大。所以呢,即使没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交社保,也不会影响到老人领取养老金。

最后说一句,我们从改开开始,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把国家的经济搞了起来。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去当廉价的劳动力。我们的目标是产业升级,用上一代的付出,换取子孙后代的公平、公正、尊严、幸福。

我们中国每一代人,都承担了每一代人的使命。

向我们每一个劳动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