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清晨,王羽在台北振兴医院安详辞世,享年80岁。其女儿王馨平在社交媒体中写道,“抱着万般不舍的心情,我们永远怀念父亲。亦相信他的独臂刀——俊朗的大侠形象,将永存于电影历史及影迷心中。”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

王馨平发声

现在很多人可能不认识王羽,但在李小龙走红之前,王羽是华语影坛公认的巨星,也是当时片酬最高、票房最高的武打明星。1943 年出生于上海的王羽,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来到香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王羽的运气实在是好,他正赶上邵氏在张彻引领下打造功夫片浪潮,有体育和武术基础的王羽一出道即成为一代大侠。

从《江湖奇侠》《虎侠歼仇》到最卖座的《独臂刀》,王羽创下百万票房的纪录,成为华语电影“新武侠浪潮”的一面旗帜。特别是他饰演的“独臂大侠”,是中国功夫片历史上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不仅他自己利用这个IP拍过《独臂刀王》《独臂刀大战盲侠》《独臂双雄》等作品,张彻和徐克等导演也有相关翻拍作品,对武侠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

1994年,王羽急流勇退,《千人斩》成为他最后一次担纲主演的电影。彼时新一代功夫明星纷纷崛起,王羽同张彻、胡金铨一道,默默喝散了大马,藏起了金刀,在徐克和程小东们的天马行空下静静退场。顺便插一句,当年在《千人斩》里饰演他徒弟的演员叫钱小豪。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2)

没错,中间露大腿的就是女神王祖贤

王羽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从初期武侠巨星的光芒万丈,到中期涉及黑帮斗争的台湾三大血案,再到后期情感纠纷的满城风雨。没有多少人能超越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地位,但你又很难说他是一个英雄,他的荣誉背后刻满了伤痕,这是一个复杂的人,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一生完美了契合了独臂刀王——恣意而又传奇。

借用李安导演的一句话:“对许多像我这样的影迷来说,王羽代表着某一个年代的氛围。怀念他的电影,他的大侠气魄。”

不过在说王羽之前,就必须要先提张彻。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能成就一代霸业,其实是由李翰祥、胡金铨、张彻这三个大陆知识分子导演打下的基石。

李翰祥出道最早,一手将中国电影推进了一个时代,他开创了好几类电影如黄梅调电影、宫廷片电影、老千片电影,可以说现在清宫戏的鼻祖就是李翰祥;而胡金铨的《侠女》基本可以竞争中国影史最佳武侠电影,像《龙门客栈》《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的成片质量都比较高;但要论影响力,张彻直接改变了香港电影早期阴柔的审美取向,而且张彻喜欢用新人,培养了一大批香港台前幕后人员。

百万大导

张彻,1923年出生于上海,1940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叫南京大学。原来是上海国泰的导演,1949年从大陆至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但没想到的是一去就回不来了,这一待就是四十年。说到《阿里山风云》,这是二战以后台湾电影史上第一部剧情片,很多人应该没看过这部电影,不过主题曲《阿里山的姑娘》肯定都知道,这首曲就是张彻写的。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3)

张彻,著名盘肠大导

1957年,已经在台湾文艺界站稳脚跟的张彻突然跑到香港,拍起了文艺片《野火》。《野火》有没有火不清楚,不过野花野草倒惹了不少,这件事涉及人物众多,闹得也挺纷纷扬扬。不过张彻的名誉受到很大的损害,在颓丧之余他便用笔名在报上写影评,没想到其中用“何观”的笔名引起邵逸夫的关注。于是邵逸夫就让当时他的助手、后来嘉禾的老板——邹文怀把张彻找来聊聊,聊天内容具体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不过两人应该是相见恨晚,很快邵逸夫就把张彻收入麾下。不久之后,张彻就拍了他的第一部武侠电影——《虎侠歼仇》,而正是这一部电影,拉开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帷幕。

不过彼时全邵氏最炙手可热的导演还不是张彻,而是李翰祥。作为邵氏的大师兄,他很看不起小师弟张彻的这部《虎侠歼仇》,在他的《三十年细说从头》中这样调侃道:“开始,招考了一群年轻好动、孔武有力的孩子,在邵氏的后山上拍起武侠试验片来。据说,完全放弃了龙虎武师的套招方式,缠头裹脑的花拳绣腿,全部不要,一上来就是三本铁公鸡,真刀真枪,拳拳见肉。所以每天都把小哥儿几个打得鼻青脸肿,每 天都打伤七八个,后来一看拍出来的拷贝,个个都傻了眼了:全部镜头,都是一字长蛇阵,雁别翅排开得乱打一锅粥,不是中景,就是大远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还怎么行。所以闹哄了一阵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4)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像李黑子想得这般简单,《虎侠歼仇》只是一部武侠实验片。六十年代之前,香港电影以女性为主导的京剧风格为主,张彻的思路就是要发掘男性领域,开拓动作片、功夫片市场,而这也是《虎侠歼仇》改变杂耍式的打斗风格,加入大量真实质感的动作戏的原因。

1967年,在《虎侠歼仇》的基础上,张彻推出了他的进阶之作——《独臂刀》,当年该片票房就过了100万,创下当年中国香港电影票房新纪录。什么概念,当时王羽用1500港币买了一部MGB跑车,2018年贝克汉姆的儿子布鲁克林开了一辆MGB,市价大约是3万英镑,约合26万人民币。所以这个“百万”我们计算一下,大约是1.7亿。2018年香港票房冠军是《复仇者联盟3》1.39亿。《独臂刀》的票房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5)

独臂刀经典形象,后来李仁港的《94独臂刀之情》、徐克的《刀》、陈可辛的《武侠》都是对《独臂刀》的致敬

电影上映时万人空巷,成为首部突破一百万票房大关的港片,而张彻更是获得了“百万大导”的封号,、香港电影就此开启了“阳刚电影新世代”。

而之前李翰祥说的其中一个“鼻青脸肿的小哥儿”,也成为了香港也是中国第一个百万影帝。这个小哥儿,就是王羽。

独臂刀王

王羽,原名王正权,1944年3月28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王羽排行老大,父亲经营着布厂、米厂、面粉厂,家境优渥。从小叛逆的王羽常常跟人打架,妈妈拿着鸡毛扫把教训他,说求饶就不打,“我硬是不求饶,打到棍子都断掉了”。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6)

小时候,我的绰号叫‘拆天’,连天都可以拆掉。

彼时风云变幻,王羽的父亲前往香港发展。17岁时,王羽跟随父亲由沪赴港,进入珠海学院土木工程系就读。他对游泳、骑马与赛车等剧烈运动,不仅有浓厚兴趣,且颇为专精,连续两年获得全港游泳比赛冠军。

不过叛逆的王羽并不会让事情这么顺利地发展下去,原本可以轻松实现三连冠的他,却因为和人打架而取消资格,不过王羽也并不为意。1966的夏天,邵氏公司为《虎侠歼仇》公开征选男主角,朋友鼓励无事可做的王羽去考,报名的有三千多个,只录取了三个,游泳运动员出身,又练过空手道的王羽,身材高大健美,面目英挺,神情冷冽,马上就被录取了。

进入演员行业后,王羽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一类,他身材高大健美,面目英挺,神情冷冽,十分擅长演出孤傲暴烈的角色,事实上,他也并不用怎么演,角色和人物非常契合,出道时多部作品都是本色出演。1964年,王羽首次出演电影《虎侠歼仇》就当上了男主角,也就此开启了武侠片生涯。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7)

孙红雷也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一类——“导演,我怎么演坏人?”“收着点就成”

前面说过,《虎侠歼仇》只是张彻武侠片“试验品”,并未获得太多关注,但它也体现出了张彻的特点。一是阳刚,基本没有女性角色,有也基本可以忽略;二是爱用新人,王羽作为新人就能当主角,这在之前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

1967年,《独臂刀》横空出世,王羽在电影中以惊人的武艺塑造出侠者的形象,写下香港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突破一部影片收入百万元的大关,邵氏也从此在香港武侠电影市场中攻下一席之地。这部电影由倪匡编剧,刘家良和唐佳作做武术指导。如此强大的阵容加持,张彻想表达的侠义精神终于被完整地展现出来。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8)

断臂这个剧情来自《神雕侠侣》

在片中,王羽饰演的方刚(这名字,一听就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主),用仅有的左手拿着父亲临终前所留下的断刀,使出一套刀出人亡,出神入化的独特刀法,为师门报仇,结局退隐江湖。从饱受屈辱到扬眉吐气,《独臂刀》写尽了武侠世界的儿女情长和英雄气短,在行侠仗义之后又用归隐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就是从这里开始,“独臂”也成了王羽的符号,职业生涯执导、出演了包括《独臂刀王》《独臂拳王》《独臂双雄》《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等多部“独臂”武侠片,根据统计,王羽从1967年《独臂刀》开始,到1977年《独臂侠大战独臂侠》收尾,10年里拍了8部独臂题材。

张彻为什么会选王羽,他觉得王羽并非英俊小生,也正因如此,使得他能摆脱胭脂味,加上身材高大,完全能表达导演所期望的“阳刚味”。王羽演戏刻苦耐劳,练过武术和游泳的他反应又快,这些特质让他成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侠小生。而从《独臂刀》开始,张彻和王羽的黄金搭档连续四年占据了香港最高票房宝座。

不过即使是首席小生,该受伤的还是逃不出。《虎侠歼仇》中“鼻青脸肿的小哥儿”,《独臂刀》因为要把右手绑扎起来,常常失去平衡跌到满身淤紫。工作的苦,王羽是不埋怨不退缩的,但他有另外的毛病。

恣意人生

“一天到晚演英雄,演大侠,演惯了,个性绝对会受影响,特别不能忍受不合理的事情。”王羽曾经这样说过。

张彻在个人回忆录里曾经说起,王羽年轻时好打架出名,有一次出手砸餐厅,导演程刚去劝架被他推开,连老板邵逸夫路过,也假装没有看见,因为处理也难有结果,万一压不下王羽,则有失老板尊严。郑佩佩当时正在跟王羽合作《金燕子》,后来对他的评价是,“那时候他一直在打架,张彻非常非常喜欢他,张彻就是喜欢这一类的。”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9)

就问你郑佩佩飒不飒?

除了路见不平一声吼之外,王羽也完美承接了江湖大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品性。

说起《金燕子》,1968年,张彻带着一干人马在日本出《金燕子》的外景,当时王羽和女明星林翠正在热恋,却怎么也打不通国际电话,闷闷不乐,于是宣布:不拍了,即刻回香港去。张彻知道了,照例是个“宠”字,跺跺脚,望望天,猛抽他的雪茄。换了另一个人,怎么敢? 当年跟这戏的副导演是午马,负责把服装和道具从香港押运日本。张彻不敢骂王羽,只好破口大骂午马。

“他是拿我没法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王羽回忆起也承认自己当时十分得宠。不过这次罢演,最后解决的方式竟然很诗意,那天《金燕子》全剧组在田野里等太阳:“天上飞来一群红蜻蜓,有一只停在我面前的白花上。我静悄悄地伸出手指在它的眼睛前面画圈圈。蜻蜓有复眼,圆圈越画越小,它便会头昏,等它心迷,更能一把抓住。王羽看得神奇,也找了只蜻蜓画圆圈。一抓,让它飞走,再找来画。大家看着这两个疯子画圆圈。郑佩佩、午马、杨志卿,甚至张彻也拿着雪茄画圆圈,把所有的事都忘却了。太阳出来,我们继续拍戏。”

这段不是编的,是当时在日本接待剧组的蔡澜写的。都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那拍电影的人就是造梦师,一群人就看着王羽和蔡澜抓蜻蜓画圈圈,的确跟做梦一样啊。

既然提到了《金燕子》,那就不得不加一段了,因为《金燕子》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在《大醉侠》之后,胡金铨脱离邵氏远走台湾,邵氏要张彻来拍摄续集。在原片中成功塑造了女侠金燕子的郑佩佩,却并不愿意再度出演,这个倔姑娘觉得“金燕子”这个人物是属于胡金铨的。张彻找到郑佩佩整夜长谈,苦口婆心地劝到凌晨四五点,这姑娘就从了——具体怎么劝得不太清楚,估计少不了说谎保证你是绝对主演之类,连片名都是《金燕子》么。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0)

大侠请自重

胡金铨、张彻两位导演风格迥异,却一致地拍出了最名不副实的电影:凭心而论,《大醉侠》实在应该叫作《金燕子》,而《金燕子》却更应该叫做《银鹏》。尖锐的矛盾发生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场戏,王羽从窗口跳下去了,罗烈也跳下去了,张彻跟郑佩佩说:“你绕过窗子,从门口走出去吧。”他觉得姑娘应该优雅一点,不要那么粗鲁,郑佩佩这回不从了,又倔。张导演恫吓道:“你要是从窗口跳出去,恐怕就没人敢跟你结婚了。”倔姑娘说:“那不关你的事。”坚持着,跳出去了…… 郑佩佩后来嫁得很不错。

再插一句,那天除了几位主演,还有一个人也跳了出去,但镜头没有拍他的脸。戏中设计,演员井淼从酒楼上摔落街道,老先生彼时快六十岁了,要用替身。做替身的年轻人瘦削修长,不满二十岁,用手捂着脸从酒楼翻身跃下,干净漂亮地一次完成动作。有人对张彻说,他是红薇的儿子,叫姜大卫。

《金燕子》是张导作品中非常特别的一部,据说也是非常不张彻的一部。张导演亲自写的词,字也是他亲自写的,当年的大导演大部分都有着很好的文学素养,张彻是其中的佼佼者。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1)

片中为张彻手书,全诗为:萧然一剑天涯路 鹏飞江湖 九霄云高不胜寒 关山万里 枝栖何处 问王谢旧时燕子 飞入谁家户

1969年张家班早年阵容的离别演出,王羽仍是面目阴冷、脾气暴戾的大师兄,《独臂刀王》之后,师徒再合作就要等到遥远的1983年;罗烈的外貌几年间日新月异,64年左右还能称斯文,待到离开张彻,作为狰狞反派登场时,已经形神兼备了。 然而,既然有离别就会有相聚。《独臂刀王》中,姜大卫和狄龙各跑龙套一名:一个遭敌杀,为吸引王羽出来,尸体还被摆了一个很可爱的姿势;另一个被色诱,胸膛中镖数枚,目光恨恨又无限留恋地气绝。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2)

狄龙帅是真的帅,不过骚年穿成这样出门真的没事吗

1970年,邵氏元老邹文怀因“收入低”为由,离开了效力11年的邵氏,打算自立门户。此时的王羽已是当时香港最火的明星之一,然而邵氏给的酬劳同样与他身价不符。王羽感觉到心理不平衡后,找到邵氏要求涨薪,最终协商无果。

他打算追随邹文怀,但又担心与邵氏的八年合同绊脚,年轻气盛的王羽想到一个馊主意,他偷偷潜入邵氏公司,为了不被发现是自己偷的,他顺带将一百多位艺人与公司签约的合同偷了出来,付之一炬。潇洒地同邹文怀共同离去,开创了“嘉禾影业”,嘉禾的第一部便是上文提到的合拍片《座头市与独臂刀》。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3)

《座头市与独臂刀》也叫《单刀客大战盲侠》

后来,邵氏不得不以加薪方式与演员们续签,同时一纸诉状将王羽告上法庭。每每谈及此时,邵逸夫都哭笑不得。最后双方以和解告终,但由于这场纠纷,王羽于1970年移居台湾。

与邵氏闹成这样,与张彻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虽然张彻一直宠着这个爱徒,但鲁迅说过“舔狗不得好死。”终于,把这个徒弟宠到叛出师门。一纸合同纠纷,一句人各有志,王羽就从邵氏到了嘉禾。1971年,张彻默默地看了看原本写给王羽的《鹰王》,主演临时换成了狄龙。

1970年王羽加入嘉禾影业公司。执导的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是《龙虎金刚》和《四大天王》。因李小龙的成功曾往台湾、日本开拓。1971年与日本武打影星胜新太郎联合演出《新座头市——唐人镖客》。胜新太郎与王羽在1971年电影《座头市与独臂刀》中上演了精彩对决,这部电影是香港武侠片与日本武士片的直接交锋。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在香港和日本有着不同的结局,日本版结局是座头市要了独臂刀的命,而香港版结局则是独臂刀击败了座头市。武侠片与武士片的对决便于这样的方式结束。

王羽在离开邵氏前,就开始尝试自己当导演,他1970年在邵氏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龙虎斗》就是其导演代表作。这部电影在香港武侠片的影响不亚于《独臂刀》,当年票房也达到了207万。

在1970年,还有一件重要而不显眼的事情发生,一个男人从美国回到了香港,而第二年,这个男人就推出了一部电影。电影一经推出便风靡整个香港,最后也是收获了319万的票房佳绩,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这部电影就是——《唐山大兄》。

独臂刀王1967(独臂刀王的恣意人生)(14)

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70年代中期,王羽脱离嘉禾公司,加盟罗维独立制片,与成龙联合演出《风云双流星》、《墨水台道》、《直捣黄龙》、《独臂王大战血滴子》等。 《龙虎斗》之后,王羽70年代在嘉禾执导了多部卖座影片,《黑白道》(1971)、《独臂拳王》(1972)、《战神滩》(1973)等都由王羽执导。1976年,他与姜大卫共同执导了《独臂双雄》,也标志着两代“独臂刀”的会面,最终夕阳下两人纵身一跃,也是影史经典一幕。

在2017年时,美国某电影网站统计出一个排行榜,列出在电影银幕上“杀死”最多人的前15名“杀人王”,冠军竟是有着“独臂刀王”封号的王羽,总计共有2477人。

2019年,王羽荣获中国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却因为二度中风导致行动不便,最后由女儿王馨平和妹妹代替他上台领奖。但王羽得奖的消息传开后,遭到了导演王晶在社交平台的炮轰,王晶认为王羽过去的工作毫无合约精神,多次凭借黑势力威胁导演和演员,更轰王羽对电影有什么贡献。不过此事随着王晶的紧急删文,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那王晶为什么会炮轰王羽,他说的那些到底是不是真的?

让我们下期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