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国/文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这是先生创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倡导的书法教育理念和思想: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四句话中的前两句。先生说:“作字行文,作字就是写字,写字的目的是要形成文字,所以要行文,由于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所以要文以载道。”

汉字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成字之源,到“作字行文,文以载道”,先生要求:

把书法放在中国文化大背景里考虑,这样就找到了它的体系。

汉字的书写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创造,远远不只是一种图案的组成,重要的是它把文学形象的美与文字外观的美结合在一起。先生强调:

书法艺术写的必然是汉字,而且字与字之间必须连成文,能表达一定的含义,此外还应该把书写者的精神风貌、喜怒哀乐融入笔中,这样,书写的作品才能是内蕴丰富、意境深邃、有感情有活力、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佳品。

只有把文字的含义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予有力的表现与充分的抒发,才有可能创造出艺术水平高的作品。所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作的抒情性,以“韵”和“法”为手段,以抒怀写意为目的,情动于中而形诸笔墨。先生说:

要把“写字”提升到“书法”的高度,就必须在汉字自身的素质基础上做更多方面的琢磨,向更高的心境探索。书法的艺术美和文字的表意性确有相通之处。书者师法自然,对自然万物的情态、意趣观察入微,深刻体验,并把这种心得流注于毫端,使笔下的字各尽真态、摇曳生姿……另一方面,透过凝聚匠心的书作,我们又会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境态,并以之譬喻书作风格,或者如鸿雁翱翔,猛兽暴骇,蛟龙戏水,或者如纤月乍出,漪澜成纹,满眼芬芳。可见,从书作的构思到完成,始终贯穿着既要显示汉字独具的意象美,又要冥契自然之道的艺术思想。

我们的汉字是很了不起的,对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民,应当给予足够的尊敬。他们也走过曲折的道路,而这每一个曲折,都为我们创造了了不起的财富。所以说,在我们先民所走过的道路上,没有留下一点儿遗憾,反而给我们带来了光辉。先生认为:

汉字的贡献不只是把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它的思路,甚至于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做了极大的贡献。……应该说,汉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它的功绩要比十大范畴要丰富得多,要比周期表贡献不差。不信,看看化学元素,发展了多少也没有跳出我们的“金”字边儿、“气”字头儿,凡是属于这一类的,都排出了顺序,都有你的号头儿,尽管这个元素还没有出现,我们也给它留了余地,只要一出来,就会有它的位置,这个囊括性是很强的。

我们写出来的文字的东西,要和时代密切地结合,要能代表人的心情,代表要想解决的问题,要符合生活的需要,符合环境的需要。这样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文以载道。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没法看了。所以,先生这样理解:

欧阳中石七字联(欧阳中石作字行文)(1)

欧阳中石 行书 《崇德力行》

“书法”的“法”它应该是个标准、要求、规矩、法则。把它看作“佛法”的“法”也一样比较全面,比较得当。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成文的,文、书相互合一映照的一门学问。符合这种要求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品,遵循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艺术美的活动。

可以说,中国文化所到之处,文字的书写,无不所在。然而,诸多内容中最关键之点是汉字文、书与美的集中。

汉字文化的美在于点画生姿,章法得体,书文相映,焕人心仪。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掌握汉字点画的有机结构,深知文字深蕴的情理,书写安排经营得当,进而焕发出令人神往、令人艳羡的心情才好。深知与掌握,则须摸透所见的高度。不管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名家,既能重光,又能够发出新光。所知高而深,所能高而精,最必须遵守的规律是:深知中国的文和字的妙道,而且掌握创造激荡人心的、超过一般作品的能力。

(孟云飞转摘自《弘文焕采—欧阳中石先生书法教育思想研究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