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为何明朝亡了快四百年帝陵完好)(1)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但是两个朝代灭亡以后帝陵的待遇却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这的确有些让人不得其解。

其实原因很简单的,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大概说说。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朝灭亡以后是大一统的清朝,而清朝灭亡以后是民国乱世。二是明清帝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很浓重的民族色彩,这也是其帝陵保存情况差别太大的的原因。

下面具体剖析一番。

一、后继朝代的稳定与否

1644年李自成灭明,在明朝灭亡之后,清军趁乱入关,这样一来天下就有四方势力了: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清庭。

当时各方势力混战的割据状态其实是很短的,因为在清军入关的同年就先后攻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第二年在1645年就攻入了南京,消灭了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

也就是说到了1645年各方势力其实已经分出了胜负,虽然南明在明朝灭亡以后算上台湾明郑时期一共存在了39年之久,但并没有固定疆域固定都城。

一般来说,除了元朝太过野蛮以外,大一统王朝基本上对前朝的帝陵都是保护的,以示正统延续,说白了就是为了名声。

加上明亡以后并没有长时间的乱世,所以清朝身为后继者,对于活着的明朝皇族是大力绞杀,对于明十三陵和明孝陵这些死物,自然是高调保护,用以收买人心。

像入关的第一年,当时清庭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就遣大学士冯铨前往南京明孝陵祭告。(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之后清朝统治稳固以后,康熙与乾隆南巡之时都前往明孝陵行大礼祭拜过。

清朝就不一样了。

清朝灭亡以后就是民国,民国什么最出名呢,除了民国大师,也就是民国乱世最为出名了,乱世之中军阀割据,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对地方军阀达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

可以说民国乱世的局势就是当时的政府就是最大的军阀,是其他军阀的盟主,大家表面上臣服你,意思一下就得了,在地方也是各自混战各自为政了。

而这种乱世之下,清朝的帝陵自然是不可能幸免于难了。

明朝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为何明朝亡了快四百年帝陵完好)(2)

二、不得不提的民族色彩

明清革鼎不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民族战争。

可能很多人会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有些汉人不平衡之下会过度渲染这种民族之分。

其实并非如此,所谓的民族之分早在关外努尔哈赤时代就开始了,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就是这种民族之分的体现之一,并且在关外大肆屠杀汉人。

清军入关以后更是实行七项恶政,其中的跑马圈地是大大损害了汉人的利益,剃发易服的政策更是引起了强烈的满汉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前明使当时的汉人无比怀念,而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地位更是超然,成为了诸多汉人心中的圣地。

在这种情况之下,康熙为了缓解这种民族矛盾,南巡时行大礼祭拜明孝陵,还写了治隆唐宋的高度评价,乾隆南巡时亦是如此。

明孝陵隐然成为了缓解民族矛盾的好地方。(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于是这种历史背景下,清朝皇帝自然是有做足了功课,于是明朝的帝陵都是被保护的不错。

到了民国乱世,随着清朝灭亡,汉人的民族意识又达到了一个高潮,所以明帝陵自然继续地位超然,一般军阀也不会轻易动明孝陵的。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觉得当时民国是囊中之物,所以也没有急匆匆的大挖明清帝陵了。

清朝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不一样了。

清初入关以后就制造了民族之分。

清末面对西方列强更是割地赔款无数,不只是开了百年国耻。同时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清庭是无所不用其极,国库银子不够,就靠压榨百姓来还赔的款。

可以说清末清庭是臭名昭著,犹如过街老鼠一般,在加上遇上了胆大包天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只能自认倒霉了。

当然清朝的帝陵并没有全部被盗。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说明朝帝陵并非是毫发无损呢和被盗过呢。

首先明朝帝陵的地表建筑被毁过,比如说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清军与太平军大战之中,明孝陵的地表建筑也被损毁了大部分,可以说是几经战火几经重建。

还有明帝陵被盗事件就是建国后的郭沫若与定陵……此处省略一万字。

明朝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为何明朝亡了快四百年帝陵完好)(3)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