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女追男,还是男追女,到底怎样才算一个适度原则?这是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喜欢一个人然后努力追求,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都是件无悔的事情,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而已。诗经《蒹葭》中的主人公为寻自己的挚爱,跋山涉水,历经千辛,这,大概就是真的喜欢了吧。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1)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首章描写的是秋天的清晨河边芦苇沾满白露的景象,芦苇连天,露重霜浓,仿佛是一幅宽阔广袤的水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其实是两种植物,“蒹”又称“荻”,是一种细长的水草,“葭”指初生的芦苇。时至今日,由于两种水草十分相似,又长杂生于水边,习性、用途也相似,所以人们将它们并称为“芦苇”。叠词“苍苍”意为青黑色,这里是形容秋天蒹葭老成之色,与春天蒹葭青黄色有所不同,这也点名时令,此时已经为晚秋时节。深秋之际往往会触发人们落寞悲伤之情,这也为下文描写诗人心中的孤寂更加增添了一分悲凉的气息。“蒹葭苍苍”应当是河边那茂盛的蒹葭所呈现出的一片深青色,而“白露为霜”应为“白露如霜”,秋日清早时分,太阳还未升起,露水却开始凝结在深青色的蒹葭之上,远看就如同霜一般晶莹剔透。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于“所谓”二字,历代学者不多做解释,将其默认为“说”,但这二字却恰恰是全诗的关键,“谓”应通“惟”,怀念的意思,不管“伊人”是谁,“谓”字已点出“伊人”之韵味所在。“伊人”作为《蒹葭》的本体,诗中却描写得比较朦胧、隐晦,并没有很明确的喻体,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具体所指的人,也许是指知周礼的贤士,也许是专指某位君王,也许是具有象征意义。不管为何意,这两句都引出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承接前两句,为后文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作铺垫。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3)

跋山涉水,千里相寻

后面四句是在叙写道路中的险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即向着水源的方向逆流而上,主人公逆着盘旋曲折的水道与心上人相会,道路险阻又悠长,十分困难。这里描写了水道的回旋曲折,也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倾诉衷情的失望惆怅相交织的情怀。“溯游从之”即向着流水的方向顺流而下。“宛在水中央”虽然与上文“在水一方”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却不显冗长无味,而是更有韵味,铿锵悠长。

第二章与第一章稍有不同,第一章的“白露为霜”写的是天刚破晓时露浓霜重的情景,而第二章的“白露未晞”写的是天已亮而露水未干的景象,清晨这萧瑟的景物更加增添了冷寂落寞的气氛,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真挚深沉的爱。“在水之湄”就是在河那边水与芦苇的交界处,与上一章“在水一方”相比,描写得更加具体,在这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下,主人公还是不顾艰难险阻前往。水流是这样的回转曲折,道路又因不断升高而更加难行,“道阻且跻”,“跻”表现了蜿蜒曲折的小道不断升高的艰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坻”字具体地写出了“伊人”在水中高地上,与上文“宛在水中央”有所不同,客观景物的转换更进一步地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情绪推向高潮,这既符合主人公沿着水道向上走的实际情况,有在这实写中蕴含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4)

第三章紧承第二章,太阳未出,露水犹存,主人公仍逆行在水道边,去与深深印在心坎上的“伊人”相会。“道阻且右”更加准确地描写了傍着水流的小路的蜿蜒曲折,难以前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心上人好像是在小洲渚上,但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即,不仅描绘出心上人可能所在的具体情景,更加烘托出作者那孤寂惆怅的心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全诗三章,采用了章节复沓的形式,每章句式和内容所差无几,不仅发挥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反复诉说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倾慕深情,随着景物的变化,感情也随之发展,显得富于变化不显单调乏味。诗歌语言朴实,贴近当时的口语,但又蕴含着极富音乐性的回环之美,比如“苍”、“霜”、“方”、“长”、“央”的阳部韵,给人以艺术享受,优美之感。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5)

主旨探析

《蒹葭》里有如梦似幻的意境,朦胧美丽的情感,充满着喜悦、惆怅和叹息。但对于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不过爱情说是比较符合当今的说法的。但是究竟是男子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还是女子对心上人的倾慕这都很难确定,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情诗的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情景相生、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在青年时期是最旺盛的,因此很多人愿意把它当作是对爱情的追求,并将自己代入到诗歌当中,想象自己就是诗歌的主人公,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中主人公融为一体。

诗经蒹葭是第几篇(诗经蒹葭短短几个字)(6)

小结

这是一首思慕、追求意中人却又求而不得的诗。开篇用“蒹葭”起兴,营造了芦苇苍苍、白露蒙蒙,萧瑟、凄凉的晚秋清晨景象,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感情基调,蕴含了主人公失意悲凉的情怀,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将凄凉的景象幻化为心中的悲凉,情景交融在意境之中。伴随着“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主人公的思绪也伴随着“伊人”的行踪“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由景象所引发的万般无奈、惆怅,这正是意是境中意,境是意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