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话把求人或者请托称为“央及”

但很多人把“央及”讹为

“殃及”或者“仰给”

我们今儿个就来谝一下这个词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1)

“人家把我央及上,

非得让我陪上当面给你说这事!”

“他央及这个央及那个,

最后谁都不肯出面讲情。”

“央及了半十天,眼看天都黑哩,

老板才把假条批了。”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2)

央及,方言音读为【yǎng jí】

指“恳求、请托”

“央”指“求、告”,“及”指“达到目的”

“央及”也可单用为“央”

如“老王把我央及上跑一趟”与

“老王把我央上跑一趟”是一个意思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3)

央及,正音读为【yāng jí】

意思是“恳求、请托、劝告”

在元明清杂剧、传奇、话本和小说中常见

“央及”与“央烦”(央求烦劳)

“央连”(烦劳)、“央靠”(央求,请托,依靠)

“央请”(请托)等词义相近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4)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当初姨姨引章要嫁我来,如今却要嫁周舍,

我央及你劝他一劝。”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说着,见没人在旁边,便跪下央及道:

‘好叔叔!救我一救儿罢!’”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5)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6)

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老太太没奈何,

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啊呀!不要吃他的,

我们也有央及他处“。

《三国演义》第八回:

“貂蝉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

允佯醉曰:“孩儿央及将军痛饮几杯。

吾一家全靠着将军哩。”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7)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8)

“央及”一词,至今仍然是北京官话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晋语

江淮官话中的常用词

均有“请求、拜托”的意思

但在西南官话中

“央及”指“执意推辞,再三谦让”

如:“这点东西,您老人家就收下吧,

莫再央及了。”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9)

我们再来看“殃及”,是指“连累”之意

“殃”指“祸、咎”,并无“求、告”之意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而非“城门失火,央及池鱼”

“殃及”与“央及”并不相通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10)

北宋《太平广记》 卷四百六十六

引《风俗通》曰: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

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

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

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

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11)

再看“仰给”【yǎng ji】

意思是指“依靠别人供给”

与“仰仗”义相近

《史记·平准书》:

“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

“凡日用所需,无不仰给於狐。”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12)

此外,有专家考证认为

唐代以前,“央及”作“㔦㗫”讲

“㔦”,《玉篇》释为:“劝也”

“㗫”,《玉篇》释为:“小语”

而自唐代始,“央”字有了“劝、告”之意

所以“㔦㗫”才逐渐被“央及”代替

列强愿意坐下来讲道理(是央及不是殃及)(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