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败花落无声(静为安静缘何青争)(1)

地球自转公转不停,宇宙间所有天体都是运行不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宇宙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其实没有一刻是静的。

那到底什么是静?

静的第一个层面来说,静是相对与动的,一阴一阳的关系。太上老君《清净经》说,"天清地浊,天动地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是从阴阳的根本上来解释动静。

很多人可能对”动者静之基“比较难理解。在这里看,其实动就是活的能量,静就是死的。就如活人与死人的区别。植物也是如此,小芽小苗是活的动的,做成桌子的木头就是静的死的。

太上此说之深意亦是让人明白太极之生生不息,不要执虚守寂,偏于一端。偏偏很多修行人一上来就打坐求静求无念,并没弄清“静”更深的本质,硬生生的把个活泼泼生机坐没了,越坐越枯槁固执,越坐越死气沉沉,乃至一身禅病、修行病,到老空忙,甚是可怜可惜。

花开不败花落无声(静为安静缘何青争)(2)

必须搞清“静”的第二个层面。

《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让我们知道静没那么简单,至少有止、定、静、安的层次与区别;《孟子》则有“四十不动心”之论,乃至又批评不认可告子的“不动心”,不动心不就是静心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区别?

还是吕祖一语点破:静者非冥心之谓,乃私欲不挠之谓也。所谓冥心,即是告子的强制其心,死死的控制不动,躲进山里,躲进房间,不与外界联系,不分别,不起念。这与木石何异?这样如果能成道开悟,山上的石头早就大片大片得道了。佛家也早说:磨砖不能做镜,打坐岂能成佛?

阳明先生也说: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由此我们便知,真正的静是内心不受私欲、私情牵绊,遵循天理、正大光明、大公无私的状态。佛说:“人怀爱欲,不能见道,譬如澄水,致手搅之。”

世人皆纵欲迷心,逐物意移,沉迷自我,欲壑难填,争贪不已,这才是大妄动大病机呀,如此病根不除,修行打坐求静何益?其实只是营造出不同的私心爱境、修行包装,然后继续下一次更深地逐欲谋私罢了,还美其名曰叫修行叫成功,其实只是飞蛾扑火、饮鸩止渴、自掘坟墓而已,甚是可叹可悲。

明白了这个层面,修行与静心才有意义与方向,才会明白红尘练己、借事练心的意义所在;也会明白古人所说”学问之道在于变化气质“之理所在。道家张三丰祖师曰:人要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方是道家种子。此话甚真,此意甚深。

私欲不挠,才会心安理得,心君泰然,百体从令,身心长治久安,才有真正的健康与喜悦可言;物欲不入,才能不违初心,智慧发生,同心协力,才能成就万众一心、利益苍生之大事业;私意尽除,才致心无所住,心包太虚,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天下何思何虑?

何思何虑,可不是强制其心达到不思不虑,那是吹糠见米,浊水渐澄,金归足赤的自然过程。古人云: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可惜,往这个方向的修行人太少了。颠倒众生皆以妄为常,死死地抓住物欲当做自己的一切,人人都会说”心为君主之官“,可谁又真把心当君主呢?君主只是沦成逐物纵欲的工具罢了。

除此之外,那”静“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

其实是有的,那必须从”静“字的本意来研究。我们祖先是不会随便造一个字的,静字也不例外。静拆开是”青“、”争“二字,青为东方木色,本是升发之意;争为竞争向上之意,这组合明明是一个比动还动的意思呀,到底为什么?

其实静的本意就是更高级的动。所以曾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初步明理去私;“定”是私欲不挠,小有所得;而”静“则是进一步的一阳来复,生机萌发;即是邵子所述”地逢雷处见天根“;即是《易经》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静“者,青争,是春天之生机焕发之新气象,不再是”止“、”定“之冬天寂然萧杀的旧光景;然后才有”安“”虑“”得“之后来大成气象。水静极而形象明,人静极则智慧生,没有新能量的产生,哪有新智慧的妙用呢?

由此可见,这静字一字,即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步功夫,一层层皆有实理火候,不可躐等,不可一蹴而就。先人造字之智慧可歌可泣,之用心可敬可佩。

理虽可明,事非顿除。不在心上下实修功夫,终究还是数他人珍宝。愿与有缘之士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