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三公,是“扶汉”与“篡汉”的意识形态冲突。

建安十三年(208)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汉司空曹操废三公,自领丞相;其二是曹军南下,折戟赤壁。

十三年春正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魏书一 武帝纪》

赤壁之战人所共知,无须赘言。本文主要就曹操“废三公”事件始末进行探讨分析。

简要概括,即建安十三年正月,司徒赵温征辟曹丕为幕僚。曹操以“选举不实”为名废赵温。同年六月,曹氏废三公而自领丞相。

此事件牵涉人物极多,有曹操、曹丕、赵温、郗虑及荀彧。

曹操所谓的“赵温选举不实”并非实情。其真实想法,是避免曹丕沾染“汉官身份”,而以“丞相属官”或“魏王幕僚”的身份,完成篡汉大业。

换言之,曹操是要给曹丕写一张“干净的履历”,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无疑违背了曹操的心愿。

在最初设想中,是曹操为丞相、荀彧为太尉、郗虑为御史大夫。但荀彧拒绝合作,恩宠遂衰;太尉一职,也因此被废置。

本文共 2700 字,阅读需 5 分钟

赵温与“选举不实”

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与曹操的未来计划严重冲突。

赵温是司徒。相当于名义首相。

在两汉官职名称的不断微调中,大抵对应如下:

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大司马=太尉。

彼时的曹操是司空(御史大夫),其后来取代的,恰恰是司徒(丞相)赵温的位置。

建安十三年(208)正月,赵温征辟曹丕。此事引发政治地震,赵温本人遭到严厉的训诫打击,罢官免职,甚至连性命都丢掉了。

建安十三年,(曹丕)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献帝起居注》

《后汉书 孝献帝纪》与《魏书 文帝纪》记载此事,但未明言赵温授予曹丕的具体职位。

《后汉书 赵温传》则明确提到,赵温所举者、并非“孝廉”或“茂才”这种荣誉身份,而是征召曹丕为司徒幕府的“掾”。

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后汉书 赵温传》

掾即副官、佐官;也作为“曹”(办事处)的长官代称。

换言之,赵温是让曹丕充任“汉官僚属”,与其父共仕汉廷,共做汉臣。

曹操舍不得责罚的三大将 汉臣与魏臣曹操(1)

曹操以选举不实、废赵温

考虑到曹丕生于中平四年(187),被征辟(208)时已经二十二岁。两汉二十“弱冠”(行成年礼),这意味着曹丕在成年后、连续两年都未曾出仕。可知曹操对其另有安排。

曹操所谓的安排,就是让曹丕“保持干净的底子”,绝不能与“汉朝”有所牵连。

曹操的职位,皆来自汉廷授予,他自己的“汉臣身份”已然洗不干净了。因此要保护“嗣子”的履历清白,使其能够无所阻碍的实现篡汉大业。

这就和电影《教父》中的维多-柯里昂,希望幼子迈克可以通过服役、经商乃至参选进入主流社会,避免与黑道有所牵扯,最终实现家族洗白,是相似道理。

实际三国初代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父兄,均接受过汉廷职务。“以汉臣身份篡汉朝”的骂名,是三人极力避免的。故刘协逊位前(220),三人均不敢贸然称帝,只能关起门来以“王爵”甚至“侯爵”聊以自慰。

(曹公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书》

如果观察曹丕的履历,会发现其直到建安十六年(211)才出仕(是年25岁),且在“五官中郎将”的职务外,挂着一个“副丞相”的头衔。将篡汉的计划,明白无误地昭告天下。

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书二 文帝纪》

曹操舍不得责罚的三大将 汉臣与魏臣曹操(2)

曹操使曹丕为副丞相

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官僚属”的行径,未知是“误拍马屁”还是“故意刁难”。总之在曹操眼中,赵温无疑阻挠了自己的篡汉大业,故直接废黜,一撸到底。赵温同年即死。

(曹)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七十二。--《后汉书 赵温传》

考虑到同年(208)八月曹操杀名士孔融,同月南征刘表,十月又战于赤壁,心态之迫切,可谓溢于言表。孔融之死,也可以看作是赵温“暴卒”的注脚。

三公人选

三公的最初人选,是曹操、荀彧与郗虑。

从后续发展看,曹操所谓的“废三公”,仅仅废黜了“司徒、司空、大司马”的名称。

东汉以降,三公成为荣誉闲职,已不典事。其权力遭到尚书台、谒者台、侍中寺等机构的分割。又因外戚与宦官势力猖獗,大将军(内朝首领)与中常侍(高级宦官)亦兴风作浪。

注:大将军属内朝(亦称中朝)系统,三司属外朝系统。

三公的虚职化、荣誉化,其本质是皇权(外戚、宦官、尚书)与相权(三司)的博弈争斗。

曹操废掉的“三公”,实际是“三司”这种“有名无实”的职位,而保留了诸如丞相、太尉、司徒等“名实相符”的旧职。

从郗虑的履历可以看到,曹操保留了“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如果结合曹操本人的“丞相”,那么新的官职系统中,缺失的仅仅是“太尉”。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公为魏公。--《魏书一 武帝纪》

太尉的缺失,与荀彧有关。

荀彧虽是曹操腹心之臣,却心向汉室。其族兄荀悦是献帝侍讲,撰写《汉纪》与《申鉴》来讥讽曹氏野心,死于“废三公”的前一年(208),未知是否遭到隐诛。

注:荀悦履历记载,见《后汉书 荀淑传-附传》

为了拉拢荀彧,曹操曾不厌其烦地为其加官进爵,欲擢其为三公,乃至“前后十余次”。

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荀彧别传》

曹操舍不得责罚的三大将 汉臣与魏臣曹操(3)

荀彧让还三公,前后十余次

荀彧本传未记载曹操提供的“贿赂”具体为何职。但《魏氏春秋》却明确记载,司马炎篡魏前夕(265),通过魏帝曹奂,追赠荀彧为“太尉”。

太祖馈(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彧太尉。--《魏氏春秋》

可知曹操当年贿赂荀彧的、恰恰是“太尉”一职。

这也能弥补缺漏,解释为何新的三公系统中,有丞相(曹操)、有御史大夫(郗虑),却独独缺少了太尉。因为太尉一职,本就是曹操为荀彧所准备的。只不过二人关系已经闹僵,最终不了了之。

小结

曹操、曹丕、赵温、荀彧、郗虑之间发生的故事,其背后是“汉”与“魏”的意识形态争斗。

“丞相”即“司徒”,曹操相当于接替了赵温的故职。

“御史大夫”即“司空”,郗虑相当于接替了曹操的故职。

郗虑是曹操的鹰犬走狗,曾积极参与构陷孔融、鸩杀伏后等诸多逆举。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彼时的荀彧,不愿接受三公之位。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后汉书 孔融传》

(献)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后汉书 皇后纪》

曹操舍不得责罚的三大将 汉臣与魏臣曹操(4)

郗虑、华歆杀害伏皇后

因此,建安十三年(208)所发生的一系列官职变换,实际是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的完整计划。

曹操有心篡汉,因此需要保持曹丕的“履历清白”,借此将赵温免官(甚至杀害)。之后自己接任赵温的职位,并恢复其旧名(丞相),又擢拔爪牙心腹郗虑,接替自己的职务(司空、即御史大夫)。

荀彧因始终不肯接受曹氏提供的“太尉诱饵”,被曹操所憎,故太尉亦废置。

曹操与荀彧,曹丕与赵温,郗虑与曹操,同年看似毫无关联的五个人物,实际是“汉臣与魏臣”的身份斗争、“扶汉与篡汉”的意识冲突,非止书面寥寥数笔而已。

建安十三年(208)的宫廷争斗,波谲云诡、暗潮汹涌,激烈程度远胜赤壁鏖兵,颇值品味。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