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教版小学课本问题插图事件持续发酵,也因此拔出萝卜带起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很多不适合孩子读的书籍都被紧急要求下架,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儿童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好几部作品。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1)

令我不解的是,他的名作《狼王梦》,确实有些地方不大适合孩子读,一方面其描写动物届的弱肉强食过于血腥残酷,一方面大段对狼群繁衍、交配的拟人化描绘,让我这个成年人看了都觉脸上发烧,当初也曾纳闷,怎会推荐给孩子看呢?

但是,《最后一头战象》这部作品也入选了小学课本,我读过,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清清楚楚记得当时老师留了读后感,儿子发愁不会写向我求助后,我却把他教“”了的搞笑情形。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2)

《最后一头战象》主要内容讲的是,解放前的西双版纳,傣族的最高领主有一群威风凛凛的象兵。1943年,日寇侵占缅甸,铁蹄跨进了和缅甸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异常惨烈,最终,日本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70多具尸体,而我方的80多头战象也全部中弹身亡,鲜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战斗结束后,领主命人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20多米的巨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还在坑上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在搬运战象尸体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有一头浑身是血,被子弹穿过前腿的公象还在喘息,大家把它用车运回寨子,这是西双版纳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名叫嘎羧,好心的村民治好了嘎羧的伤,把它养了起来。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已至的嘎羧,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深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

小说虽不乏虚构成分,但文笔极好、感人至深,令我一个成年人读起来亦觉津津有味。大象有灵性、能像马一样上战场之事,最早我也是从一部小说中得知的,该小说便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记》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3)

《鹿鼎记》是金庸写作水准最高的作品,年少时我一经阅读便爱不释手,几乎三天三夜不能释卷,其中开篇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韦小宝模仿扬州茶馆里的说书人,给茅十八讲《大明英列传》的情节。

《大明英烈传》讲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率领众将兵赶走暴元的故事,其中沐英沐王爷“铜角渡江、火箭射象”是故事里的精华篇章。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4)

朱元璋打平天下建立大明,最后只有镇守云南、贵州的蒙古梁王未曾降服,他于是命大将沐英率三十万军马前去攻打,原书中这样写道,

“忽听得城中传来几声大吼,声音极响,既不是虎啸,亦不是马嘶。沐王爷一听,暗叫不好……”茅十八道:“那是什么叫声?”韦小宝道:“你倒要猜猜看……”。“沐王爷立即击鼓升帐,取过一枝金批令箭,说道:‘刘将官听令:令你带领三千士兵,连夜去捕捉田鼠,捕多者有赏,捉不到者军法从事。’刘将官道:‘得令!’接了令箭,便去捕捉田鼠。”茅十八大奇,问道:“捕捉田鼠干什么?”韦小宝道:“沐王爷用兵如神,军机岂可泄漏。元帅有令,照办就是”……

午牌时分,忽听得城中金鼓雷鸣,齐声呐喊,探子飞马回报:‘启禀元帅:大事不好!’沐王爷一拍桌子,喝道:‘何事惊慌?’探子说道:‘启禀元帅:鞑子大开北门,城中涌出几百只长鼻子牛妖,正向我军冲锋而来!’沐王爷哈哈大笑,说道:‘什么长鼻子牛妖!再探。’探子得令而去。

“茅十八奇道:“长鼻子牛妖是什么家伙?”韦小宝正色道:“我早料到你也是不识的了。这些家伙身子比牛还大,皮粗肉厚,鼻子老长,两根尖牙向前突出,一双大耳朵晃啊晃的,模样儿凶猛无比,可不是长鼻子牛妖吗?”茅十八“嗯”了一声,点点头,凝思这长鼻子牛妖的模样。

韦小宝道:“沐王爷自言自语:‘这探子是个胡涂蛋,少见多怪,见到骆驼说是马背肿,见到大象说是长鼻子牛妖!’”茅十八一怔,随即哈哈大笑,说道:“这探子果然胡涂,竟管大象叫作长鼻子牛妖。不过他是北方人,从来没见过大象,倒也怪不得。”扬州城说书先生说到“长鼻子牛妖”这一节书时,茶馆中必定笑声大作,此刻韦小宝依样葫芦地说来,果然也引得茅十八放怀大笑。“

——选自《鹿鼎记》第2回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5)

记得当年,我读到这段“长鼻子牛妖”的情节,也曾跟着十八哥一起哈哈大笑,原来,因云南地近缅甸,梁王向缅甸买了几百头大象,摆下了一个火象阵,明军都是北方人,从未见过大象,不由得心头发慌。而沐王爷早已成竹在胸,待得大象冲到十丈之外,命兵士将之前捉的一万多只田鼠放了出来,老鼠瞬间钻入大象耳朵,吃其脑髓,大象半点奈何不得。沐王爷便以此破了火象阵,活捉梁王,荡平云贵,从此世代镇守。

韦小宝模仿扬州茶馆说书先生“演播”的这段评书极其精彩,最后,直把肚里没多少墨水儿的草莽英雄茅十八听得哈哈大笑,连连称赞:“小宝,你说的故事当真好听。”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6)

我当时读到此处也有同感,觉得这《大明英烈传》的故事原本就很精彩,再加上韦小宝自己的即兴杜撰和一些插科打诨,例如什么“蒙古梁王名叫叽里咕噜花儿”、‘沐王爷隔江大战,三箭射死毛十八“之类, 简直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虽然这只是《鹿鼎记》刚开场之处的过渡情节,却已不经意间,向读者小小展示了一下中国自古以来的“茶馆说书”文化,尽显其作品的传统文化精髓。

沐英“火箭射象”之事,历史并无确切记载,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大明英烈传》中,似乎也没有这样的桥段,大概是在明朝平定西南的两次战争中,用兵之奇,不仅载入史册,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被说书先生们演绎出各种新奇古怪的故事。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7)

《还珠格格》第三部清缅象战

那么,大象是否真的能上战场呢?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书中,已有关于象的记载,传说春秋吴国伐楚,楚曾出动大象抵抗。《三国演义》也曾写道,蛮王孟获使用象兵出战,诸葛亮却羽扇轻摇一举破之,用的是喷火怪兽车将大象吓退。

公元970年,北宋灭南汉之役,南汉曾在莲花峰下列阵,布象群于阵前,宋将潘美命集中劲弩火箭射象,至南汉军溃败,不知此是否为沐王爷“火箭射象”故事的原型?

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象战,是大明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1575年,当时缅甸派遣十万重兵入侵云南,不仅占领明朝疆土,还在当地大肆烧杀劫掠,给云南地区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缅军之所以如此嚣张,就因其有数千象兵部队助战。古代骑兵对阵象兵往往处于劣势,因大象体形高大,冲击力比战马更强,所以象兵所到之处无坚不摧,中原的战马和军士无不胆怯,只能败下阵来。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8)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象兵

临危受命的老将军邓子龙却不急不躁、泰然自若,他在缅甸军队必经的一个狭窄谷地边设下埋伏,等到缅军进入后,就远远发射弓弩火箭,避免跟象兵贴身交战,待体型庞大的象兵在狭小的谷地间互相踩踏、死亡惨重之时,又命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柔软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折返回逃,将自家人马踩踏得血肉模糊。

就在缅甸军队大乱的时候,邓子龙率大军掩杀过去,缅军立刻作鸟兽散,大败而逃。战争结束后,被击毙的大象皆被烹为美食,犒劳三军,从此,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被永载史册。

回到本文开头,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抗战期间即是中国正面战场的大后方和重要的战略基地,由于毗邻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所以成为了中印缅战场的最前线,滇西一隅,甚至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长达三年之久,而滇南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曾遭到过外敌入侵,但最后,都以侵略者全部被赶出国境而告终。

这场最终的胜利,当然少不了英勇的战象们的功劳。之前提到的明清抗缅等战事,象兵都是以侵略者的面目出现,而发生在西双版纳的抗日战争,大象们却是一群英勇的卫国战士,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沈石溪整本书思维导图(小学教材毒插画事件该深究)(9)

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最终我以庄严的心态,认真教儿子写了一篇读后感,题为《不死的战象》,主题没忘表达上述精神,当然,为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里面没忘提到“长鼻子牛妖”的故事。

第二天,儿子一放学回家就兴奋地大喊,“妈妈,我的作文得了A !”

“哦?是吗?”我笑着问,“老师有没有说什么?”

“老师先问我作文是不是自己写的”,儿子回答,“我说是妈妈教的,老师就给我写了两句评语!”

我拿起儿子的作文本一看,见老师给的评语是,“确认过眼神,都是读金庸长大的人。”

呵呵,所以,最后请大家告诉我,《最后一头战象》究竟有什么问题呢?出了状况,整改、追究责任都是必须的,但矫枉过正就不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