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般制造业较少,民企不发达,收入不如沿海,在中西部有优势

武汉制造业有什么好公司(武汉一般制造业少)(1)

武汉的工资水平高不高?武汉的工资水平当然不算高,这是最基本的事实。跟沿海城市相比,武汉的工资水平不仅不算高,而且还有点低。

干同样的岗位,我和在青岛的同学相差二十几万。

同样的二本院校新毕业生,在武汉可能才五千左右,到江苏沿海小城可能七八千甚至更高。到了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城市,一般就过万了。

这个很正常,地域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沿海地区早发展二十年,如果连这点优势都没有,那真是白发展了。

武汉的平均工资,在中西部地区应该是最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也就比长沙低一点。很多网友说,武汉2020年的数据完全可以不予考虑。到明年年初,我们可以再看看最新的数据,也许会有所改变。

不过,武汉的中位数工资很低,不到4000元,比成都还要低一些,这也是事实。这一点确实让我很诧异,因为我在武汉确实没有见过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人,包括在餐馆、酒店当服务员的这些人。即便是小区门口的保安,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四五千块钱的工资。

在网上,只要谈起成都等城市的工资,感觉个个都是高收入群体。只要说起武汉的收入,感觉个个都是低收入人群,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收入低消费高,活不下去了,只好跑路。成都的收入未必比武汉高,网友们非常幸福。武汉的收入未必不如成都,网上却哀嚎一片。人还是这群人,阶层还是这个阶层,这之间的差距真是太大了。

武汉制造业有什么好公司(武汉一般制造业少)(2)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

成都的中位数工资有4500元左右,这是正常水平,因为上海也就6000多元。别看武汉和成都之间只差了几百块,对于一个底层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钱。

从推动城市的发展上来讲,我信奉精英推动理论,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看排在前面的20%的人,其他人干的基本上都是辅助性的工作,是为这20%的人服务的。

但是,从民富的角度来讲,大家都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这进程中,我们一个也不能落下。

据我了解,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般制造业的工资在4000元到7000元之间,高技能和管理人员工资更高,过万很正常,一般就是五六千的样子。因为武汉的一般制造业过早地被转移到了汉川、鄂州、孝感、潜江、仙桃等地,导致武汉中间收入群体也就是月薪五到八千的这部分人数量不足。中间收入群体不占主流,就像一个哑铃一样,两极分化很严重。较高学历和能力的人,占据了含金量较高的岗位,而学历与能力都一般的人,就只能拿一般的工资待遇了。于是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体制内和优秀民企工作的人,收入待遇普遍还可以,而从事一般服务业的人员,收入普遍不高。这可能就是武汉工资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

武汉制造业有什么好公司(武汉一般制造业少)(3)

有个叫做“拜一刀1972”的网友留言说:武汉两级分化严重,因为武汉高学历人才多。那些高收入的企业双211是基本门槛,同样的收入在深圳大专就行了。

他说的没错,武汉人才内卷的问题也确实比较明显。一个大专生或者普通二本毕业生,在武汉的收入可能就是五六千六七千,而在深圳等发达城市,可能就过万了。同样的月薪,在武汉可能至少要211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

而且,据我所知,武汉确实有很多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干着和专科生差不多的工作。武汉大学生太多了,也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内卷。

再有就是,很多单位不按标准给员工缴纳社保,很多都是按最低标准缴纳,导致统计不准。武汉有大量的劳务派遣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都是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而这些在体制内做协议工的人,实际工资跟正式工差不多,比统计中显示出来的数据要高得多。

举个例子。某人在武汉某大型建筑企业工作,非正式工,社保由劳务派遣公司代缴,但他的实际收入,可能和某公司的正式工相差无几。除了社保较低,公积金较少或者没有,其他方面与正式工都差不多。也就是说,某人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可能过万了,但统计数据显示只有三四千。

武汉是建筑业最发达的城市,建筑从业人员非常多。如果考虑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比较多的因素,这个群体还真不少。这可能也是拉低武汉中位数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有人说,武汉留不住人才,主要就是工资太低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武汉的工资待遇确实是太低了。从高端人才的角度来看,武汉的收入远不如沿海城市。如果不考虑家庭、文化、岗位、前途、房价等因素,只看收入的绝对值的话,武汉肯定是比不过沿海地区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沿海地区一个月多一两千两三千,这就是吸引力。为什么中西部地区有那么多人去沿海地区打工,时至今日都是如此,主要还在于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

湖北省总人口本来就不多,被沿海地区吸走一部分,对于湖北和武汉的发展,肯定是有很大的不利的。河南被吸走的人更多,应该有接近2000万,但河南总人口过亿,扛得起其他地区的虹吸。所以,尽管郑州常住人口只占河南省的12%左右,却也有1260万,七普时比武汉还多,现在应该已经被武汉反超了。

同样的,四川人口多,即便被吸走1000多万,也不影响成都的人口数量。整个四川盆地,就只有成都这个城市还不错,所以更能吸引人员前去就业。

成都的工资待遇并不比武汉高,但是,因为四川盆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且距离遥远,本省人还是有很多愿意在成都打工,而不是去收入更高的沿海地区。

道理很简单。从四川去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比从湖北去这些地方要远得多。距离意味着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这也是很多人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因此,四川人在成都打工,回老家更为方便,次数也更多,也就是说,有些农民在城里打工的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照顾家里,这是在外地打工的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湖北比四川更容易出现人口流失,武汉比成都更难吸引劳动力。这一点,从两地巨大的人口差距就可以看出来。

武汉制造业有什么好公司(武汉一般制造业少)(4)

那么,面对整体收入不高、中位数工资偏低的现实,武汉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宏大而间距的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个人认为,武汉要增强吸引力,留住更多的就业人口,关键还在于健全产业链,提升产业能级。

我前面已经说过,武汉因为缺乏一般制造业,导致中间收入群体较少。因此,武汉要加快健全产业链,以制造业吸纳本市郊区和周边市县的人口。我的意思不是将这些一般制造业搬回来,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是要不得的。武汉要做的,就是多吸引高端制造业企业落户,大力推动前沿技术转化为制造力。

当然,武汉在吸纳一般人员就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我前面说过的,我和大学同学干同样的岗位,在同样级别的单位,但他的收入比我高了二十几万,这样的地域差距,武汉也要想方设法去弥补。如果这块短板补不上,那么,武汉就不是留不住人了,而是留不住人才了。

这些年,武汉每年留下了差不多3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汉率达到了65%以上。不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武汉在留住人才方面的努力都是看得见的。有人说,武汉最多能留下30%的毕业生,我不知道他的脑子还停留在哪一年。

到2025年,武汉还要再留下不少于120万名大学毕业生,前后十年,一共留下300万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学子留汉”工程,力度不可谓不大。

不过,留住大学生不能停留在毕业的当年,而要从长远考虑。说得更明白点,就是要做到待遇留人、管理留人、战略留人、文化留人、情感留人。这五个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待遇留人这一块,我从一个在武汉工作了十几年的半老员工的切身体会来说,确实还有待提升。

什么情况才算做到了待遇留人呢?我个人觉得,在三年之内,武汉的平均月薪增加不少于3000元,达到12500元以上,中位数工资增加到5000元以上,才算实现了待遇留人的目标。当然,这个难度非常大,如果真的实现,那真是质的飞跃。

不过,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2019年,光谷的平均年薪就有差不多22万,充分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工资优势。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武昌区、江汉区、江岸区都可以跟进,持续发力。尤其是科研机构、总部和高端制造业比较多的几个区,努力一把,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武汉的平均月薪超过1.25万元,武汉的人才吸引力将大大提升,那些“南飞雁”与“东流水”,也一定会逐步回归。(2021年11月29日于武汉地铁三号线)#武汉爆料##武汉##成都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