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牛王去世500人赶来送葬(27岁牛王去世)(1)

万物皆有灵,也会求生,惧死。在熟悉的动物中,国人似乎对牛的认同感很是强烈,多予以赞美言辞,再三固定好牛那以踏实勤恳的正面形象示人的惯常思维,使之随着时间推移深入人心。

这也与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相关,农民需要借助牛的力量来活动。牛看上去似乎永远是沉实的,其实它骨子里也蕴含着“烈性”,如果以此做它用,可以成为引人瞩目的斗牛。在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乌响村,就有一头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斗牛”。且称它为牛王,也配得起这个极为霸气的头衔。

虽说牛王已于七年前5月17日下午4点整不幸病逝,可回顾它在那不算很长久的27年留下的足迹,真是活也潇洒,死也得体。该说是牛王遇到了两位慧眼识金的好主人,还是它的主人有幸饲养了这样一头勇猛善战的好牛,或者是牛与人之间相互成就,铸就了这么一则人人乐道的美谈。

牛王由乌响村村民李正书、李应军两家饲养。当地有关于斗牛的传统风俗活动,健壮的牛王才得以施展身手。与闻名世界的西班牙“人与牛斗”比赛截然相反,那里是一群水牯牛以角相抵争胜论负的“东方式斗牛”的形式。得胜者就是当之无愧的牛王。

27岁牛王去世500人赶来送葬(27岁牛王去世)(2)

从2000年到2009年,先后参加了黔东南和铜仁市20场的大决斗,屡获佳绩,相当辉煌,不仅夺取了雷山县、凯里市、台江县等地多个响当当的牛王名号,更在期间为主人们赢得了总共13万多元的丰厚奖金,可谓名利双收,一生精彩如行走的名侠,所到之处剑指锋芒,笑傲江湖。

牛王,浑身毛色发黑,除了头顶一对特别显眼的长犄角以外,可能也与其它同类差异不大。始终认为牛王和其它中国牛一样很接地气,脏了也觉得这才是待在自然的模样。欧洲牧场上的乳牛光泽太干净,也过于悠闲了,总给不了人很信赖的感觉。

起初看它,也许有点难以想像牛王在赛场上威风凛凛的模样,但毋庸置疑,它确实是一个值得中央电视台、民族画报等媒体多次对它采访报道的可贵存在。这不只是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关注,也是对牛王强大实力的认可。

虽然年纪渐渐增大,退出斗牛一事后,牛王依然受到了主人们的周到照顾,最后也是寿终正寝了。之后,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主人们为牛王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整体流程遵循规矩,有抬殡,送花圈者也大有人在。

27岁牛王去世500人赶来送葬(27岁牛王去世)(3)

为什么呢?对于当地苗族人而言,牛是他们信仰的图腾。他们敬牛、爱牛,喜欢通过以牛相斗选出优秀者,来展示苗家人崇拜的力量和勇敢。而当中“佼佼者”——载誉多年的牛王毫无例外就会被视为他们尊敬的对象。

因此当地村寨采用了最高的下葬礼仪送牛王入土,并立一块内容是“雷公山牛王墓”的石碑,强烈彰显了它生前的伟大。整体流程非常客气而有规矩,有壮年男儿抬殡,送花圈者也有人在,可见其心之诚。

大多数不太知情的人对此自然会认为有点奇怪。其实想想,这头斗牛做到了极致,那它就足以享受来自全村和全国斗牛爱好者500多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崇高礼遇;足以让人们因不舍它的离去而伤心落泪;足以清明时分来时,当地人都会在坟前虔诚祭祀,用心悼念。

很多人惊异它只是一头牛,却忽略正因为是牛,更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会赢得人们的一致认可,走得如此体面风光。《活着》有一段是讲福贵看见一头老牛在准备被屠宰之前歪着脑袋吧啦吧啦掉眼泪了,就买下了它。牛是通人性的,知道是福贵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福贵身上靠,亲热得很。

27岁牛王去世500人赶来送葬(27岁牛王去世)(4)

从此老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一同度过残生。人类创造爱这个字眼,却可能因种种因素再三斟酌,有所取舍。而对这些动物来讲,多会“笨拙”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情,爱就是本能,它们不需要掩饰。而能做到像李应军和李正书那样爱牛王也是不易的,他们与牛王的地位是平等的,牛王就是他们家族中的一员。牛王走了,就跟家人走了无二,举行这样有排面的葬礼,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尊重。

有张照片上是拍牛王在前头悠悠地走,它的主人就在后面一脸骄傲地跟着。旁边还有一位摄影师。也许这头牛刚刚结束了战斗,又得到了好名次。它有点累了,回家后睡一觉,主人会好好照顾它的。越联想,越触动。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时原比人与人之间更纯粹,不掺一点杂质,人有利益冲突,而动物只会执着地守着身边所爱的人,不离不弃。更有甚者,生死相依。世界上从不缺乏这种真情,因为它们的心思真的再简单不过了,就是和主人尽情快乐地生活。

27岁牛王去世500人赶来送葬(27岁牛王去世)(5)

究其背后,这也提供了一种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的探讨方式。世界规则免不了弱肉强食,却不意味着人就可以肆意藐视朝夕与共甚至经历波澜的“好朋友”们。人这辈子有家人,会结交朋友,身边的动物只占了心里角落的一块,而它可能就把主人视为生命中的唯一,直到尽头。

和牛王一样,警犬和工作犬也是能很好地帮助到人类的。悲伤的是它们大多数先离开人世,寿命相对来说实在太有限了。再糟糕的莫过于患上严重的病症,以及意外牺牲在岗位上。走了以后,也会为铭记它们这些出色的“英雄”而立碑。所以,往往是这些动物们为人类付出了很多,它们理应得到人类发自肺腑的敬意。

对于牛王的生与死,或作奇闻,或往下挖掘,结合周围实际,就会懂得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有多善解人意了。不要辜负这片热情,请学会认真回报,像那场全体为牛王默哀的“葬礼”。

文/羽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