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有难处,自己不资助会觉得羞愧。”

赤诚之士张光付:爱己及人,舍己为人

文/本刊记者 刘善伟 通讯员 黄增福 陈鹤东

世间有大爱,爱己及人。更高尚者,舍己为人。

第22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政治指导员张光付,对自己很节俭。

入伍十四年来,他只给自己买了三套衣服,“入伍时一套,结婚时一套,提干一套。”

张光付对有难处的人很慷慨。

入伍时工资每月90多元,现在每个月八九千,除了一部分邮寄给父母,他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自己遇见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年他累计捐出31万余元,近乎他的全部收入。

张光付葆有赤子良知:“如果看到别人有难处,我有钱不帮,会愧疚得睡不着觉。”

见不得战友为难

张光付,河南邓州人,1987年出生,祖籍湖北。

早前,张光付的爷爷奶奶逃荒到河南邓州,缺衣少饭,乡亲们送来红薯面和旧棉花,帮助一家人渡过了难关。

训练中的张光付

救火救人,奋不顾身

在他人生命财产面临危险的一刻,只有真的勇士才会义无反顾。

2009年5月底的一天,张光付回邓州市彭桥镇禹南村休假。中午他正吃着妈妈的手擀面,外面突然传来救火的喊声。

他跑到院子里一看,南方麦田的方向浓烟滚滚,抄起扫帚便奔向火场,一个人扑了十几分钟,乡邻们才陆续赶来,近千亩连片麦田得以保住。

但张光付的眉毛烧焦了,胳膊上全是水泡。

2010年,抚顺市“7·31”抗洪抢险中,张光付带领党员突击队奋战10余小时,成功解救被困群众200余人。

“洪水齐腰深,还在不断地上涨,但作为军人,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张光付说。

有时是职责所在,有时更是一颗温暖心的自然反应。

2011年初春休假,张光付陪着妈妈去集市上买菜,走到乔营大坝东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位大爷汉带着哭腔喊:“救命,来人呀!”

张光付跑上大坝,一辆水车停在坝上,临近的水面正冒着泡,来不及脱衣服,他深吸一口气,跃进水里,沉到2米多深的水底,10多秒后,摸到一条腿,救人上岸。

孩子的姥爷见张光付的裤子上全是血,以为孩子没救了。

大家又是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又是倒挂吐水,张光付的妈妈抽空把他的裤脚挽起来,“血是我儿子流的,你家的小孩没事。”

张光付跳进水的时候,膝盖磕到了一块石头,但因为救人心切,竟一时没感觉到疼。记者采访张光付时,他拉起裤腿,一块鸡蛋大的伤坑,清晰可见。

忠心耿耿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赤诚之士张光付)(1)

申家福夫妇去世前,一直得到张光付(中)的照顾 裴晓伟 摄影

出手相助,直至生命的尽头

遇到他人有难,善良的人会出手相助,但持之以恒相助却需要毅力和情怀。

张光付调到生产中队那年秋季的一天,排长领着大家修菜园。中间休息时,张光付看到相邻的山地上,有位高高瘦瘦的农民正往山下扛玉米,扛一段就得歇歇。

张光付向排长请假过去帮忙,从此,一直到2011年张光付调离中队,每到农忙时节,瘦高个郭俊清的田地里就能看到张光付的身影。

“山坡陡峭,收秋的时候,驴车上不去,他陪着我往下背。一帮就是三年,他看不得我这个瘦弱的人干不动农活。”郭俊清这样说。

帮人三年不容易。对一位贫苦老人,张光付照顾他到生命的尽头。

2008年7月的一天,战友袁起辉割庄稼的时候伤了手,张光付陪着他去医院。在医院门口,他看到了申家福。

“当时申家福穿着膝盖处破了的裤子,身材瘦弱,背着老伴看病,上台阶时一个趔趄险些跌倒。”张光付赶紧跑过去,替换下大爷,背着大娘挂号。

申家福的老伴赵淑芬,双腿股骨头坏死,申家福有肝病,因为缺钱,只买了些药物回去。看着申家福为难的样子,张光付抢着付了700多元的医药费,还留下了两位老人的地址——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中和村。

一个周末,申家福正扫着院子,一抬头,看见了双手拎着米面的张光付。

家徒四壁,只有一台黑白电视,赵淑芬躺在土炕上,动也动不得,“只能看看电视,医生说养病有好心情,自己调节吧。”

从此,稍有空闲,张光付就去看望申家福、赵淑芬,帮着干农活、送米面、买药物,还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崭新的彩电。

2009年底,张光付拿出自己积攒的一万七千元,又借了一万,凑足钱给赵淑芬做了腿部手术。到春节前,赵淑芬已经可以拄着拐杖下地了。

“孩子,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们都不好意思呀。”

“以后,我做你们的干儿子吧。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别人认干爹干妈都能有些好处,你认了干爹干妈却是来帮我们看病、干活,委屈你了呀。”

屋漏偏逢连夜雨,申家福2013年患了鳞癌,张光付出钱陪他做化疗,给老人买药减轻痛苦。然而不幸还是来临了。

“那一天是2016年4月30日,心里忽然莫名地惦记他们,就赶了过去。老人是7点多去世的,我赶到的时候8点多。”

村人按习俗,让张光付铲第一锨土。老人的女儿长期在外打工,生活紧张,“哥,你对二老的付出比我多,这第一锨土一定要你铲。”

申家福离开后,张光付仍定期去照看赵淑芬,“本打算2018年底,给大娘的另一条腿做手术,让她可以离开拐杖,但2018年夏天她就去世了,走之前叮嘱我多照顾自己。”

给予未来的希望

有些人,张光付资助他们到生命的尽头;有些人,张光付带给他们未来的希望。

2009年,张光付的脚在生产中受伤,瘸着腿去医院。公交车上,听前排一位中年男人正声音低沉地吐槽:“我是真不想活了,拖累人,家里人跟着我受苦。”

下一站,邻座的那位下车,张光付跛着腿坐了过去,“大哥,你有啥难处?”

“我三年前患了痛风、类风湿,家里几十只羊、猪和房子全卖了,现在村里租着房子。”“大哥,你住哪?别想不开,我会帮你的。”

“我住抚顺市千金乡后邓尔村,叫张永山。”说完,张永山扭过头去不再说话。

一周后,张光付拎着米和油来到张永山家里的时候,病人已全身浮肿,坐起来都费劲,流着眼泪说:“没想到你真来看我了,你看我现在这样,几次想多吃几片药了结了,但放心不下她们娘俩,媳妇得过腺癌,孩子还在读小学,学费都成问题了。”

“哥,你放心,病可以想法治。孩子的学费我来出。”张光付掏出500元:“以后,我每月支持300元。”

张光付领着张永山四处求医,但始终不见好转,直到隔年,张光付的父亲找到了一位专治痛风的老中医,买来药,张永山试吃了一个月才渐渐痊愈。

张永山的中药不能停,一年的医药费三千元,张光付出。张永山的女儿读小学、中学,张光付每月支持300元,去年上了大学,张光付每月支持500元。

张永山一家人已从崩溃的边缘走向正常。

在云南丽江黎明乡黎明中村的云旅希望小学,提起张光付,几乎无人不知。2012年,张光付被保送到成都武警警官学院,进修期间,他与这所小学结缘。

那是在2013年4月,云南电视台联合成都武警警官学院拍摄《士兵突击》,在云南丽江拍摄期间,有次路过黎明乡黎明中村的云旅希望小学,张光付又发现了自己“见不得”的事。“小学生们走在放学的路上,有的鞋子破了,露着脚指头,有的膝盖上有洞,多数孩子没书包,有的拎着塑料袋装书,还有的孩子干脆把书一卷塞在裤袋里。”

抽空,张光付找到了校长,学校有289名学生,张光付买了290个书包送给孩子们。

张光付请校长挑选了贫困生,总计资助14人。刚买完书包,张光付囊中羞涩,每人每月支持100元,后来情况缓解,张光付每月资助每名孩子200元。

现在,张光付资助着云旅希望小学的21名困难家庭子女,每月4500元雷打不动。

有一种爱,舍己助人,有一种爱,持之以恒。那是生命和人性的高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