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网上看到关于重阳节由来的文章,其中在关于《吕氏春秋·纪·季秋纪》的内容有两处错处,且为通错。小记一篇重阳节文章,希望对需要者有所帮助。
在讲述重阳节的由来之前,先说说网络上多存有的两处误区。
屈原
误区一、重阳节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远游》
据现有的史料,重阳二字的出现,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时期屈原的《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因此多有人认为这记载的是重阳节,如果理解其句意便不会出现这种误解。译:积集九重阳气进入帝宫,探访旬始星参观清都天庭。这里的“重阳”是指天。古人认为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称天为重阳,此“重阳”非重阳节。
误区二:重阳节一开始就定在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时间起初并不定在农历九月初九。据现存的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战国时代就有在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纪·季秋纪》中收录:“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网络上此二处多为“命家宰”和“是日也”,原文当为“冢宰”——古代官职,“是月也”符合全文的行文格式,全文只说九月,并无提到具体日期。)
这里描述的就是九月祭飨天帝,以谢天帝恩德,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存在的原始形式,只言明在九月,并无明确某日。
(译: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这个月,天子要遍祭五帝,并命主管官吏用牺牲祭神。事毕,向天子禀告祭祀已经齐备。)
一、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文化。(楚史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文王于九月九日,迁都于郢。逢九月九,文王要回重阳祭祀前人。)重阳节的真正出处难以考究,现讲述世人多认可的说法:
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从人与自然时序的意识联系入手。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
有学者提出,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人对"大火"的祭祀,是祭拜火神的节日。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火神的休眠,意味着肃杀冬季的来临。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奠火神仪式,祈求平安。
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是极重视先人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依靠祖先总结的经验、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耕种技术。因此,感怀祖先、发扬其精神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传承。
先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易经》中“阳爻为九”,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两者的共点是“九”为极数,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古代的帝王将其与自身联系,称自身为“九五至尊”。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两阳相逢,故为“重阳”,也称“重九”。“九九”与“久久”谐音,自然易与长久长寿相联系。
综上三大因素,在一年之中择定九月初九这一日子来祭飨天神、感怀先祖、祈求平安长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重阳节始于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至唐,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唐以前,为贵族士人阶层的祭祀活动),与中和节、上巳节并称为三令节,此后历朝历代沿袭。
二、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
登高、佩茱萸
西汉时,长安近郊有座小高台,逢九月九日,人们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由此而来。到了三国两晋时期,登高的范围被扩大至登山。《晋书》中记载司马朝代大将桓温于重阳节带领参军盂嘉、幕僚登龙山摆宴会。
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可以入药,有驱蚊杀虫功效。在医术相对落后的年代,虫蛇的叮咬是会致死的,因而茱萸又称为“辟邪翁”。在汉代,人们将茱萸切碎装在佩戴的香囊里。晋朝以后则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了东汉桓景刺瘟魔的故事,其中有一情节: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领妻小、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众人,告诉大家,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就不染瘟疫。这则故事虽奇异荒诞,但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菊
花糕、菊花酒
重阳节自古就有传统的饮食:吃花糕、饮菊花酒。
汉代就有吃花糕的习俗,称为“蓬饵”,用蓬草的叶子和黏黍米(即糯米)制作的花糕。到唐宋时期,花糕的样式繁多。武则天就曾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百花糕,赏赐于臣。重阳节又有女儿节的别称,因为重阳节这天出嫁女要回娘家过节。九月九日,民间有习俗要将做好的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儿女的额头上,并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
菊花是一味传统中药,古人认为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所以菊花又称为“延寿客”。秋季是菊花的季节,除了饮菊花酒,贵族士庶有赏菊的习惯。
羊肉面
秋天是畜牧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有温补功效,食之可以御寒。
“羊”又与“阳”谐音,与重阳相应。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之意,与“九九”相应。所以就有了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的说法。富裕的人家在重阳日会办以羊肉为主的宴会;普通的家庭会在当日吃羊肉面。
重阳节的来历难以考究,几次民族大融合为其赋予别样的寓意与故事性,但也为后世对其由来的探究增添难度。不管重阳节的由来为何,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中国漫漫数几千年的祭祀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感谢,对先祖的感怀,对祖辈精神的传承。
现今,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美德,我国于2013年7月1日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将重阳节定为我国“老年节”,在原基础上更添一层新的寓意。
篇外话:
对重阳节来历有所兴趣的,推荐你们第一了解下巫楚文化。巫楚文化异于周文化,中原人崇尚人,由中原的神仙为人修炼而成便直观地体现这一点,而巫楚文化崇尚的是鬼神。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承楚制,使中原文化受其影响颇多。第二了解道教文化,我国很多祭祀活动都有受到道教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