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普遍认为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五柳先生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说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和规划未来。清代学者林云铭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陶渊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足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此文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首先立意新奇剪裁得当:《五柳先生传》是作者以自况之作为目的,托空寄意。所以既不太虚,也不太实。太虚、扑朔迷离,则失之晦涩;太实、笔笔写真,一看即破,则索然无昧。
开头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仅立意新颖,而且诙谐有趣。最后用“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两个问句结尾,含蓄蕴借、余味无夯。全文围绕“不慕荣利”这一主题写了读书、饮酒、安贫、著文等四件事,详略得当落笔有致。
其次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五柳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对其居室、衣着等外在形象,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曾引起后世许多诗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曾说“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第三此传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一篇寄托诗人平生理想与志趣的传记,在一般人写来,免不了要洋洋洒洒地作长篇大论,但作者抓住足以表现人物本质的主要事件,仅仅用了173字就概括无遗,其用笔之经济,实在堪称精炼。
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南朝宋初期文学家,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陶渊明生活的晋代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饮酒》、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