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古名茅滩场,元末明初战乱纷飞,老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荒,人们将这一带叫做茅滩场,茅滩场指的是土地抛荒、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地方。战乱退去,百姓纷纷回归茅滩场,因茅滩场名字听起来不雅,人们用谐音改名毛坦厂。朱元璋跟陈友谅作战时,陈友谅就在这一带很优雅的摔下马,然后很绅士的死去,毛坦厂镇的历史底蕴还是很浓重的。
毛坦厂镇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尽管取名毛坦厂,但工厂几乎跟这里无关。60年代由于国防建设需要,华东局决定在皖西大别山腹地建立以装备步兵为主的轻武器生产基地。轻武器生产基地是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涉及到火药、子弹、枪械、火箭弹、配件铸造、电厂等总计有30多个工厂,其中一家配套厂就落户毛坦厂镇。
1968年12月初,考察小组来到六安专区六安县毛坦厂公社,遵照中央提出“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进行选址。毛坦厂公社四面环山、中间平坦,不利于建厂,经向导的指引,来到李家冲大队,有水源、有森林且又靠山,很符合中央提出的选址要求。考察小组经过一番取证后报告华东局,没过多久建设队伍就浩浩荡荡地进驻李家冲大队。
经过大半月的奋斗打开三通(通水、通电、通路),1969年3月份省建筑队入驻,开始修建生产区的厂房、机修房、储存库、办公楼等建筑物,地方武装部组建的民工营负责建设职工生活区。东北边境发生珍宝岛事件后,中央领导嗅觉到战争即将来临,便下令尽快做好备战工作。不巧的是美国几艘参加二战的破船游弋台海,华东局将中央的指示急促地下发到各个建设单位。
为尽快完工,建筑队、民工营、援建单位的职工在没有基建设备的情况下,靠肩挑、铁铲、手推车等工具,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将工程完工并交付,并于1972年的1月份投入使用。起初取名国营利群铸造厂,军工代号9419,后更名国营利群机械厂。利群机械厂是军工单位,保密级别相当高,为此还有一个排的兵力驻守。
安保任务相当的严格,进入厂区有三类通行证,一类通行证是职工进入生产区用的。二类是办业务用,手持二类通行证的只能去办公楼,三类通行证只能在生活区内使用。生活区有商店、澡堂、食堂、电影院、大礼堂、子弟学校、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即便是职工家属,即便有通行证,家属们也极少走出厂大门。
利群机械厂主要生产零配件,同时生产汽车修配件,并有机床维修和汽车维修等业务。高峰时职工超过千人,生活区内有近4000人。4000人的生活区,就像山里的小城,而且还是灯火通明的小城。70年代、8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特别是电力资源相当的紧张,农村漆黑一片,但利群机械厂就像是不夜城。
机器轰鸣、车水马龙、职工忙碌的身影,这等景象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过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特别是美苏筹备星球计划后,两大强国只想解决天上的问题,地上的问题就闲置下来,使得我国得到喘气的机会。尽管还有中越边境的打打闹闹,但战场主动权在我国手上,边境战场也就成为我国练兵场所。国际环境出现变化,建国方针也随之做出调整,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80年代后大部分的三线厂军转民,特别是小三线几乎都转为民用。利群机械厂军转民后主要为淮海机械厂(9356)生产飞虎微型汽车车厢总成、后悬架总成、制动鼓等,同时还为省第二纺织机械厂生产粗纱机配件及随机配件,并自研开发针织机械金银线机等产品。90年代国家对三线产业进行调整,三线资源以撤销、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1990年,利群机械厂跟马鞍山机床厂合并,并于1992年开始搬迁。
1992年开始陆续搬迁,1995年搬迁完毕,合并后改名马鞍山机床总厂,2002年改制后更名万马机床,2016年被大型企业收购,利群机械厂就此走完三线建设历程。工厂搬迁后留下的资产交由地方管理,这里远离城区,交通不便,难以二次利用,大部分的建筑都处在闲置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自然坍塌。三线建设是一段热血青年编织而成的历史,更是一段刻苦铭心的文化,学之不尽、用之不完,如有机会何不前去参观三线建设遗留的痕迹,或许会让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