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林荣多年来,笔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以鲁迅先生为圆心的民国作家身上,他们之间的相识、相交与相离意味深长,其中“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语)比比皆是,大有意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鲁迅味蕾上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鲁迅味蕾上的乡愁(鲁迅味蕾上的乡愁)

鲁迅味蕾上的乡愁

作者:薛林荣

多年来,笔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以鲁迅先生为圆心的民国作家身上,他们之间的相识、相交与相离意味深长,其中“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语)比比皆是,大有意趣。

有一次,笔者见到鲁迅曾经发给姚克的饭局请柬,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鲁迅参加的饭局整理出来,一定非常有趣。于是,就写了一批文章,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一俟机缘足具,即组织成书,付梓印行,叫《鲁迅的饭局》。

鲁迅的饭局一头关联着日常饮食,一头关联着很多重大的现代文学事件,是对日常鲁迅的平民化书写。比如,含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这首诗,是“达夫赏饭”的产物。

1932年一天,上海,“达夫赏饭”。散席时,郁达夫拿出一幅素绢,请各人题词留念。鲁迅当场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郁达夫,字的上角写有“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八个字,以记录这是郁达夫请客时所写。当年“达夫赏饭”之局引出了鲁迅三幅疏朗有致、静穆浑然的墨迹(分别写给郁达夫、柳亚子和杉本勇乘)及他和友人的三首名诗。

鲁迅在家中请客与艺术活动息息相关。北京时期的鲁迅,极少在家里请客。一次,他置办了家宴,要请陶元庆。鲁迅日记载:“晴。星期休息。治午餐邀陶璇卿、许钦文、孙伏园,午前皆至,钦文赠《晨报增刊》一本。母亲邀俞小姐姊妹三人及许小姐、王小姐午餐,正午皆至也。”这次专门招待陶元庆的家宴,是在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在西三条胡同的新家召集绍兴同乡共同过的第一个春节,桌上的菜肴也是绍兴风味,席间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陶元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书籍装帧设计大师,鲁迅对陶元庆的美术作品十分赞赏,评价其作品:“……作者是夙擅中国画的,于是固有的东方情调,而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渗出,融成特别的丰神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陶元庆先后为鲁迅创作了《彷徨》《朝花夕拾》等封面画。《朝花夕拾》的封面以亭园草木衬以古装仕女,寥寥数笔勾画出了颇有中国风味的景色,图案精巧,神灵飞扬,赫然有宋词之风。

鲁迅的口味比较重,他老说什么东西没味道,就像《在酒楼上》开头所说:“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从鲁迅的饭局可以看出,他对饮食很懂,很挑剔,也比较讲究。

鲁迅在上海的最后9年间,最看好的两家饭馆,除了家乡风味的知味观,就是豫菜馆子梁园致美楼。据笔者统计,1934年到1935年,鲁迅曾6次在梁园请吃或吃请。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比肩,鲁迅很喜欢这道菜。

当然,鲁迅最喜欢的还是家乡菜。绍兴的臭豆腐、梅干菜扣肉等承载着他的乡愁。鲁迅味蕾上的乡愁,早在他初进北京城的时候就开始了。1912年最后一天,“晚铭伯招饮,季巿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鲁迅初到北京,几次小饮小聚都在绍兴饭馆中进行。杏花春的拿手菜是熘鳝片、烤鳝背,颐香斋的拿手菜是红烧鱼唇、烩海参,都是比较高级的。鲁迅小说中绍兴美食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比如《阿Q正传》中写道:“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虽是小说,却完全是写实。虽是写实,却用近乎夸张的笔法,从“半寸长的葱叶”和“切细的葱丝”上分出城里与乡下的不同来。处处无闲笔,极其高明地映射出鲁迅味蕾上的乡愁。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1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