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的起源为何呢?
年关前从尾牙开始到过新年,是一年中“打牙祭”──享用丰盛菜肴的旺季。追根溯源“打牙祭”这个词儿也是来自这时节。
我们偶逢聚会或是庆贺喜事,常会一群人一起吃吃喝喝,就说是“打牙祭”。的确,吃吃喝喝离不开“牙齿”,那么“打牙祭”是从牙齿来的联想吗?还出于巧合呢?
“打牙祭”的说法由来“打牙祭”的说法由来已久,和“作牙”有关,不过“作牙”本字是“作迓”。“作迓”是作什么用呢?它是祭拜土地公的仪式。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台湾一带有“作牙”的习俗,商号一般在黄历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作牙”,年中还有“头牙”、“尾牙”的大祭,是最盛大的。
那么为什么是商号“作牙”呢?《台湾省通志》解释“作牙”:“土地公亦为商人所崇拜之财神。商家例于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馔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运之意。”又说:“二月二日之迓礼,曰头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礼,曰尾迓”。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故而以“作迓”迎福运、迎财运。怎么说呢?“迓”是迎接的意思,《尔雅‧释诂》:“迓,迎也。”“作迓”是“迓迎福德正神”的意思,寄寓迎福、迎财的意义。“作牙”是民间的俗称。
商家行号的“牙祭”和“打牙祭”每年黄历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诞辰,商号在这一天准备美馔作年中第一回的祭拜迎接福运,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作牙是年终的祭拜称作“尾牙”。一般商号每个月要举行两次迎迓福德正神的祭拜。称为“牙祭”,就在黄历每月的初二、十六这两天。
商家行号准备丰盛的食物,举行“牙祭”供奉福运财神爷,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牙祭”之后把祭拜过的肉食请“牙商”(买卖中介)吃饭,并分送给员工食用,就是俗称“打牙祭”。“打牙祭”因此就成了庆贺喜事聚餐或吃一顿丰富饭菜的代名词了。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就有一段反映当时社会常态的描写:文士匡寄身书店文瀚楼,店主人情商他批书,拟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谈到报酬条件时说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可见“作牙”的“牙祭肉”是比平时的饭菜要丰富的加菜了。这么说来,吃了“牙祭肉”打牙祭,也是托土地神之福了!
古人感谢土地之神赐福土地公的传说很多,土地公本是保护土地、保护众生平安的福神,在古代是为“后土”神,以及“社神”。从上古以来,历朝历代祭祀“后土”、地方祭祀“社神”的传统非常悠久。
从上古时代起,天子必在岁末年终之际领着百官祭祀“后土”,在民间各地则祭拜当地的社神,虔诚感谢土地之神赐予国邦宁靖、百姓平安。那是发自内心的虔敬诚意与感恩,而不是出自有求的目的。汉代《风俗通义·祀典》说:社是土地的主人,感谢广大土地上的土地神,不要遗漏、不要失敬,所以就作“社”——土地神坛来祭祀,报告一年的收获,感谢福佑。后土天神无所不在,人作而不求,福德自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