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如今已无片纸传世,唐人摹本无疑是我们最能感知其书法神妙的窗口。事实上,唐人双钩填墨摹写真迹技术之高超,后人早有“天下真迹一等”的称誉。

书圣王羲之的23封书信手札,非常精美。主要是: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贴、行穰帖、姨母帖、游目帖(蜀都帖)、雨后帖、远宦帖、旃罽胡桃帖、瞻近龙保帖、大报帖、胡桃帖。伴随解读,我们一起探访1700年前,书圣书信中的生活。

1、《行穰rang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从南宋到晚明之间这个帖子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才重见天日。董其昌极其欣赏此帖,在后面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

近代以来,清宫旧藏散落民间,《行穰帖》也不例外,为张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

《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

2、《旃罽胡桃帖》

王羲之《旃zhan罽ji胡桃帖》,敦煌石室临本,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释文:“……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

3、《雨后帖》

《雨后帖》,纸本 25.7×14.9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雨后帖》为五行草书尺牍,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诸藏印。帖後有邓文原、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识。《雨后帖》是古临写本,它的制作年代早至北宋,晚至南宋绍兴以前。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3)

4、《妹至帖》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2行,17字,草书作品。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1973年在日本五岛美术馆“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此帖发现于某大名家传的“手鉴”中。所谓“手鉴”就是将历代名人书迹切割成数行收入册页中,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资料。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4)

5、《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书法艺术珍品。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5)

原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6、《二谢帖》

《二谢帖》为唐代摹本。行草书,纸本墨迹,5行、36字。《二谢帖》的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二谢帖》、《丧乱帖》与《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6)

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7)

原文:二谢面未比,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意思:与二谢近来未能常会面,(为此我)等待责备并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等全都好吧。前些时间忧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体)左部(时而)仍剧烈疼痛。

7、《长风帖》

王羲之《长风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为宋代米芾临摹本(或传为唐代褚遂良临摹本)。分别临摹自东晋王羲之《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三帖。因为一卷,故以首帖“长风”名之。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8)

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8、《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纸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原由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于1945年毁于战火。

《游目帖》颠沛流离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嘘,出生于东晋乱世中,历唐、宋、元、明、清五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将其收为囊中宝物,不料世事无常,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未能幸免流亡海外的命运,终于在二战期间焚身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中。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9)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9、《瞻近龙保帖》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纸本,纵25厘米,横37.5厘米。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原迹久佚,可见于宋拓馆本《十七帖》等刻帖中。

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经研究,确定为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0)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 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10、《初月帖》

《初月帖》为《万岁通天帖》的第二帖,为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由首句“山阴羲之报”而知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初月帖》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原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释文: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1)

11、《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4列,28字。

内容大意是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古人称之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三者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释文: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2)

12 《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字幅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3)

《孔侍中帖》原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为唐代内府摹本,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的。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4)

13 《得示帖》

《得示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5)

原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释文: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的病情还没有好转,我非常担心,我的状态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才能出发到您那里去,因为不能接触雾气(现在还在)。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身体恢复)。王羲之敬上。

14 《平安帖》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也称“平安三帖”。三帖纵24.7厘米,横4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6)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7)

15 、《何如帖》

《何如帖》行书,3行,27字。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8)

原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释文: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16、《奉橘帖》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纵24.7厘米,横46.8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19)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17、《姨母帖》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0)

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译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伤摧迫,悲痛之情难自禁。奈何、奈何!因为(哀痛伤感)反复涌现,凄惨之情充塞(胸间),以至于语无伦次。王羲之顿首再顿首。

18、《大道帖》

《大道帖》为王羲之行草作品,纵27.7厘米,横7.9厘米,2行,10字。笔势连贯类草书,却以行书结字为主调。“耶”字末笔竖画纵长,为王书中不多见之异态。清人孙承泽以为乃米芾所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1)

《大道帖》字幅内外有“潞王之宝”、“韩逢禧印”、“张笃行印”、“米万钟”、“仪周鉴赏”等印,并有元赵孟頫、明朱之蕃、清张照的跋,从中可知其流传的踪迹。后入清内府。

19、《远宦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2)

原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释文: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20、《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纵24.8厘米,横41.8厘米。画心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收藏这三帖的日本前田育德会,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日两国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3)

原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原文释义:频烦有祸事发生,悲痛如刀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抑自己的痛苦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会倍加感伤。

21《误坠地帖》

王羲之《误坠地帖》,9行,86字,行书,《二王帖》、《宝晋斋帖》收刻。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4)

原文: 误坠地,折此人竟不看,讵不贤乎。破甑非不惜,此物既已折,不可复追,无表恨惜之容,秩百数十万,一听伯叔父处分阐,唯敛手而已。南阳乐赍主湘州,参军不得奉携,尊累所得月俸皆封,还家旦夕所资政一两百,以自给耳。

22 《上虞帖》

《上虞帖》,又称作《夜来腹痛帖》。是唐朝人临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麻纸摹本,墨迹为王羲之晚年风格的草书,7行58字。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此帖被刊刻在《淳化阁帖》中,明朝时被录入《东图玄览》一书中。

此帖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南唐皇家收藏,上有“集贤院御书印”的骑缝印文。北宋灭掉南唐,《上虞帖》很可能做为战利品,被收入汴梁城的皇宫。上面有“晋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字样的泥金书题跋和双龙朱文圆印印文,可见此帖曾是宋徽宗赵佶爱不释手的藏品。

明朝时期,《上虞帖》一度为晋王府收藏,万历年间转入书画鉴赏家韩逢禧手中。清朝初年,又转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珍藏。嘉庆年间,其主人又换成了翰林商载,清末为书画家程定夷所有。

《上虞帖》虽然不是真品,却依然被列入国宝系列。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主要是其临摹水平相当高超,堪与原作媲美,书画鉴赏家詹景凤评价称:“唐摹之绝精者。” 1969年,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上虞帖》,当时的专家鉴定为赝品,后弃置一旁。直到1972年,才被专家确认为唐代摹本的珍品。1975年,《上虞帖》经修复,焕然一新,书画界为之震惊。后被精心珍藏至今,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5)

原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大意是:

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的某一天夜间。王羲之因为突然肚子疼,不能去和久未相见的朋友相聚。于是写信给朋友,表达内心的遗憾,信中还提到了亲戚朋友的一些近况。其中修龄是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妻弟郗昙的字。安指的是太傅谢安。

23 《大报帖》

《大报帖》、《妹至帖》是被贴在‘手鉴’上”的“手鉴”,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比较资料。相传,该帖与《丧乱帖》类似,是奈良时代于唐朝传入日本的。

《大报帖》只有区区24字,但这24个字却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极大兴趣,纷纷对其解码,试图解开其中隐藏的秘密,有高人认为此《大报帖》和1973年同在日本发现的摹本《妹至帖》实为同一作品,是被后人分成了两件,有很多学者都认同此说法,并对两件作品合起来作解读,并且有了相关论文。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6)

《妹至帖》(摹本) 25.3×5.3厘米 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大报帖》(摹本) 25.7×10.1厘米 日本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7)

原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翻译起来大概就是:

“我的妹妹现在身体虚弱至极,我心中苦闷,无法排遣,担忧之情更无法表达,为了早晚能去探望照料之便, ”大报“ 之期就无法参加了,请代为向大人转达此意,我知道足下近来身体也不适,估计是你心中愁绪所致,等我这边情况好转了,就算身体疲惫也要过来和你说说话。”

24、《丧乱帖》

《丧乱帖》是包括《二谢帖》《得示帖》在内的摹写于一纸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之一,收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到2006年于上海展出时,《丧乱帖》流落日本一千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8)

《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时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时期(公元805年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29)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25、《胡桃贴》

胡桃帖,六行,四十九字。《十七帖》第二十七通尺牍。《右军书记》有此帖录文,但连属於《来禽帖》後,《宣和书谱》著录此帖目。上海图书馆所藏《十七帖》铜山张伯英藏本,此帖缺“今在田甲,惟以此”七字。

“胡桃” ,即今之核桃。帖中曰:“今在田里”,可证此帖王羲之写於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去官之後。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30)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书圣王羲之的25封信札)(31)

释文:足下所疏云,此菓佳,可為致子,當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惟以此為事,故遠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帖文大意为:您所示信疏称:此果甚好,送来的种子,应当种下。送来的胡桃种子在这里种下後都生长出来了。我十分喜好种果树,现在辞官闲居,只为此事,所以致函告诉您。您送胡桃子与我,真是莫大的惠赠。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