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反诗将自己比作黄巢(宋江与黄巢宋江的反诗)(1)

历史上的宋江与黄巢,宋江的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宋江是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的首领。历史上宋江实有其人,虽然他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不大,远远比不上黄巢和同时期的方腊,但是当时他手下有关胜、呼延绰、武松等三十六员猛将,犹如一股旋风,在宋朝大地上横冲直撞,令宋徽宗等一干无能之辈头疼不已,一筹莫展。这时候,有一位叫侯蒙的官员给宋徽宗上了一道奏折,说道: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方腊以赎之过,或许能平定东南之乱。"(《宋史·侯蒙传》原文:"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这个侯蒙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在《宋史》中有他的传记。就是侯蒙首先提议招降宋江。宋徽宗当时正是一筹莫展之际,看了侯蒙的奏折,非常高兴,连声赞叹:"(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见《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

于是宋徽宗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经六十八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亡,招降计划就此搁浅。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义军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大军镇压。宋江在山东沂州和江苏沭阳接连吃了两次败仗,且战且退,进入了淮阳军的辖区。这时,朝廷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张叔夜是宋朝的名臣,很有才干。

张叔夜到达海州时,起义军正准备攻城。

然而,张叔夜在接到"招安"圣旨后,早已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他先是贴出告示,悬赏捉拿宋江等一干首领。据清朝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的记载,张叔夜的告示如下: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

张叔夜一边用张贴告示的方法动摇起义军的军心,一边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情况。当他获悉起义军准备从海上突破的情报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官军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只好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宋江反诗将自己比作黄巢(宋江与黄巢宋江的反诗)(2)

宋江投降后,朝廷给宋江及其部下都封赏了官职,进行笼络。但宋江投降似乎并非出自本意,因为不久宋江又率部重新起义,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被捕杀。

宋江被招安是历史事实。因为有一位叫李若水的官员曾经极力反对招安,但最后却亲眼目睹了招安成为事实,所以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名为《捕盗偶成》的诗: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

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水浒传》上的宋江,大体的历史氛围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但是施耐庵把宋江写成一心想着招安,却似乎与历史上的宋江不是一回事。《水浒传》还写了宋江受招安之后去征讨方腊。这件事情到现在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以实力而论,宋江征讨方腊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方腊的起义军达百万之众,而宋江被张叔夜的数千人所俘,足见实力相差悬殊。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宋江喝醉酒后在酒楼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西江月》词和一首绝句。这两首诗词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所以有可能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水浒传》原文如下: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

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

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日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宋江反诗将自己比作黄巢(宋江与黄巢宋江的反诗)(3)

这首诗反映了宋江内心的壮志豪情,说是如果有朝一日得遂壮志,黄巢又算的了什么!其实和黄巢相比,宋江也许没有黄巢的文采,但从人格上来说,宋江的确要比黄巢要高尚得多(这里是就历史上的宋江而言,不是施耐庵笔下的宋江)。宋江是因为朝廷霸占水面然后又向农民横征暴敛、逼得农民没有活路才率众造反的。并且最后直至战死。

黄巢是因为屡次考试不中才聚众造反,成为起义军首领王仙芝的手下。起义军转战各地,遭到朝廷围攻。在湖北蕲州,刺史裴渥觉得不能抵抗,便答应为王仙芝上表求官。双方相约罢兵。不久,朝廷下了诏命,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思想有了动摇,欲放弃斗争,接受唐朝的官职。

黄巢却恨朝廷只封了王仙芝,却没有给他封官,于是和王仙芝起了冲突,两人分道扬镳。这一分裂行动,使起义军实力受到削弱,王仙芝不久即兵败被杀,黄巢于是成了义军首领。

三年之后,黄巢攻下长安,自立为皇帝,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黄巢对李唐王朝及其官僚恨之入骨,于是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而李唐宗室、公卿士族、三品以上高官皆被屠杀殆尽。投降黄巢的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因藏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被杀。

黄巢的这一行为,无疑是自掘坟墓,因为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各地的节度使即用兵自重,早就不听朝廷号令,军阀割据的形势比民国时期还严重。黄巢的屠杀行为,使得各地军阀成了他的死敌。逃亡在外的唐僖宗昭告天下各节度使进京讨伐,黄巢很快就被赶出长安。三年后,沙陀族李克用奉诏率兵五万赶至围攻陈州的黄巢军前,大败黄巢。黄巢在逃亡的途中被自己的外甥所杀。

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其死于自己外甥之手,说明已经众叛亲离,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说到底,封建时代的政治观念,把国家当做个人家族的私有财产,必然导致陈涉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皇权便成了过家家,今天你家坐,明天到我家,变乱不止。黄巢不过做得更拙劣一点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