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曾还原过彩版的兵马俑坑图,同样的坑,却是密密麻麻的站着各色衣服的彩俑,可用“五彩斑斓”来形容,这是整装待发准备迎敌的军队么?怎么看都像是在迎接某个盛大节日,服饰不同,颜色各异,甚至,连作战武器都不是整齐划一。
那么,这真是兵马俑颜色还原后的真相么?
不要将现代军队的概念套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那里,那时哪有啥统一军服,木兰从军时好一顿折腾,“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那时都是自备装备。
于是,有人会问:这样打仗时会不会不认识自家人?那时打仗要不认旗,要不就有统一的约定。赤眉军就是“画眉”;周勃平定吕家时,就是露着左臂作战的。
兵马俑服饰颜色各异并不奇怪,此时的嬴政已经统一了天下,他军队的兵源就应该来自天下,而不再局限于秦国。有人就分析过兵马俑的发髻,其中,就有楚人的发髻式样。
史上秦楚联姻,这是楚国公主带去的人么?
应该不是。
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率领的自然是天下之军,俑人自然得体现这一点。
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所记,这些秦俑在出土时是有颜色的,服色相当艳丽,以红绿为主。只是,这些“中国颜色”不过15秒须臾间灰飞烟灭,考古工作人员就看着它们脱水、起翘、剥落。2000多年,似乎就在弹指一间,整个过程差不多4分钟。
于是,抱怨声音纷起,为何不做好保护?史上有两次记载,秦始皇陵被烧过两次:
一次是项羽,他动用30万人挖秦始皇陵,大肆破坏。
《汉书·刘向传》还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放羊娃在秦始皇陵附近放羊,一只羊不小心掉进一洞,放羊娃举着火把进洞寻羊,结果,引发大火。
后来在清理兵马俑坑时,能明显看到一、二号坑被火烧的痕迹,陵区还能发现大面积火烧土的分布,秦陵陪葬坑也有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物,坑中本是有棚木的,如今只剩灰烬了。后来推测,当年的大火烧塌了坑道,砸坏了这些兵马俑。
当然,这些都会破坏兵马俑的彩绘。
兵马俑所用的颜色全部为矿物质颜料,理论上说是不易掉色,也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
那么,为何还不如战国出土的那些文物颜色牢固呢?
这和上漆的工艺流程有关了:
第一道刷生漆;
第二道才上色。
生漆是漆树的树脂,刚开始是白色,和空气接触就会变成黑色或者红棕色。这样的工艺,才能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兵马俑,而且,看起来和真人真马一样。但是,生漆的附着力会越来越差,环境一有变化,再次和空气充分接触后,就会脱水剥落。
同时,沉积在文物表面的霉菌以及可溶盐,都会对兵马俑彩绘表面带来不可逆的破坏,甚至,稍微一碰,这些彩绘就会卷曲剥落。不过,现在这个技术难关基本攻克,新出土的兵马俑会立刻喷上PEG防腐剂,并用塑料膜包上,这样做是为了保持湿度。
真实的兵马俑有多靓丽呢?
一尊跪射俑的色彩保存较好:他穿着粉绿色的长袄、天蓝色的裤子,戴着粉紫色的护腿。是不是太“耀眼”了点?他披着赭色铠甲,铠甲上缀着朱红色甲带和白色甲丁。将军俑的颜色多而且艳丽,士兵俑的颜色相对单调了些。
兵马俑的颜色就是这么绚丽,粉绿、朱红、粉紫和天蓝用得最多,基本都是红衣配绿裤、紫裤,或者紫袍配绿裤红甲等。颜色搭配上相当明快、活泼,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太艳了。
着装可以看出一国的文化、民俗,可见,那时整体社会氛围是热烈的。秦始皇是喜欢黑色,但是,民间还是喜欢用五颜六色来打扮自己。
再来看那张还原的彩版兵马俑坑图,丝毫没觉得杂乱无章,除了颜色艳丽带来的视觉震惊外,只剩下了整体的恢弘大气。
俑人的表情沉稳自信,一种战无不胜的气势勃发而出,整齐的军阵并没有因这些颜色破坏,反倒是增添了一抹强大的生机。
这就是秦始皇的地下兵团。
可以想象下,当年两军交战时,岂不成了颜色大战,满眼的红绿紫蓝......只是无法亲眼目睹了。如今的影视剧都是整齐的服装,看着规整,但是,这些应不是事实的。
最让人惦记的还是秦俑身上的“中国紫”,至今在自然界还没找到,它存在的时间也只有1000年,汉灭亡后基本就消失不见了。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刘向传》、《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