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意思是,看不见的,我们叫它“夷”。听不到的,我们叫它“希”。摸不到的,我们叫它“微”。此三者不能追问究竟,难以区分,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里,我们看不见,所以叫作“夷”。用心去听,听不到任何声音,所以叫作“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诘”,是问的意思。看不见的东西,听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从何问起。既然不能问,只好静下心来去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故混而为一,正因为道说不清楚,也写不出来,所以混而为一。“混而为一”这四个字很重要,意思是说道无色无声无形,分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形状。“一”,就是道的体。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本体论,就是在讲这个“一”。

听而不闻视充耳不闻(视之不见名曰夷)(1)

傅佩荣先生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浑然一体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看的时候看到“夷”,夷就是平,没有任何东西凸显出来,根本看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听的时候叫做“希”,我们后面会念到一个词叫做“大音希声”,希就是稀微的一点点声音。你去触摸它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感觉,叫做“微”。这都是若有若无的一种描述。因为人的触摸是非常粗糙的。

“夷、希、微”三者都是人的感觉能力,说明用感官是无法掌握“道”的。这三者“不可致诘”——无法穷究底细,它是“混而为一”。“混”特别重要,因为所有谈到宇宙怎么来的古代的神话,都会强调是从混沌进入到秩序。混沌就是“混”的一种状态。

老子第25章,第一句话就是“有物混成”。代表一切都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区分,连天地都还没有分开,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什么。

听而不闻视充耳不闻(视之不见名曰夷)(2)

南环瑾先生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实用上,便叫它作混元一体。

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后来由印度传入的佛学,说到物理的深奥之处,也便借用老子的观念,翻译命名为“极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内涵。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笼统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