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位于长沙岳麓区,湘江西岸,为南岳72峰的尾峰,属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植物种类近千种,古树名木多,诸如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15处,山脚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山顶有云麓道宫。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1)

本要徒步登山观景,却有小小失误,应该从北门进,却跟随游人从东门进了景区,沿着上山的公路徒步而行。双休日,游人众多,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络绎不绝。虽然一路也有景色可观,但却没有走原始登山石梯上山那样清幽,安宁,景色更佳。不过后来还是努力弥补了失误,基本上完成了登山所要观赏的景致与名胜。

一路沿盘山公路上山,经过“楚风”苑、电视发射塔、古炮台、望江台,岳麓顶峰,站立峰顶,湘江成了一条绿带,蜿蜒在密密匝匝的城市中,只是树木遮掩,视角始终不是很开阔,但总算能看到长沙城的一部分景象。

但却没能看到自己念念于心的爱晚亭和岳麓书院,这是来岳麓山最要拜访的地方。后来查看手机地图,找到一条下山的小道,可前往这两个景点,于是随游人与妻子从古炮台处寻着一条未正式通行的小道下山。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2)

下山基本是无路,拉着树枝,踩着石块小心翼翼地走,经过一段陡坡后,下到了一段公路,再沿着公路向爱晚亭走去。途中经过一处能量谷的庭院,古树环绕,幽谷深深,青瓦粉墙,小径弯弯,水池碧碧,古琴悠悠,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过能量谷不远,翻过一道山梁,来到清风峡,这是爱晚亭至麓山寺的谷地,满谷古枫紫翠,云烟载目,清溪汇碧,雅致幽静,是岳麓山风景的绝佳之地。

走下清风峡的长长石阶,终于来到了山脚绿荫环抱的一块平地,那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凌空欲飞的爱晚亭就亭亭玉立于此。

亭位于岳麓山清风峡,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3)

亭东向开阔,只有平地纵横十余丈。衔远涵近,紫翠菁葱,流泉不断,熏染陶然。亭前池塘,略亩许,周边桃柳成行。放眼远眺,皆是枫林。亭前石柱上刻有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抗战时被毁,解放后,政府多次修复。1952年,爱晚亭重建,亭内有一横匾,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爱晚亭古朴典雅,坐西向东,三面环山,绿树拥簇,亭亭玉立。是游客必到的观赏景点。

与很多人一样,原以为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就是岳麓山的景色,这不有爱晚亭吗?这不有到了秋天满山的红叶吗?其实不然。诗中前面还有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岳麓山海拔仅三百米,不可能“远上”,不是“寒山”,平常也基本见不到白云,除非是大雨,有雾,杜牧虽然来过长沙,但他的《山行》应该不是岳麓山。至于爱晚亭,始建于清代,和唐朝的杜牧离得就更远了,不过“爱晚”二字,确实是取自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是近代由原名“红叶亭”改来的。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4)

虽然如此,少了些杜牧与岳麓山的浪漫联系,免不了有些失落,但岳麓山的名气,深秋的红叶,也似乎与诗句相应,人们也就逐渐认可了这爱晚亭名胜美景的地位了。

在爱晚亭留恋一番,观赏拍照完毕,已是下午五点多,见指示牌,山上还有道中庸亭,因信奉中庸,于是嘱妻在爱晚亭等,只身再上清风峡去寻中庸亭。

行路匆匆,上了清风峡,按指示向右行,来到了道中庸亭遗址。在一片树林簇拥中,有一块高高的台地,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拜访时任山长张式,两人论《中庸》之义三昼不缀,建亭取名“道中庸”,就是为纪念朱熹主张中庸之道的。这里是道中庸亭的地盘,但再也没有亭,只有这处遗址可寻了。

平台上有几个小贩,还有几个年轻人歇息,他们知道中庸之道吗,他们信奉中庸之道吗?略有沉思,为啥景区不恢复这个亭子呢?大概是时代的原因吧。虽然道中庸亭消逝了,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却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检验传承了下来,即使经历艰苦磨难,也因其智慧的思想而长盛不衰。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5)

回到爱晚亭,前不远处就是岳麓书院,早已慕名,这也是我必须要去的地方。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书院六点停止参观,只有半小时多时间,抓紧时间进书院参观。

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保存有大量的碑匾文物,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等。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6)

进入书院,青瓦粉墙的厅堂楼阁,重重叠叠,上上下下的廊道,弯弯曲曲,暮色中仿若迷宫。院内古树林立,新树争荣,青砖院坝,方正 整洁,房舍清幽,池塘水碧,游鱼楚楚,穿过一层院落,又连接着另一个院落,层层叠叠,一一递进,规制严谨。恢弘气派,真不愧为儒家教习的高等场所。

书院门匾和楹联尤多,大多以求学、颂扬内容为主,印象最深的仍以流传最广的,悬于岳麓书院山门的“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只有楚地人才众多,而在岳麓书院尤为兴盛。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睥睨自顾。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7)

此联虽有些自视其大,但从近现代来看,三湘之地确实人才辈出,曾国潘、左宗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齐白石等,无不是名声远扬的人中翘楚,国中豪杰。

虽时间匆忙,但仍然从前到后参观完了整个书院,尽心意,了心愿,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出了书院,天色已晚,景区的灯也亮了起来。与妻顺着人流出景区大门,景区门外是一条步行街,两边摆满了各种小吃,音乐声,叫卖声、嘻笑声,交融在一起,美食飘香,人流熙攘,络绎不绝。

走过步行街,见前面空旷之地有高耸的毛主席雕像,旁边有大操场,不少年轻人在运动,这就是湖南大学。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8)

乘坐地铁,中途转乘到达了火车站,已是七点,城市灯火全都亮了起来。

回到酒店,还想出去看湘江夜景,妻疲倦,便独自一人前行,不想留下遗憾。在火车站旁乘坐公交前往。

湘江风光带南起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公里,是游人观光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沿江图画。

来到西湖桥,漫步在景观道,城市高楼光彩夺目,一幢幢高楼,成了一道道高耸的画卷,犹如晶亮透明的水晶,变幻着红蓝绿紫各种美丽的图案与光彩,夜晚的江面更加宽阔,远处的高楼灯光,倒映水中,一片片,一串串交相辉映。江中夜航的船舶,缓缓而行,灯光波影,款款扩散。身边被灯光照亮的大树,枝干挺拔,树叶发亮,为江岸增添了无数的光彩。

欢迎来到长沙岳麓山:湖南长沙遇见岳麓山(9)

沿着湘江漫步,来到白天经过了的湘江大桥,此时又是另一模样,通体发光,晶莹剔透,犹如横卧湘江的长虹,那灯光映在江水中,波光粼粼,荧光闪闪,桥在水中,水在桥中,宛若迷离的梦幻。远处那座耸入夜幕的高楼,是通体银白,犹如一块闪亮的白玉,辉映江面。

沐着江风,观着画卷,赏长沙的美丽,听湘江的呓语,竟有些流连忘返了。直到个多小时过去,这才意犹未尽地乘地铁返回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