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匠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达生》里就提到一则梓庆雕鐻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匠心匠行一脉相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匠心匠行一脉相承(以匠修心以心炼技)

匠心匠行一脉相承

关于工匠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达生》里就提到一则梓庆雕鐻的故事。

梓庆是鲁国的木匠,相传他能用木头雕刻成鐻演奏乐曲,见过的人都觉得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出。鲁王听闻后很惊讶,于是召见他问:“这么精妙的东西你能做出来,有什么奥妙?”梓庆说:“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七天,我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好质地、外形最与鐻相合的,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与今天有的人急功近利,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2300多年前梓庆之“拙”体现出的境界与风骨,值得称道。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每个人生来好比粗糙的玉石,若要想成为一块宝玉,需要经过反复地切磋、琢磨。试想,没有农民一镐一锹的精耕细作,就不会有麦苗的成长;没有工匠一刀一刻的精雕细琢,就不会有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笨办法”乍看上去似乎有些“笨拙”,但实则是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

关于“拙”的话题,俯拾皆是。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雷氏家族,设计了中国近五分之一的世界建筑遗产。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按照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更为可贵的是:小至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其潜心专注、追求极致的精神,被同行尊称为“样式雷”。匠人易得,匠心难练;以匠修心,以心炼技。实践证明,无论干哪项工作,只要肯下苦功,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收获就会自然而来。

回溯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创新就像跑马拉松,拼的是毅力和耐力,考验的是耐心与恒心。在航天动力燃料微整形工作30年间,徐立平每天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赶上重点型号投入批产时,任务重、周期紧,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苦钻善学、精益求精,由“拙”入“卓”,用堪称完美的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位作家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军工武器装备发展,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我们只有拿出“蚂蚁啃骨头”的苦功,我们武器装备的质量才越有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