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在世时绝对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艺术家,他与我们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极为相似——高傲、不拘一格、另类,总带有一种看破真相、不惜与世界作对的模样。但有一点与过往很多画家不同,达芬奇不只是一位画家,而是一位能在艺术领域大胆研究并不断探索的科学家,他为绘画艺术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一个不断创新的“艺术发明家”。

本期→我们将继续进行达芬奇的艺术之旅,一起来走进他的一幅惊世名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为杨木板油彩画,创作于1503年~1517年之间,尺寸77cm×53cm,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列奥纳多·达芬奇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有了新的定义,将资本主义制度形态下的贵妇用超出于世俗的手法表现出来。

“蒙娜丽莎”的猜想随着人们对这幅画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1)

《蒙娜丽莎》 达芬奇 1503年~1517 77cm×53cm

500多年过去了,众学者们仍然还在为此事争论不休,潜心钻研《蒙娜丽莎》研究的学者已不在少数,对于蒙娜丽莎身份之谜猜测最多的一种就是: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父亲的朋友的老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

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是达芬奇父亲的朋友,佛罗伦萨知名的丝绸商人。

在达芬奇于韦罗基奥处当学徒期间,他就冥冥之中与这幅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466年开始在韦罗基奥那里学习,到1477年离开,这期间达芬奇除了将老师的所有技能都学会了以外,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让老师就此不再画画了。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2)

《基督受洗》 176.9cm×151.2cm

之前的文章中就讲过1470年韦罗基奥带着他去画《基督受洗》,由于那个小天使实在画得太惟妙惟肖了,所有人都看出来达芬奇已经超过了老师,这导致韦罗基奥就此封笔,专心搞起雕塑来。

话说回来,在这件事还没发生的时候,在1474年,达芬奇就创造出了另一幅除《蒙娜丽莎》以外的世界名作《吉内薇拉·班琪》。

这是一幅银行家女儿在结婚前的肖像画作品,也是被认为在神态上最接近《蒙娜丽莎》的作品。

两幅作品同为四分之三侧面,均以山水为背景,而原本《吉内薇拉·班琪》的画作是能够到达手臂处,但由于后期严重的受损而被裁掉了。我们现在通过上臂的肢体走向,便能够发现她与《蒙娜丽莎》在手部的姿态上有可能非常接近。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3)

《吉内薇拉·班琪》 达芬奇 1474年

与其说学徒时期20出头的达芬奇正值青春,他将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到了这幅贵族小姐肖像画中,倒不如说这幅画是他把对人体解刨科学知识的理解成功的应用到画作中的一个成功的实践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吉内薇拉·班琪》为创作《蒙娜丽莎》奠定了基础,最起码在达芬奇的心中,一个已经成熟且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悄然萌生。

在上述中提到的蒙娜丽莎的原形,达芬奇父亲的朋友的妻子,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重点。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4)

《蒙娜丽莎》第三层 丽莎·格拉尔迪尼

丽莎·格拉尔迪尼,出生于1479年,于1542去世,是丝绸商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的第二任妻子,达芬奇父亲的朋友,两家人也是世交。

这位丝绸商人很有名,为美第奇家族提供高档的丝绸面料。他的妻子死后仅8个月就与丽莎结婚,还带着一个2岁的“拖油瓶”。但丽莎·格拉尔迪尼并非是什么第三者,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政治婚姻下的“牺牲品”。

女方是盖拉尔迪尼家族的后代,算是有名的封建社会的大地主,但后面家族慢慢变得没落,有名无钱。这时她的家族就选择了一个有钱但没有什么声望的弗朗切斯科,因为这个商人能在经济上更好地帮助这个名存实亡的贵族。

1503年,此时已经生育两个孩子的丽莎·格拉尔迪尼最终成为了丈夫的最爱,从最初的政治联姻到后来的真心实意,这其中离不开丽莎的“旺夫”。从她嫁进来开始,他们这个家庭日子就过得越来越红火,也许这位丝绸商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生前一共有五个孩子。

在这一年,丽莎年仅24岁,青春正好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年轻的面孔中流露出一种迷人的成熟气息。丈夫可能出于对她的热爱,便找到了达芬奇为她作画,而从常理推断,达芬奇应该是拒绝才对


首先,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在1503年~1517间,此时的达芬奇早已不再是韦罗基奥工作室的小学徒,他经历了与美第奇家族的不睦之后,去往米兰17年,之后在1500年回到佛罗伦萨,几经周折的他早已看惯了世俗轮回的变化,贵族在他眼中可能是另一翻认识。

此时的达芬奇对于科学的热爱超出了绘画探索,整天想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一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第一女性”的伊莎贝拉·德斯特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赞助人,所有搞艺术的都非常期待能够得到她的赏识和帮助。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5)

伊莎贝拉·德斯特肖像

但是,我之前在很多文章里面说过,达芬奇是一个从来不拿甲方当甲方的人,他回到佛罗伦萨后无数次的拒绝了这位“第一女性”的邀请,因为他不想画画,只专心搞科研。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他应该拒接弗兰切斯科的邀请才对,连这么的大的艺术赞助商都不放在眼里的达芬奇,为什么要帮父亲的朋友画一幅肖像?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弗兰切斯科的邀请,也许在达芬奇眼中,家族世交的情面或者是父亲的面子还是很重要的,但还有一种解释说他给这个小资产画像比给那些有权利的大家族画像更为自由。

因为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画家都有很多的甲方爸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奇葩想法。例如,美第奇家族喜爱那种的唯美奢华绚烂风,总是觉得自己是与神很近的人,经常喜欢把自己画在画里。但达芬奇好像并不怎么喜欢这样做,他更喜欢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而不是出于别人的意志。

所以,这也许就是达芬奇为什么接受为丽莎画像的原因吧!

上述内容中,我们说了《蒙娜丽莎》的原形,虽然关于蒙娜丽莎原形是谁这件事还有很多猜测和争议,甚至有观点称这是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但我只选取了一个大多数人通过不断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它也许不是最真实的,但应该比较接近真实。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6)

总之,达芬奇把对女性的理解全部倾注到了这幅作品中,在之后去往法国也是随身携带,直到最后去世。

《蒙娜丽莎》是一幅油彩作品,通过后面的研究发现,该作品一共有四层,画油画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油画在媒介和时间掌握正确的情况下,是可以反复覆盖并不断修改的。

《蒙娜丽莎》的第一层是一幅未知女性的肖像画,这幅肖像与蒙娜丽莎的构图基本一致,只是头部、鼻子、双手都较大,而嘴唇又较小,整体比例看起来并不优美。

第二层覆盖的是一个佩戴珍珠发饰的女性肖像。

第三层才上述中提到的丽莎的画像,也就是《丽莎·格拉迪尼》。

到了这里,很多学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眼睛看向左边,面露微笑,是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很标准的肖像画处理方式。

但不知怎么的,最后还是被盖上了第四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7)

蒙娜丽莎原形与现存画作对比

《蒙娜丽莎》的脸转向右侧,目光也从第三层的向左看改成了向右看。

很疑惑的是,既然达芬奇是受人所托去画像,为什么要用一个旧的画板,而不是重新画一幅,难道是为了省钱或者省事吗?

我个人有一种大胆的猜测,那就是从《吉内薇拉·班琪》开始,达芬奇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小资产阶级成熟女性的形象。

他自幼丧母,和父亲还有不同的继母在一起生活,他对于女性的理解与常人一定是不同的,有渴望,应该也有排斥。

他极力地想塑造一个完美的女性想象,他看到的女性不仅仅是柔弱与性别,更是一种潜藏在弱小身躯后的一个强大的灵魂,甚至是没有性别的存在。

也许,从一开始达芬奇就在努力的寻找这个模特,或者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所以才有前面两层。直到丽莎的出现,让他开始找到方向,这也是为什么他拒绝很多人的时候却答应了父亲的朋友。

但在丽莎像画完后,他应该是又突发奇想,打破文艺复兴时期标准的肖像画的程式,向右侧看。

总之,他还是没有把画交给他的甲方爸爸,据说他为了不交画,连夜和仆人收拾东西逃往米兰,这点上达芬奇做的有点不地道。不管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反正直到去世之前,都一直带在身边。

上述就是蒙娜丽莎的“身世之谜”,而下面要说的就是《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

从“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神秘莫测、似笑非笑、看穿一切的模样。这像极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古风式”微笑,看看这个时代著名的代表作品《荷赎的男子》,你似乎能够找出一点答案。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8)

《荷赎的男子》

同样,这种神秘莫测的微笑也出现在了东方的佛像创作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一个常设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览上,大厅中有一尊殊胜的宋代时期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菩萨像头戴花鬘宝冠,颈带璎珞,身披帔帛,半坐于金刚台之上。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9)

彩塑木雕观音像 宋代

观音菩萨面露淡然神色,如如不动,似乎已经照空世间万物,这种看似有“像”,实则无形的表情创作让人瞻礼一眼就能够通透心灵,这尊观音宝像是宋代精湛雕塑工艺的集大成者。

而我们再来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不是有些许相似之处。有西方学者利用微表情科学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分析中,说明在她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我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与上述提到的“古风式微笑”、“佛的微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那就是,这种微笑是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笑容,没有喜悲的微笑,是一种历经沧桑,不再为世俗所动的微笑。

在微笑中,已经不再有过多的人类情感,这是一种超出自然、看空一切状态。

对于《蒙娜丽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为什么会不遗余力地去研究她,为什么提到《蒙娜丽莎》就有很多疑问,我想可能是因为人们太爱她了,就像你很喜欢一个人,就会不断去琢磨她一样。

从《蒙娜丽莎》的构图中来看,达芬奇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传统的禁锢。

在黑暗的中世纪里,有个可笑的规定,人物的肖像是不可以画到腹部以下的,但我们看到的神像各各都是不穿衣服的。

可能他们认为神穿不穿都是神,但人如果画的到腹部以下,那就是代表你要堕落了,是情欲的象征。

达芬奇作为“作妖小能手”怎么会尊崇这一个可笑的规定呢!他只关心他心中的女神最真实的样子应该是如何的,于是我们便能够看到蒙娜丽莎饱满细致的双手。

《蒙娜丽莎》的技法采用的是渐隐法,也就是人物越往边缘处越是模糊处理,让轮廓融入于背景之中,而眼角与嘴角的处理方法亦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的蒙娜丽莎的表情情感总是若隐若现的原因。这种绘画的技法被后世很多肖像画广泛应用。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10)

在整幅画中,虽然描绘细致,但却没有笔触的痕迹,有猜测是达芬奇利用自己的手指进行涂抹。经过了法国工程师帕斯卡·科特利用多光谱相机发现,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创作中用了高达40层左右的油彩,薄如蝉翼,每层约为2微米。

这种较为古典的画法要等每层颜料干透后再进行上色,制造出这种朦胧渐隐的感觉靠着的其实是达芬奇精湛的画技以及对于绘画的渴望。

《蒙娜丽莎》中的背景后面的山水主色应该是蓝色系,而不是现在看到的灰绿色,这是由于年久之后油彩氧化造成了变色的原因。同时她的睫毛与眉毛应该是以写实的画法进行创作的,非常生动,而不是现在看上去完全没有。

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11)

《蒙娜丽莎》 达芬奇 1503年~1517 77cm×53cm

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肖像画多是以无眉毛和睫毛为美的,这种画法很正常。但艺术理论家乔尔乔·瓦萨里曾在写作中说过:达芬奇已经画过毛发从皮肤中生长出来的模样,眉毛看起来疏密有致,随着毛孔自然卷曲。

这也就是说,作为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瓦萨里,他看过《蒙娜丽莎》,甚至是丽莎本人,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没有眉毛的样子,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已经脱落了。

最后,利用一小段来说说《蒙娜丽莎》的真伪问题,这点很多人都提出质疑,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是真的吗?究竟有多少个“蒙娜丽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蒙娜丽莎》的颠沛流离,也许你能有自己的见解: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于法国逝世,他的挚友加迷弟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用12000里弗从达芬奇徒弟手中买下了《蒙娜丽莎》,之后就藏于卢浮宫。

1911年8月19日,30岁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卢浮宫的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想着要把国宝要回家,就冒充游客参观,在卢浮宫的里面躲藏到闭馆,在夜间无人之时,他盗走了《蒙娜丽莎》。

1911年8月22日,巴黎艺术家路易·贝何德走进了卢浮宫内的方形大厅,他《蒙娜丽莎》展出位置只剩下了四根铁钉,画作早已不见。事实上,在前一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已经看到了画作不在展位,但他们以为是馆内的摄影师把它取了下来拿去拍照了。

此时,《蒙娜丽莎》作品被盗之事由博物馆通报出来,世界一片哗然。

好了,事情到这,我们就简单的概况一下,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盗走了大画作,而且非常的轻而易举。在两年后,1913年11月29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董商阿尔弗雷德收到一封署名“列奥纳多”的信,说要把国宝还给意大利。古董商约佩鲁贾去酒店拿奖金,同时也报了警,佩鲁贾被当场抓获,《蒙娜丽莎》最终被还给法国。

那么就此之后,关于《蒙娜丽莎》的真伪更是成为了艺术圈不断讨论的问题,有人说,这幅作品早在失窃后被掉了包,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都说自己那里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总共达到60幅之多。

那么,蒙娜丽莎是真的吗?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