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1)

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老家许昌

文‖马炎心 贾凤翔

母体越调 呱呱坠地

目今中国第一大剧种豫剧原名河南梆子,起源有多种说法。据我们研究,其可能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60)禹州西部山区,脱胎于越调。

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绿园的长篇小说《岐路灯》成书,书中多处谈及当时河南省的戏曲活动:“因此又想起了一个民间戏班,叫做梆罗卷,戏旦是乡间有名的‘鹁鸽蛋’。”台湾河南梆子艺人说他们唱的是“禹西调”。由此可知,河南梆子形成于乾隆年间禹州西部山区。

河南梆子与越调唱腔接近。河南梆子慢板、流水、二八、散板与越调二八、流水、乱弹、散板等四大板类分别对应相似,特别是作为河南梆子主要板类而梆子家族中其他剧种均无的二八与越调的主要板类乱弹近似。

甚至一些枝节之处,如大起板转慢板及慢板转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两个剧种也都相近。清代、民国及解放后,两个剧种都有剧本通用、演员互相参与演出的现象。这说明两个剧种有师承关系。

河南梆子艺人说河南梆子是“越调底子加皮簧”,说明河南梆子是以越调为基础,吸收其他唱腔发展起来的。越调没有河南梆子流传广泛,却比梆子地位高。有三点可以证明:

一是民间初年,越调在开封、郑州演出时,戏价、票价都比梆子戏定得高。

二是民间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之说。

三是同一处庙会多个剧种、剧团演出,“庙董”(执事)在为各剧种分配住房时,按传承例规,越调住东厢房,梆戏住西厢房。这说明梆子师承越调。

有人提出越调师承梆子之说,理由是乾隆年间越调没有形成。但据老艺人口碑及志书记载,禹县衙门及马车场越调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临颍县志》记载,越调剧种于乾隆年间传入。

上述证据足以证明本文开头的说法。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2)

两梆一辙 三大名旦

早期演员和乐师的培训,采用的是师传徒习和科班教学的方式。科班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一些晚年退出舞台的老艺人,为将技艺传给下一代,也为给自己谋求生计,独资或集资兴办戏班。这种类型是科班的主体。

二、戏班出资,学员随班学艺,培养出的人才作为后备力量。这种科班往往用戏班名称。

三、城镇经商者为取乐而办班,聘艺人执教。

四、农村地主富绅雇请艺人办班。科班每科招收学员30~50人,入科年龄大都在10~15岁,有的7岁入科。学艺期为3年。在科班学艺期间,食宿由科班承担。头年学练基本功;第二、三年边学边练边排演,既使学徒得到实践,又可减轻科班经费负担。毕业后为老师孝敬一年,演戏收入除生活外领微薄工资,帮师期满即可出科,任意搭班唱戏。科班的班规很严,老师常施行体罚,甚至一人犯规全班挨打,叫“满堂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许昌西北桂村附近灵井河为水旱码头,沟通南北经商者。有个来自山西的油梆队从此来许行商,担着油担沿街游卖,击梆为号。其中有个住在小董庄、人称“卖油董”的,爱编些顺口溜,边走边唱。手中有了积蓄,他便买来锣鼓家什,招来爱好者相聚为乐,起名锣鼓社。

后又请教书先生编词,添置弦子配音,场面越来越全,名声传开,被许州衙门五班收编,改名为“福兴班”,并添置行头在城乡演唱。演唱时以油梆击节,人们便称之为“大油梆”。

民国六年(1917),许昌城内四条街经商者集资兴办“公庆班” 戏班,也叫“四街戏”,人称“二油梆”。据《许昌县志》载:“民国以来大油梆又分一班,名为二油梆。”可见二油梆部分演员来自大油梆。掌班先后有赵义庭、阎立品等。

阎立品原名阎桂荣,在许昌时,因拒绝国民党许昌警备司令逼婚和富商牛冠五金钱利诱,身陷囹圄,受尽折磨,后被开明绅士朱又廉保释。抗日战争时期,她削去辫子剃成光头,女扮男装避至偏远农村,宁肯挨饿也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开封、许昌等地的民众教育馆、商会赠给她“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的匾额,从此她的名字便改为立品。

二油梆常与大油梆唱对台戏。二油梆服装较好,唱功次于大油梆,所以人们编出顺口溜:“大油梆好腔,二油梆好箱;只看大油梆光脊梁,不看二油梆花衣裳。”

30年代初,许昌城内各行业工会纷纷兴起,其中有个起卸业工会,因当时的运载工具主要是独轮小车,因此人们称之为“一道辙”。搬运工人为了取乐,自筹资金办起梆子戏班,人们称为“一道辙”戏班。主要演员有陈素真、唐喜成等。

陈素真在豫剧六大名旦中从艺最早、成名最早,被誉为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具有生旦净丑各行艺术功底,唱念做打舞皆精。她的加入使该戏班声名大振。

1948年许昌解放,“一道辙”更名为工人剧团,1950年因主要演员离许而解散。

1947年,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桑振君来二油梆搭班,并成为女旦角领衔主演。她之所以能迅速走红,除了具备形象好、嗓音好、智商高这些先天条件,还在于后天刻苦磨练,锐意创新。

桑振君老师文化程度不高,却会编剧本;她不识谱,却会设计唱腔,闪滑抢离跳衬的演唱方法堪称绝招。桑振君的到来在许昌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948年许昌解放,马车场集资兴建草棚式的新许戏园,地址在城西关铁路西沿游艺场,是原“大油梆”的演出场所。人们便俗称“大油梆”为“新许”。

1952年,“大油梆”被正式命名为“新许剧团”。主要演员有李珍荣、唐喜成、吴碧波、王韵生、王在岭、聂美玲等。演出代表剧目有《金盆记》《南阳关》《香囊记》等。1955年,新许剧团被批准为职业剧团。

“二油梆”的演出场所在哪里呢?许昌城内文庙前街镛民社舞台。1948年后,该舞台倒塌,由商行王好善集资,在城南门里兴建一草棚戏园,取名大众舞台(原地区影剧院前身,于今南门东侧)。1952年,“二油梆”更名为大众剧团。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3)

三位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独轮车行工人又于1951年3月在城南关白庙村集资兴办了一所戏校,直属原许昌市文化馆领导,招收学员60名,学制为4年,演唱河南梆子,人们亦称“一道辙”。

戏校采取边教学边演出的办法,常与“大油梆”“二油梆”唱对台戏,在河南有一定影响。主要演员有李珍荣、王韵生、王在岭、杨啸岚等。

直到1954年,一道辙戏校与大众剧团合并,成立许昌专区实验豫剧团。从部队文工团退伍后来到这里的有刘锡年、袁世安等。

1956年,新许剧团与许昌专区实验豫剧团合并,更名为许昌专区豫剧团。1956年12月,该团《下陈州》《白莲花》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桑振君、王韵生、王在岭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11月和1959年2月,桑振君应邀先后两次到河南省军区礼堂演出《打金枝》(上、下部)。与她配戏的是唐喜成(扮演唐王)、张桂花(扮演金枝)等。

1959年5月,该团赴北京汇报演出《下陈州》《白莲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剧协主持召开了座谈会。

京剧名家荀慧生把桑振君接到家中,亲切地对她说:“你的台步走得很好,外省进京演出的演员不少,很少看到戏曲演员用前脚掌走台步,没有人和你的台步相同,用这种台步表现一个神话剧中的仙子,真是太美了。”同时还对她的一些手势和动作给予指教并当场示范。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4)

一院两团 戏曲之乡

1960年,许昌专区戏剧院成立。许昌专区豫剧团改为豫剧一团。新成立豫剧二团,该团初建时,演员除李珍荣、郑兰坡、田岫玲外,大都是来自戏校毕业生或肄业生,如任宏恩、艾立、乔俊明、王二玉、王亚萍、王秀英等。

1964年,刘锡年、李树修创作的《人欢马叫》由二团在郑州公演,得到省领导赞扬。

1965年7月,与河南豫剧院联合排演,常香玉、王善朴、魏云加盟,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同年10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1966年初,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华。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5)

一团多队 东有板车

1967年,豫剧一团、二团,越调,京剧团合并为许昌专区文艺工作团,分队演出,1975年排演了现代戏《连心桥》(贾凤翔执笔编剧)。该剧次年又由鄢陵县豫剧团排演,并和小戏《新兵》(马炎心执笔编剧)一起代表许昌地区参加河南省农业学大寨戏剧调演。

鄢陵县豫剧团前身是成立于清道光年间的庆春班。鄢陵县城内绅士、著名藏书家苏源生家中丫环庆春爱戏成癖,倾囊捐赠自己积累的体己钱,购置戏衣,招收社会闲散艺人及孤儿成立戏班,故名庆春班。

这次调演让鄢陵县豫剧团参加是有原因的。他们积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戏,发现农村为搭戏台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反复摸索,最终用8辆板车制作一个流动舞台,而且15分钟便可搭成,很受群众欢迎。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6)

再次分合 两晋北京

1979年9月,文艺工作团撤销,恢复更名为许昌地区豫剧一团、二团。二团1983年拍摄的戏曲电视剧《状元与乞丐》获得全国戏曲电视剧“飞天奖”。同年10月《岗九醒酒》参加河南省现代戏曲调演大会,获得好评。

1984年9月,两团合并为许昌地区豫剧团。1986年区划调整,撤地建市,易名为许昌市豫剧团。主要演员有任宏恩、汤玉英、艾立、黄力杨等。汤玉英来自襄城县豫剧团。这个团的前身是李家窝班,后易名营里戏、五街戏、大众剧团。1972年曾被撤销。

1985年11月,新编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大赛获银牌奖,任宏恩、汤玉英获演员一等奖。

1986年7月,《倒霉大叔的婚事》在北京吉祥大剧院演出。

《人民日报》头版以“一台乡间戏,赢得观众心”为题,报道了演出盛况。该剧在北京演出长达一个月。汤玉英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拍成戏曲电视剧,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一等奖。

1987年9月,现代戏《石头梦》(李准原著,赵籍身编剧,璩同寅、桑一叶、贾凤翔参与修改,任宏恩、崔玉荣主演)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红旗》杂志发表题为“意蕴丰富的《石头梦》”评论文章。

同年10月,《倒霉大叔的婚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成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并获全国戏曲电影优秀影片(政府)奖。

1988年,著名剧作家齐飞获河南省第一届“香玉杯”艺术奖。

1990年4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现代戏年会上,许昌市豫剧团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的15个院团之一”。

1998年,河南省举办第七届戏剧大赛,市豫剧团在许昌赛区演出《买来的媳妇》(马炎心、王亚非编剧,艾立、杜萍导演)获铜奖,主演常俊丽(同年从驻马店豫剧团调入)获表演一等奖。

在2002年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中,传统戏《王佐断臂》获二等奖。在2011年的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中,现代戏《花乡曲》(编剧孙灯,导演王晓思、任宏恩)获文华演出奖。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7)

中心成立 屡获殊荣

2012 年 8 月,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成立,许昌市豫剧团改为豫剧展演部。中心主任黄力杨,副主任王克、常俊丽、李建中原是豫剧团演员。豫剧展演部积极参加赛事,多次获奖。

2014 年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中,《清水湾》(主演张轩、尹静)获文华大奖,2018年获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成果奖。2017年在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中,《灞陵桥》(主演黄力杨、张轩)获文华大奖,并先后晋京展演和到上海、石家庄参加全国性的戏剧活动。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8)

2018年,《给你一个家》(编剧马炎心、贾凤翔,导演、音乐设计黄力杨,主演尹静)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这三个剧目所获奖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2015 年 9 月赴加拿大蒙洛里耶演出《五更惊雷》,扩大了许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9)

桑派传承 硕果累累

为了弘扬和传承桑派艺术,2017年3月,以桑振君关门弟子常俊丽为院长的许昌万里豫剧院更名为桑派豫剧院,并成立桑派豫剧研究中心。

该院先后排演桑派名剧《打金枝》《桃花庵》《观文》等,深受观众喜爱。同时还相继创作演出了一批大型现代剧目(均为齐飞编剧,常俊丽等主演),其中《七品青莲》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原警事》获公安部金盾艺术奖、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特别奖,《燕振昌》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撼天情》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晋京演出。

这正是:

回眸一望二百载,

梨园春风扑面来。

戏曲之乡出好戏,

梆子阵阵花盛开。

许昌豫剧全部戏曲(许昌豫剧的前世今生)(10)

【作者简介】马炎心,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共许昌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写、整理各类剧目近20部,多部参加省级以上赛事并获多项大奖。独自或与人合作出版戏剧、文学和历史研究专著多部,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贾凤翔,曾获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统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省第一名,进修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为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文学教师。在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曲艺、诗歌、文艺评论、历史研究、书法、音乐、摄影、演讲、表演诸领域均曾在国家级、省级发表作品或获奖。出书三十余本。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名列《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博客被新浪总部评为全球十大新锐之一。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