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不是渡劫(修行还是轮回)(1)

然想到那部电影《色戒》,不是汤唯版的,是钟丽缇那部。 讲的是一个西藏喇嘛还俗的故事。 这部电影至今因为“西藏”、“情色”、“宗教”等标签而列为“禁片”。 但是,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从修行角度,深入探讨了“色如何即是空”、“出家还是在家修行”等深层次问题。

一位闭了3年3个月3天黑关的喇嘛达世,在喜马拉雅的高山上,一个超然世外的洞穴里,不吃不喝,如如不动,用他的修行证明了他已然“转凡入圣”。 师父和众徒弟用引磬唤醒出世的达世,将他蒙上眼睛带出山洞,来到河边,为他剪去指甲、修去长发、擦洗身体、换上僧衣。

此时的达世甚至已然忘却了如何行走,如何吃饭,他睁开眼睛,看见一块石头上写着一句话:一滴水如何永不干涸?他茫然地看着这句话,师父赞他说:达世,你去得太尽了! 上师们决议让他去参加丰收大会换换新鲜空气,可是偏偏在这次丰收大会上,他遇见了美丽大方的琶玛!在遇见那个致命诱惑之前,你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你可能自诩修行已达六根清静、超然物外,然而,当那个诱惑迎面而来,就在你伸手可及之处,你的修行在哪里?你的心又去了哪里?

从此,他魂不守舍、夜夜春梦,就连师弟也为他半世的修行流下了眼泪,这时,师父来到他的面前,让他去一座高山,那里有一位老僧守着一幅图,这幅图乍一看是“春宫图”,就在达世茫然时,酥油灯烛影一照,“春宫图”变成了“白骨图”,达世愕然。

老僧展示给他一句话: 任何你遇见的,都是修行处! 你以为看过“劝世春宫图”的达世开悟了,放下了?错,他回到寺庙,对着师父,说出了下面一段话:师父,释迦牟尼在29岁前,仍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我从5岁起,就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师父沉默。 师父,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师父,严守僧人的戒律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呢?我们发誓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释迦牟尼曾说过,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

所以,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这段极妙的台词表达了天下多少修行人的疑问? 注意,达世不是没有修行过,相反,他是5岁就出家,修行极高的喇嘛,但是,他没有看见严守戒律后的自由;他没有看见闭关苦修后的解脱。

所以,他认为:“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你同意这句话吗? 面对色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物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成功,拥有过才可放弃...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 但是,这看似真理的结论,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换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当这个问题赤祼祼地展现出来,达世的选择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红尘。 换下僧衣,穿上俗衣后的达世,就连那只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狗都不再认识他,陌生地嘲他狂吠了两声,便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他去找到了琶玛,就在丛林山野间,两人紧紧相拥...达世满足了他进入红尘的第一个欲望。从此以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尘世生活,而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

达世成为琶玛家的重要支柱,他去镇里卖粮,却没想到换回了第一桶金——达世的物欲满足了。 他渐渐成了农场主,有很多仆人,生活越来越惬意,而在众多仆人中,更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印度女人看上了身为农场主的他——达世的名欲也满足了... 在名利场中,他的贪、嗔、痴、慢、疑全都暴露出来,而且爆发程度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没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怀疑,那这正是导演展现给你的第二个疑问: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证明你真的不会被欲所奴?还是说,你之所以敢宣称自己无欲无求,只不过是你未曾真正走过红尘? 好在,“无常”是最重要的老师。在“无常”中,达世失去了自己创造的农场,并在被人暴打中看见了自己的幼稚;继而他又在与印度女人的苟且中,看见了自己的猥琐。 达世终于开始反观自己的红尘生活,他一言不发地独自走向了山坡高处,茫然望向自己走来的地方。

就在这时,师弟带着师父临终前写的信来了,信中的话瞬间让达世泪流满面: 我知道我的业仍未完,我会再次轮回,我们会再见面。或者届时你能告诉我,什么比较重要,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多少次我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往前一步还是后退一步?

记得开始达世出关后,在河流边看见的一块石头,石头上写着一个问题: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 纠结,伪饰,逃避都是无用的,只有面对,不管是外在的挫折还是内心的欲望,只有面对,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一样的面对。

影片结尾,琶玛见到痛苦不堪,不知所措的达世。 琶玛把钵和佛珠丢给达世: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然后飘然离开。 整部影片中,达世脱下僧衣,换上俗衣,又脱下俗衣,换上僧衣,他折腾了大半辈子,最终还是在那个转角处,痛不欲生。 琶玛自始至终在红尘,坚定面对自己的欲望,从容应对每一个“无常”。 谁才是被相所惑?谁才是真正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