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写法里,伍尔夫的作品大多充满了惯常的夸张,戏谑,讽刺和喜剧,如《奥兰多》,《到灯塔去》等。而以小说革新和意识流手法闻名的伍尔夫,在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中,更是首创了意识流派。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而意识是一条不间断流淌着的意识河流,具有不可逆性。意识流文学则是作家尽可能捕捉意识河流的某一点来进行描述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

作为意识流派的先锋作家,在西方文学中,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的第一部作品,虽然不太成熟,却在意识流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及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更是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推到了一定的文学高度。

在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里,人物,情节和环境是作家熟知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小说作为文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果仅仅拘泥于这些所谓的已知,那么文学的出路到底在哪,形式主义下的文学才是文学的内核么?

意识流小说摒弃传统小说所谓的形式,而仅仅以意识的流动作为小说的驱动力,无所谓情节和人物,任凭意识的流淌,自由的创作。《墙上的斑点》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我们必须承认作品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认它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意识流小说文本解读(浅谈意识流小说的三大特点及未来的创作价值)(1)

意识流小说特点之一:毫无逻辑

一篇短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尚可读完,倘若去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长篇意识流小说,真正去看完它的人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意识流作品本身的毫无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带来的是一种枯燥,它不似传统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情节为驱动,有逻辑的去展开一系列的人物内心和行为。就如它本身所属的文学流派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作家意识的流动。

就如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里说那样:我们的意识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狂热地集中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更新鲜的事物,就好像一群蚂蚁涌向一根稻草,抬着它走了一段就丢弃了……

意识流小说也是一样,它最大的逻辑就是毫无逻辑。

《墙上的斑点》,作者从墙上的斑点,回想到小时候的自己,小屋的主人,斑点的来源,屋里的某个蓝色罐子,生活的感悟,对男人和女人的思考,窗外的风景,自己幻想的行为等等。

所有涉及之处均无任何联系,意识流到哪,作者就写到哪,就好像听着一首音乐,音乐到哪,意识流到哪,就写道哪。

在这毫无逻辑的作品里,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无逻辑的作品,意识的流动中所创造的作品就没有价值,没有美感了么?

毫无疑问,当然不是。

在文学世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家的意识流动是未来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工具,就如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里所阐释的那样。

我希望能偶然碰到一些令人愉快的思路,这也能间接地为我增添信心,这种想法很令人愉快,即使是最不愿意听到恭维的谦卑人士也会时常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它不是直接的自我恭维,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在意识流写作中的作者并不是真正的作者,不是现实中的作者,而是隐含作者。而在这种完全忘我的创作状态中,则在一定程度上更大概率地会创造出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种前意识下的状态思考,是作家前意识的结晶。

意识流小说特点之二:无意识的幻想

《墙上的斑点》里开篇第一句:

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时候,我注意到墙上有个斑点。

最后一段为:正当意识领域大动荡间,我感到有人站在我旁边说: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买报纸?”

“其实报纸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新闻。这场该死的战争,让它见鬼去吧!……不过,我觉得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继续留在墙上。”

啊,墙上的那个斑点!原来是只蜗牛!小说开头就陷入了幻想当中,作者直接来到了一月中旬的时间点,然后注意到墙上有个斑点。而这个斑点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并不知道,因为作者也不知道。

他并不知道知道这是真的斑点还是其它的什么,他只是觉得它是斑点,而在结尾处则点明,原来墙上的斑点是只蜗牛。

作者意识流动了许久,幻想了许久,好像最后才意识到:哦,原来它不是斑点,它是只蜗牛啊。

无意识的幻想这一特点,如果我们在读意识流小说的时候,跟随作者的意识流动,好像很难发现,当真正意识到的时候,才明白之前所有的意识流动原来都是无意识的幻想罢了。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之三:包容兼收

意识流小说可以有情节,可以有人物,可以涉及到历史,可以像写日记,甚至可以写自己在幻想什么,总之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写。

就比如《墙上的斑点》里,作者幻想着,就想到了自己,她甚至这样写道:

我想就这样静静地思考,从容不迫,天马行空,不会被打扰,也不用从椅子上站起来,思绪流转之间没有对立也没有障碍。

我想就这样沉静下去,深深地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些生硬的个别事物上。

如某一段散文,又像作者的哪个随笔,总之伍尔夫想到了这些,她就写了下来,和墙上的斑点无任何关系。

又或者你可以想象有那么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没有教授,没有作家,没有工作,没有一切烦恼,没有尊卑。

在安静美好的环境,人们的思想可以自由翱游其中。换句现实一点的话来说,这就好比形容一个人在做白日梦。

但所有的这些,无论是白日梦还是任何黑暗,讽刺,坏的,好的想法均可以在意识流小说当中得到体现。

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真实的事物,都可以让人幻想,抑能打断想象。就如伍尔夫所言:

我本来很乐意挨个儿去想象它们——但是有个念头突然半路杀入……我想到哪里了?我怎么就想到这里来了?树木?河流?丘陵?惠特克年鉴?水仙花田?

也许突然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念头流转,刹那生灭……

意识流小说毫无逻辑,又极具幻想,包容万象,似乎这不是一个小说应该所拥有的东西。但若回归到文学创作之初,又有谁规定了这种行为方式下的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呢。

所谓文学的革新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抵制,特别是当这种作品逐渐产生一定影响的时候,可文学的世界百花齐放,如果不能有创新,那它势必是一潭死水,是不真实的文学世界。

就好像对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分类一样,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创造动机,创作背景去给它下定义,经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关系本就暧昧不清。同样意识流小说在文学中也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意识流小说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毫无逻辑和幻想。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前意识的觉醒,因为这种意识流文学所带来的沉思是作家头脑背后的无数个念头。

而在未来的小说创作中,这种无数的念头正是小说家们要探索的深度,要追逐的幻影,摒弃故事里那些对现实喋喋不休的描述,意随心动。

,